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之一,为何不平等条约都是他签字,其他人不可以吗?

汐于子


一、李鸿章熟为洋务运动的实际倡导者和推动者,为洋务运动的第一功臣。他熟悉洋务,长期与洋人打交道,并且深得慈禧太后的器重和信任。同时,李鸿章国际声望高,曾岀访德、法、英、俄等国和美国,受到各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

二、清朝没有外交部。洋务运动后,清朝成立了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訢负责,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但亲王毕竟是皇亲贵戚,级别太高,不方便与国外公使谈判。那么对外谈判就由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负责,这两位大臣相当于外交部长,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南洋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省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为封疆大吏之首。

李鸿章长期担任这一职务,并掌管淮军和北洋水师,是朝廷重臣,所以对外谈判、签约自然应该由李鸿章负责。谈判也是要讲究技巧和方法,君臣之间需要相互配合,朝廷需要有缓冲和回旋余地,当然幕后操控、决策应该是慈禧太后和皇帝。如果是骂名、黑锅,也只能由李鸿章来背。

三、李鸿章一生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签订了30多个条约,其中不平等条约有: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中最受诟病的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下面我着重讲这两个条约。

先说《马关条约》。大清自从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在恭亲王奕訢和李鸿章的推动下,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开始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大清无论是在军事、教育、经济建设方面进步非常大,北洋水师从无到有,为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舰队。1894年光绪皇帝刚刚亲政不久,想大干一场以稳定朝政。慈禧太后也想退休,安享晚年。这个时候,朝鲜廷东学党起义,中日之间为了争夺朝鲜的控制权发生冲突,李鸿章根据北洋水师的实际状况和中日之间的实力,极力主张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但光绪皇帝和帝师、户部大臣翁同龢却是信心满满,根本没把日本这个蕞尔小国放在眼里,为主张派,朝廷上下则沉浸在为慈禧太后庆祝60大寿的歌舞升平中。那知道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和北洋水师的主帅,也只得赴日谈判签订条约了。

再说《辛丑条约》。1898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到处杀害洋人和信教民众,包围攻打国外大使馆,杀害德国公使。列强出兵干涉,慈禧太后居然向11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此时李鸿章已调往广州任两广总督,其实李鸿章是反对宣战的,在战前就联合闽浙、湖广和山东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接到慈禧宣战诏书后,竟称“太后如此英明,不可能出此昏诏”,以伪诏为名,拒绝执行命令。庚子战败后,朝廷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只能忍辱负重,回京谈判,最终签订《辛丑条约》,条约签订1个月后,李鸿章就吐血而亡。

四、我们中国人始终认为,在对外冲突中,主战就是政治正确,占据道德制高点,就是爱国,主和就是卖国投降。其实,战争是手段不是目的,维护国家的利益才是目的,而且很多战前很多高喊主战的爱国者,最终都成为了卖国贼。同时,战场上、谈判桌上,拼得是各自国家的综合国力,战场上得不到的利益,在谈判桌上怎么可能争取到?在这个世界上,规则也好,条约也好,都是由强者和胜利者制定的,绝对平等的协议那有呢?


老王闲话2018


晚清签订了40多个不平等条约,李鸿章参与其中20多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工作。这里只要有如下原因。

1. 外结赫德,熟悉洋行。晚清的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均涉及大量的赔款。前期的南京和北京条约赔款,清政府基本上用国库的库存银还清了,后期的依靠海关银和洋行借款来还了。

清朝海关最早在广州,鸦片战争期间关税基本被贪污了,一年才几百两。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福州、宁波外贸数字基本为零,厦门金额也不多,上海代替广州成为外贸重地,到1851年上海外贸总量约为5300万两,广州从鸦片战争前的3000多万两下降到1600多万两。上海海关(江海关)日益重要。1853年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苏淞太道台吴健彰仓皇出逃,丢失了关防大印,由于上海进出口货物不加盖吴淞太道的关防不能放行,上海的关税没人收取,走私成风。由于中英南京条约约定,英国领事有确保本国商人及时缴纳关税的义务,英国领事通知英、法、美等各国洋行由英国领事代缴和保管关税,并任命了帮办领事李国泰负责。后来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交战为由,拒绝将上海海关移交给苏淞太道台。从1852年到1859年上海海关的税银从1853年的300多两增加到300多万两。李鸿章组建淮军,清朝对英法的部分赔款都从上海海关的税银支付。因此,两江总督何桂清任命李国泰为海关总税务司负责上海和宁波的我海关,后又向清政府提议

