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欧洲打了30年宗教战争,让远在东方的崇祯帝很痛苦?

司马长史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欧洲30年战争,1618年--1648年,也被称为称为宗教战争,战争以法国为主的新教国家为一方对阵哈布斯堡王朝为主的天主教阵营,最后法国瑞典一方获胜,确立欧陆霸权,哈布斯堡和西班牙在战争中实力大为削弱,作为主战场的德意志各诸侯国损失最为巨大。

之所以说宗教战争让崇祯帝很痛苦,欧洲大战导致欧洲国家军备加速,大把烧钱。西班牙等殖民国家将原来在美洲开发的银元全部用来打战,之前本来是用来与中国贸易的。

16世纪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银两大量输入成为明朝的主要货币。宗教战争造成明朝银荒,继而造成明朝财政紧张。

明政府财政紧张,迫不得已只得开始裁员节流,李自成就是这样失去驿站工作,成为流民,最后变成暴民。

明清在辽东的最后决战松锦大战,也是因为财政紧张,迫使明军冒险速战,导致全盘溃败。

但就此,就将宗教战争造成的银荒,作为明朝失败的理由,我不认同。

即便因为银荒导致明政府的财政紧张,明政府的战争资源依然秒杀农民军和满洲。

个人认为,明朝的失败由于崇祯帝和他的中央政府配置战略资源不当,导致明政府在华北和辽东两个战场失败。

举个例子,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应该算是第二次全欧大战,再加上鸦片贸易,也同样导致清政府财政紧张。

但清政府表现还可以,打败了白莲教起义军、新疆叛乱和太平天国起义军,在内忧外患中生存下来。


茶亭浪子


明朝初在成化、弘治年间大明民间认可白银,使用白银交易。张居正一条鞭法也要求把税全部折算成银子,大明银本位正式确立。

西班牙也是银本位国家,在美国殖民地发现大量的银矿,制成银元回流欧洲。再通过欧洲对东方的贸易流入中国,到1640年(崇祯十三年)的时候差不多有5000吨。仅在崇祯五年,西班牙通过菲律宾殖民地流入澳门的白银就有1400万两。

其实当初西班牙也非常害怕白银大量流入远方,为了这个事一度想放弃菲律宾殖民地。西方宗教战争中由于军费紧张的确有的国家限制奢侈消费以限制白银外流。

明朝后期财政困难有很多原因的,根本原因就是白银大量流入,而只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大明海禁其实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如果用铜或者宝钞作为货币,那么朝廷就控制全国钱源,最后肯定不会有朝廷发不出军费的情况。

但恰恰大明在禁海的时候商人私自出来,把大明大量商品外流,无论平民和朝廷根本得不到好处,钱只是掌握在私人手里,因为商品外流,导致物价升高。(白银流入就直接导致铜钱产值,农民手里一般只有铜钱,财富进一步缩水,朱元璋时期一两白银=1000文铜钱,到来后来一两白银可以换1200—1700文铜钱)

这里有两个严重的后果,一个是朝廷收到的税没有变化,但是收上来的钱购买力下降,导致明朝财力相对萎缩,原来一两银子可以办好的事,最后要多花几两,这是变相增加了大明的财政负担。

另一个是平民的生活质量下降,因为物价升高,老百姓的税收不变,但生活成本增加,最后百姓生活不下去,把责任都推到税收上,认为政府多收税让他们生活不下去。

在财政收入不变,物价升高的情况下,朝廷为了弥补物价升高所带来的财政亏空,把亏空转加在农民身上,向农民加税,直接让农民造反。

其实祸害大明的是就是那些私下出海的商人,他们赚了大量的,如果朝廷向他们加税的话,弥补财政亏空,向农民降税,通过降税填平农民在高物价上的支出,大明经济才会健康。

大明在商业税如此低的情况下,开海是不明志的,除非是朝廷垄断外贸,禁止商人参与,如果参与就要收重税,不然会严重破坏大明的经济平衡。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鱼麟册的问题。

很多地方官吏为了从办公经费中贪钱,使用了低质量的鱼麟册,导致一段时间后纸张缺失严重。在几十年里土地变更本身就有很大变化,但这些记录土地变更作为税收重要依据的东西,竟然无法使用。为此有的地方后来干脆从几十年的鱼麟册中照抄一份。

这一抄问题就大了,原因是地主的人可能变的一无所有,原来是穷人的人可能变的田地万亩。但如果按原来的鱼麟册收的话,已经落为穷人的人,要承担大量的税收,而成为富人的人,反而不用交税。

