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换头是什么意思?

职场漂流者


要论词中的"换头“,先得聊聊有关词的常用术语。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之分。三叠,四叠的词很少。

古代近代诗人一般有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单调,往往指的是一首小令词,就象是一首诗,只不过句长句短罢了。

双调的词有小令,中调或长调之分。就是把一首词折分为前后两阙,两阙间有字数相等和基本相等两种,平仄也不相同。

字数相等的可看成谱了曲的两首歌词。字不相等,一般在上下阙开头的两句或三句里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词的这种形式通常叫“换头“。"换头"在词的双调中属最常见的形式。我们在填词时,经常会接触到个学术词语"换头"。

“换头",双调中下阙的起句韵转换叫“换头"。也有将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过片“,“过遍“,"过处“,"过拍“等等。不论叫什么,意思一样。

词的形式初期多为单调小令,后逐渐演变为上下二阙之词。词下阙开头的节奏与上阙的“启承”应有所改变,诗词之句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须要有承上接下的转折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换头“。其中诗词中双令小调诗词就是最典形的代表作之一。

古代有说法,“换头”之说起于唐人诗词。其沈祥尤《论词随笔》中“词换头处谓之过变,须词意断而仍续,合而仍分,前虚而后实,前实而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捩处"。也就是说,换头处需转出新意境。沈义父《乐府指迷》称"若才高者才能发起新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说的就是换头处不能乱,否则会失去诗词的本意。

清人陆蓥在《问花楼诗话》一书中说“词有换头,换头者,第二阙脱却另起处也……换头最吃紧…"。

一般来说,凡是词,双调之中,”换头",下阙并不是上阙的重复。而是精彩的传序和发展。其中既有正承,也有反承,有左承也有右承。不论何种转承。都是为了神来之笔的词出现。话说回来,一首诗词,无论单调而是双令小调,既然是一个整体,上下两阙也不可能分而治之,若没有了关联,脱离了节奏,再多”换头“,也只能是木头一个,呆板而以。所以词中的"换头”是承上启下下的美学公式。

古诗词中,若上阙思情,下阙入景,则过度精灵之巧妙,笔峰一转神彩飞扬。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上阙: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十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下阙: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欲语泪先流"。承转"换头"句:

“闻说双溪春尚好“。由无边愁绪转入欲泛轻舟以消愁,反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归回到彩云里。由此可见“换头"在诗词承上启下上何等的重要。

有时在想,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转承,是否也有点象词中的"换头"。一头雾水。至于律诗中有没有"换头“之说,本人还真不知道。

(注,本文部分摘录网上,其观点纯属个人意见,不做学术之讨论。如有不妥,请海函)


三剑兄


问题:诗词中,换头是什么意思?

.....

前言

诗词中的换头不是医学上的”换头术“。词的换头是指上下两阙开头处有所不同,所以叫做换头;

但是诗的”换头“很多人就不清楚了,相对来说,诗的”换头“比词的换头历史地位要高得多,因为它奠定了近体诗的基础,并影响到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

下面老街味道分两段说一下词的换头与诗的换头。

一、词的换头

词的换头一般人都知道,词的上下两阙第一句的句式不同,称之为换头。

1、词一开始都是小令,最短小的都是单片,例如《闲中好》:单调十八字,四句两平韵

闲中好,尘务不萦心。○○● ○●●○△
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 ○○○●△

2、小令中也有不少双片的,例如《采桑子》、《蝶恋花》等,他们的上片和下片句式是一样的,例如《采桑子》:

3、当然,也有上下不一样的,例如这首《谒金门》

钦定词谱中,有说明: 

此亦韦词体,惟换头句七字

换头句七字就是指下阙的”梦过江南芳草渡“句式不同于上阕的”江上路“三字句。

注:换头当然不仅仅是小令,以上老街以小令举例为了简明扼要而已。

二、词的换头 第二种说法

关于词的换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指的整个下阕,例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评价苏轼的《卜算子》:

“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胡仔说“至换头但只说鸿”,说的是整个下半阙只说“鸿”。

这首词上半阙先说夜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先是点出 “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转像了“孤鸿”。下半阙就只写那只的孤鸿了,不过明显是以“孤鸿”来比喻幽人,物我合一。

三、诗的换头

格律诗在永明体诗人的手里,已经完善了平仄、对仗、押韵的三个的规则,只有“黏连”这一规则是在唐朝确立的。虽然南北朝也有黏连无误的格律诗,但是并没有见到相关黏连理论的确定。

在初唐的上官体诗人中,有一个叫做元兢的不起眼的诗人,他有一本《诗脑髓》因为流传到了日本,幸运的流传了下来。关于换头还分了双换头与单换头(第二字换头):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句 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 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不入,次句头用上去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上面引用的看不明白也不要紧,这里的换头就是我们今天指的黏连,我们的黏连多是单换头。

黏连的规则在不久以后就被用在了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五言排律必须满足平仄、押韵、对仗、黏连的四大规则,从此一直到清朝的的试帖诗都是如此。

结语

古诗中的一些名词常常有多种意思,例如上尾这个词,文镜秘府论和仇少鳌的说法就不一样,王力的汉语诗律学采用用了仇少鳌的说法,和唐人的定义就有所不同。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诗词中的“换头”,应该是指宋词的一韵到底。宋词中下阕的起韵也叫换头,指自另起新意。目的在于通过“换头”这种方式,使原词中的词意语镜更加丰富,达到最佳的效果。李清照的《声声慢》就是一韵到底的例子。





行者一剑


就是词的下片起头句和前片不相同的就叫做换头。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叫“过变”或“换头”,下七绿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珍惜53261796


分上下二阙的词,其上阙第一句与下阙第一句的结构不同或字数不相等的称为换头。


夕阳红155908541


换个脑代瓜子,说明诗词里,有着高科技的美利,能把一个人头,换到令一个人头上。对吗??我也不知道。太服杂了,就是事多。


张舂学


换头是指词的下片起句在句式上与上片起句是不同的。换头,也叫 做过、过处、过片、过变,都是指下片起句而 言。


招哥


这个不懂,

我的诗龄很短,

写出来的,大部分是打油的,

有些连油都捞不到,

没有套路。


顺六15


诗词中换头,大概是装饰自己的头与脸,而不仅只是头饰的装扮!


阿发的天空2001


原配夫妻脚挨脚: 半路婚姻两心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