各通商口岸建立“划一海关”的方案,又李国泰统一负责。由于李国泰参与北京条约签订,天津等新建的通商口岸的海关均有他组建,1860年总理衙门成立后,正式任命李国泰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至此,大清国海关落入英国人之手,到了1870年每年为清政府提供关税银和印花税银3000多万两,占清朝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强。

由于李鸿章最初就认识李国泰,同赫德私交甚好,清朝对外借款,购买军舰和军火都需要通过海关税务司,所以但凡牵扯到赔款、筑路、通商的条约都绕不过海关税务司和李鸿章,尤其是牵扯到洋行的大笔借款,没有海关关税和印花税担保根本借不到。所以但凡签订不平等条约都要通过李鸿章。不然直接向洋行借款一是利息高,而是需要私人担保,风险极大,例如左宗棠和胡雪岩。

2. 主持洋务,拥有淮军。李鸿章一生没有入军机处,洋务运动期间,奕䜣坐镇中央协调各项事务,李鸿章利用同李国泰和赫德的关系采办外国军舰、军火和设备,组建工厂。对付太平军的军火,长江舰队,甚至阿斯本舰队都是李鸿章操办的。

平定太平军后,湘军基本解散,左宗棠镇守西北,清朝的防务基本靠淮军。几次战争,除了收复伊犁外,基本都是淮军主导,停战也好、赔款也罢、通商的争议、开办工厂、开采矿产等洋务事务都绕不过李中堂!而不平等条约中最重要的就是赔款、通商,议定关税、筑路、开矿、厘金等庶务,外国人不找李鸿章,别人也搞不清楚呀!

3. 人才凋敝,朝廷内斗。同治年间,除了李鸿章外,武有左宗棠、文有郭松焘、曾纪泽等,中枢有奕䜣。慈禧罢免奕䜣后,郭松焘不受重用,左宗棠和曾纪泽病死,就剩下李鸿章一根独苗了。特别是1890年后,日本快速崛起、俄国远东扩张、清廷内斗、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李鸿章奉旨卖国机会就越来越多!

4. 以夷制夷导致外交政策失误连连。李鸿章最初希望摆脱英国,结盟德国,导致英美扶植日本,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过后为了对抗日本,拉拢俄国搞了个三国还辽,签订了中俄密约,引发俄国占领东北,中东铁路建设。

眼看东北被俄国占领,李中堂就拉拢德国和英国,分别租让胶州半岛(遏制日本)和威海卫(对抗俄国)。一个乱字了得!

这一系列神一样的外交战略,引发的不平等条约,不找李中堂签,找谁?别人也搞不懂呀!

当然,赔款,借钱、买办军火和设备中间回扣自然不少,所以有了天下皆瘦,宰相合肥!不过那个时代大家都拿回扣,日本人也一样,海军采购案也是弊案连连,光佣金就有三百多万两。


飘荡在太平洋上的心


这个原因是很多的,李中堂作为晚清中兴四臣之一,他自是有他的长处,那就是海防观念外交手段

关于海防,自不用多说,1880s,李鸿章建立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北洋舰队,把中国的海军实力一举拉到世界第四的水平,直到1890s才败落下来。在武器制造上,李中堂也是游走于各大军火商之间,企图壮大清国的国防力量。虽然因为抛弃新疆备受诟病,但是李中堂的海防思想并没有错误,本来海军就是烧钱大项目,而近代现代的各国之间争霸看的就是谁的制海权强。



至于贪污受贿,也是官之长情,拿东北利益跟毛子搞外交也是有时代背景的,当时的东北处于半开化状态,闯关东还没开始,在当时来看,东北确实不是特别值钱。被外交家用来做拉锯的筹码,倒是不意外,而且中堂亲俄,势必引起英、日、俄之间的矛盾,中国也好从中喘息。