穷人都这么穷了,怎么会有钱交税,最后只会无法收到税,面对这种情况崇祯有钱才怪呢。

其实白银流入多和流入少对大明来说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如何控制调节的问题。

可以大明没有经济学家,东林党又反对收商业税,最终私人出海带回大量白银,冲垮了大明经济,最终让白银灭亡。

可以说大明是被白银给灭国的,而不是其他原因。

天要使其灭亡,先让其疯狂,白银引发的血案。——白银灭国。


一号风手


这个角度很有意思,其实是反映了晚明社会走向全球格局的初步状态和海外贸易对古代国家带来的经济影响。崇祯皇帝和欧洲三十年战争,看似八杆子打不着,实际上存在千丝万缕的历史关系。

缺钱这个事情,对人和对朝廷来说都是一个终极问题。

如果大致来说,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小规模和欧洲做生意,朝廷财政就有一部分依赖于对外丝绸贸易和对外洋的通商,到了万历皇帝在位的时代规模达到了高潮。白银在明朝中后期逐渐成为中国的主导货币,美洲银矿的意外发掘解决了中国当时的货币饥渴问题。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都流向了中国。

嘉靖时期,随着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朝廷收入的大宗之一就是贸易。有一个不复杂的统计,从万历元年(1573)至崇祯十七年(1644)的72年间,各国通过贸易输入中国的银元远超过7200万两。自晚明中国与欧洲通商以来,中国白银的供给大部分依赖于海外来源。

崇祯登基后,平均每年约合144万两左右,比起万历时期少了很多。本来按照西欧已经提高的消费水平,与中国的丝绸、陶瓷乃至手工艺品的贸易是能维持住晚明的财政的。可怜而倒霉的崇祯皇帝,想要励精图治,不仅赶上了对外贸易疲软,还碰上了气候上的小冰期。欧洲三十年战争的爆发,各国上层贵族购买力下降,影响了明朝海外贸易额,造成了明朝廷收入的断层。

很明显,投射到国内,就是缺钱打仗,眼见民变四起,朝廷财政动力不足。不仅如此,日本的银矿资源也不断枯竭,导致崇祯皇帝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为了证明提问的牵强,我来做一下比较说明。欧洲30年宗教战争始于1618年,是神圣罗马帝国天主教和新教的对立,引发了一场欧洲大战。神圣罗马帝国不是古罗马那个帝国,实际是德意志第一帝国,主要战场在现在德国境内。宗教战争促进了近代欧洲的形成,欧洲从此走向强盛。说战争影响了欧洲贵族的消费,是站不住脚的。

而崇祯1611年出生,欧洲战争开始时,他才七八岁左右。崇祯继位当皇帝时,是1628年,欧洲宗教战争已经打了十年。

这十年,对应的是明熹宗做皇帝的七年,明熹宗就是那个喜欢做木工、重用魏忠贤,最没出息的天启皇帝。在熹宗期间,明朝是多灾多难的,王恭厂爆炸就发生在这一期间,熹宗为此还下了罪己诏。

努尔哈赤在天启元年就攻陷了沈阳,这时的明朝已经是一团糟了。

崇祯1628年继位,到1644年自缢,欧洲宗教战争依然没有结束。但是看看出口的情况,明朝出口的大宗货物是生丝、棉布等,崇祯年间出口丝货的数量比万历年代出口的数量要多一倍以上!海外贸易的对象还有美洲、日本,可见对外贸易并没有收到欧洲宗教战争的影响。

明朝缺钱是因为财富都囤积在皇家藩王、腐败官僚地主手里,明朝还缺粮食,凡是好东西明朝都缺。

所以说崇祯皇帝真正的痛苦是,抠不出有钱人的钱,把没钱的人命都抠没了。而皇家的钱没花完,自己就上吊了!


龙涛的海阔天空


关键是小冰川期,气温寒冷,农作物大量减产,银子再多不能当饭吃,崇祯再勤政也不能扭转气候。

所以,中国一定要注意周期性气候寒冷的危害,未雨绸缪,避免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悲剧发生!


user8132701672818


孔孟之道儒家典术就像蠕动的驱虫腐蚀了汉族血性,


认俄作父


自己的朝政都没有理好,国家一片混乱,他还有闲心去为欧洲的宗教战争痛苦,难怪不得最后要自己挂死在歪脖子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