神聖的藝術家,用一生認識自己的殘缺

神圣的艺术家,用一生认识自己的残缺

米開朗基羅 肖像

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1564),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雖然他活得像個苦修士。他被後人稱為“神聖的”、“可畏的”,但也有書記載他性情剛直、脾氣暴烈,是憂鬱型的人。不過,若想認識真正的米開朗基羅,還得從他的藝術創作和詩作中去揣摩。

不斷重複的主題

米開朗基羅的家世雖然小有來頭,他的童年卻相當坎坷。他6歲喪母,父親對他喜好雕刻和繪畫很不以為然,認為他“不務正業”——那時藝術家的社會地位不高,只算是工匠。不過,他父親最後還是妥協了。

米開朗基羅一生受到3個人的影響最大。一是他父親,常常為錢鞭策他,向他發牢騷。一是佛羅倫斯的統治者,“偉大的”洛倫佐·德·美第奇。美第奇看重他的才氣,把他養在宮中,讓他受到很好的人文和藝術的薰陶,奠定了他一生的藝術基礎。第3位就是尤利烏斯二世。這位人稱“雄才大略”的教宗,非常看重他的藝術造詣。

米開朗基羅最喜愛使用的工具,是雕刻用的鑿子和錘子。他用起來得心應手,似乎是上帝賜給他的“特異功能”。

神圣的艺术家,用一生认识自己的残缺

哀悼基督

在他一生中,有兩個創作主題不斷地重複出現,是他內心信仰的表達。一個主題是聖母哀子的場面,另一個就是耶穌的受難、釘十字架。這些作品並非受人委託而作,亦非為了賺錢,是他為自己而做的,為了取得內心的平安,所以愈加珍貴。

1493年,他製作了一個木製十字架,送給佛羅倫斯的一座天主堂。這個十字架上的耶穌是裸體的。這倒很符合聖經的記載,因為“他們分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約翰福音》19∶24,《詩篇》22∶18

“身體”和“靈性”的完美

米開朗基羅年輕時即接觸到薩佛納羅拉教士的改革思想。薩佛納羅拉教士極力反對教廷(包括教宗)的荒淫腐化,更批評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家族濫用權力。他宣講“因信稱義”的真理(這是在改教之前)。這些言論,對成長中的米開朗基羅影響至深,他一生因而不但追求“身體的完美”,也追求“靈性的完美”。

政治上,他受到薩佛納羅拉教士的影響,逐漸轉變成支持佛羅倫斯的共和。他還當過一陣子佛羅倫斯防衛軍的首席工程師,直到1529-1530年,共和政體被神聖羅馬皇帝查理5世與教宗克雷芒7世壓制為止。

米開朗基羅60歲左右時,周圍有一批非常虔誠的知識份子,追求更有屬靈實質的信仰。有兩位與他特別親近,一位是卡瓦力爾瑞,另外一位是女詩人可樂娜。他們對他的信心和生命有非常重大的影響。根據史料,他們兩人都是品格高尚的知識份子,家學淵源。

神圣的艺术家,用一生认识自己的残缺

左圖:耶穌釘十字架與瑪利亞和使徒約翰

右圖:耶穌釘十字架

米開朗基羅與可樂娜交換過很多詩作,這些詩作可能是他最好的創作。他還送給可樂娜幾幅炭筆畫,其中一幅是《耶穌釘十字架》。這是他眾多以耶穌受難為主題的圖畫之一。把它送給摯友,其意義更為深厚。十字架下的骷髏,代表這事件發生在“髑髏地”各各他。

他的小油畫《耶穌釘十字架與馬利亞和約翰》,在2010年被兩位藝術史家鑑定為真跡。這幅油畫,與他送給可樂娜的那幅炭筆畫主題相同,都是描述一段聖經∶

耶穌看見母親,又看見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然後他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那時起,那門徒就把她接到自己的家裡去了。(參《約翰福音》19∶25-26)

為了幫助觀者默想,所有的背景都省略了,只剩下後方兩位悲痛的天使。

十字架上的詩句

可樂娜屬於一個改革性的天主教團體,叫作“靈性”。他們的聲勢相當浩大,主張“因信稱義”。不幸後來被“宗教裁判所”定為異端,多人被處死。可樂娜本人的信仰,是以基督為中心(而非聖母),這個轉變也影響了米開朗基羅後期的信仰。

當時天主教是不容許“俗人”(非神職人員)讀聖經的。可是,根據米開朗基羅的朋友和傳記作家康迪威(Ascanio Condivi)的記載∶“米開朗基羅研讀新舊約非常認真,也閱讀聖經學者的著作,包括薩佛納羅拉的。他對薩佛納羅拉教士極其崇敬,薩佛納羅拉的資訊影響了他的一生。”

米開朗基羅送給可樂娜的另一幅畫,是聖母靠著兩位天使的幫助,把耶穌從十字架上卸下,準備放進墳墓。在這幅畫中,馬利亞不再是畫的中心,受創的耶穌才是。

在畫中的十字架上,有但丁《神曲》天堂篇的一句話∶“他們不考慮流了多少血的代價。”但丁的原意是指殉道者的血,米開朗基羅借用它表達天主教內改革派的主張——救恩來自基督的寶血。

歷史學家納格爾注意到,“代價”這個詞意義重大,它提醒觀賞者,耶穌那無價的、白白的恩典,與教會當時盛行的主張,認為救恩是借著禱告、善行和贖罪券賺來的,真是天差地別。

神圣的艺术家,用一生认识自己的残缺

創世記局部圖

意識到自己的缺陷

隨著年歲的增長,米開朗基羅越發意識到自己的缺陷,也越發質疑自己早年對“理想美”和對“人類的偉大”的迷戀。他逐漸把注意力放在表現基督贖罪的犧牲上。在他人生最後階段的一首詩裡,他這樣寫著∶

親愛的上帝,唯有你建造和拆毀

你的血不但淨化並且醫治靈魂

人類從無盡的罪孽中得到拯救

眾人看到的或許是米開朗基羅非凡的成就,他看到的卻是自己的殘缺和上帝的恩惠。對米開朗基羅而言,他的信仰不是“急著作見證”,而是讓他自感卑微,讓他感恩。

我更認為,他唯一“神聖”的地方,就是在眾星捧月的人生裡,能夠認識自己的殘缺、自己的不神聖,並且認識到一切的才能都是上帝的恩賜。大師這樣的心態,不禁讓我肅然起敬。

轉自《海外校園》118期

-END-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9515619

(微信同號)投稿諮詢:13552642966(微信同號)

地址:北京市宋莊國際藝術區龍吟雅風

官網:http://www.art579.com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