再就是为什么跟其他国家签条约不管哪一边都希望找李鸿章来签呢?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第一,李鸿章确实是对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慈禧也曾说过,李鸿章的忠心,倒是让她放心的,事情交给他办能省不少心。第二,李鸿章的能力也是受到清皇室认可的,从洋务运动开始,把工业化弄得风生水起的就是李鸿章和张之洞,而张之洞却是公认的不如李鸿章。第三,找一个为高权重汉臣当挡箭牌,总好过自家皇族人员被骂好吧,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就是很好的例子。李中堂确确实实成了背锅侠,比如马关条约,拼劲一把老骨头,硬是把4亿赔偿砍到两个亿,如果不是满清皇室催着中堂快点结束(日本人已经兵陈山海关了),怕是还能再打折。


再就是外国方面,因为李中堂一直游走于国际政客之间,所以基本上老外只认识李中堂,也是中堂的能力确实出众,才会被外国人也认可。赔款条约找李中堂签字,其实也是觉得只有李鸿章的权威才足以保障条约的生效,其他人的诚信度他们也不认。

很多人对于李鸿章的寄希望于外国调停表示不屑,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战争不是你一厢情愿就能怎样怎样,民不知国,谁又愿意卖命打仗呢,毕竟弱国无外交,假如你站在李鸿章的位置,你能做的更好?当然,我也不是说李鸿章就是多么圣洁,毕竟站在新旧时代交替的风口浪尖,李中堂也是有很多局限思维的,但是他的务实精神,总好过那个只有理想、夸夸其谈的康有为百倍吧!



火器工坊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关门弟子,是淮军的创始人,官至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是晚清第一实干家,第一能臣。李鸿章的能力,不仅得到慈禧太后的追捧,而且得到欧美列强的认可。甲午兵败,李鸿章的命根子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此非李鸿章一人之罪也。北洋水师虽然装备不逊于日本联合舰队,但是,满清体制腐朽没落,北洋水师全无现代海军战略,训练水平底下。况且以李鸿章一己之力独抗日本举国之力,南洋水师、福建水师,隔岸观火,甲午战争,焉能不败!

甲午兵败,全国人人曰李鸿章该杀,但日本却点名李鸿章,非“李中堂”不谈。环视满清朝野,除了李鸿章,也实在找不出另一人。李鸿章忍辱负重,又挨了日本浪人一枪,脸上流着血继续谈判。战败国无外交,不论谁负责谈判,最终结果只能更差不会更好。

慈禧太后是个会做事儿的老太太,她没有忘了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才避免了她的江山的覆灭。她把在朝廷无立锥之地的李鸿章外派两广任总督。失去了李鸿章的北京,更加愚蠢无能,不知死活与欧美开战,1901年北京又一次沦陷。八国联军点名让李鸿章出面谈判,签订了最大的一款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不是所有的卖国条约都是李鸿章签订了,而是洋人只认李鸿章,他们认为别的清朝大臣都是蠢货,根本不配与之谈判。于是,李鸿章只得硬着头皮,代表皇帝干了这些出力挨骂的苦差事。

李鸿章是晚清第一大臣,没有李鸿章,清朝或许提前二十年崩溃。


凤凰岛老狼


举二个例子

一是甲午战败时李鸿章己被撤去一切职务 仅保留文华殿大学士一职 后来议和时派了二个代表被日本驳回 日本认为这二个名望资历不能代表大清指名道姓要李前往 李以全权大臣赴日谈判据理力争 最后挨了一枪 签署《马关条约》

庚子事变后李是两广总督 被慈禧委任直隶总督 北上和庆王一起作为谈判代表同列国周旋 其实庆王是给李当助手的 最后李为了庆王以后政治前途 主动签署了《辛丑条约》反正背了骂名不在乎在多一次。李是大清国能力 才干 本事最大的人 也是洋人唯一认可的谈判对手



陈哥论史


李中堂糊涂虫呗,大清作为满族统治者,耻辱条约应该由满族王爷来签订、才符合实际情况,历史也好写。结果鬼子六他们都躲了,汉人李鸿章装逼出来了,还爷俩一起上,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如果给你一个耻辱世世代代的机会,你还不如死了不签,谁爱签谁签,反正也七老八十多了,怕个鸟!


DL南山樵夫


李鸿章是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活跃政坛上达40年之久,晚年进入中枢,主管外交,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和东方的俾斯麦。他在众臣之间最熟悉洋务,又有手腕,是“大清国唯一敢与洋人争长短之人”

清朝晚期政坛腐败不堪,列强入侵后,不平等条约纷纷涌来。据统计,李鸿章代表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多达30多个,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为此,他也因此背负了卖国贼的骂名,李鸿章在纷乱不堪的局面中抱着“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心态,为当时乱局“能争一分算一分”。

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本方面要求清政府派恭亲王奕䜣或者李鸿章来谈判。清政府考虑到恭亲王是皇室贵族,不能接受日本受战败议和之辱,于是签订条约任务就落在了李鸿章的身上。

签订《辛丑条约》时,李鸿章拖着已病入膏肓的身体斡旋在西方列强之间。签约之后,李鸿章便开始大口呕血。

李鸿章也曾自嘲是自己大清国的“裱糊匠”,可是晚清窟窿已经太大了,他用尽全力也已经糊不上。


达文西说


1840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先后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此时的李鸿章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李鸿章开始展露头角,作为淮军的首领和汉族地主阶级,李鸿章深得清朝最高统治者的信任。1861年,清政府设立北洋大臣,李鸿章在这个位置上长达25年。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没有一个专门管外事的机构,凡是遇到外交往来和交涉的事全部由礼部和理藩院管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先后设立一些近代的外事机构,如北洋通商大臣等。由于李鸿章长期在北洋大臣的位置上,加之又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李鸿章与洋人的接触较多,对付洋人有一套办法。因此,像《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李中堂代表清政府去签约。


历史军魂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标志着至少有人不再像之前那样去苛责李鸿章,而是去思考为什么李鸿章去签条约。

实际上,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时期的政治家,同时他也是一名外交家。换句话说,李鸿章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外交人才。

李鸿章看得清当时的国际局势,了解列强的实力以及中国的水平。在外交交锋中,他也能尽最大可能为国家减损,保存中国的实力。只不过现代人不懂得思考,一味谴责李鸿章。

实际上我倒是觉得,李鸿章倒是比谁都想打个胜仗,签个扬眉吐气的条约,从洋务运动求富求强的口号就可以看出,他李中堂也是想要中国富强的。

但是真能这么简单吗?不可能。实际上中国在近代化时候走过弯路,没有引进西方文明而仅仅停留在产品这一层次,如果不从根本上变革的话只能再怎么改革也只会走进沟里,但是很可惜,没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是时代的悲哀。

但是更无奈的是,由于李鸿章是当时少有的外交人才,所以他只能扛起这份重担,背上了卖国的骂名。实际上,他是在为这个国家找路,一条让这个国家能够有翻身机会的路。

只不过这个国家的教育可以用奇葩来形容,只会给人灌输什么舍生取义、七生报国这种垃圾思想,而不会告诉学生为什么会有人选择马革裹尸,而为什么有人会去选择媾和。他们只会告诉你,死磕到底的是英雄,求和签条约的是卖国贼。

实际上,想死很简单,但是要活下去却很难。当然,老师在课堂上不会告诉你,慷慨赴死的人是在为国家争取尊严,而活着的人要负重前行,为国家找到一条出路。

就像韩国电影《南汉山城》里的场景,慷慨激昂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后果则是国家的毁灭。而李鸿章的无奈,应该和几百年前崔鸣吉是一样的。

他们不为世人理解,被天下人攻讦,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为自己的国家寻找生存下去的路,让这个国家继续走下去,去找到自强的出路。

李鸿章就是这样,他们的不幸,源自于国人的无知,这是国家的悲哀。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李鸿章自称自己是个糊裱匠,只能糊糊裱裱难改变其根本!就当时满清王朝已腐朽不堪。积贫积弱。靠一人之力,很难挽救将倾之势。李…其实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汉族精英阶层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包括李鸿章!忠君爱国。所以别人不愿作的事情。李…只有免为其难,代君受过。李的一生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大都是城下之盟,但他从自己本意是很不情愿的。为了延续大清命运,自己只有忍辱负重。弱国无外交,甲午战败,去日本谈判赔赏时。李也是分毫必争。并受到日本激进分子的暗杀。他坚贞不屈的人格也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又因遭受抢击。日本在赔赏数目上也作了很大让步!在离开日本时曾立誓,今生不再踏进日本一步。后来他到欧洲考察,回国时轮船必须要在日本转换。他用人抬把自己抬到另一只船上,也算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