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高考招生爭奪戰,教授親述招生組如何提前知道高考成績

眾所周知,每年高考清華北大都會上演一場“招生爭奪戰”,而“爭奪戰”的目標就是各省的文理科狀元,和理科的前十名文科的前五名。

那麼,清華北大的“招生爭奪戰”是如何展開的呢?戰況又如何呢?

鄭也夫教授在《科場現形記續編》中如是說:北大清華近年的招生爭奪戰十分激烈。

清華北大高考招生爭奪戰,教授親述招生組如何提前知道高考成績

在鄭也夫教授的講述中,清華北大招生爭奪戰的激烈程度甚至達到了,“誰能最先接觸到高分考生,誰就佔據了招生爭奪戰主動權的地步”。

這與我們瞭解到的清華北大招生情況是相符的。大部分人可能會聽到過這樣的消息,某某考生在高考成績公佈前後就被清華或北大的招生老師叫去喝茶了。

為了表現清華北大招生爭奪戰的激烈程度,鄭也夫教授還舉了幾個實際的案例。

案例一:第一時間接觸到高分考生的重要性

2015年鄭也夫教授所在的省份理科狀元是從一個私立學校出來的黑馬,當時清華招生組比北大搶先一步接觸到他,此後北大便一直處於被動的追趕局面。

清華北大高考招生爭奪戰,教授親述招生組如何提前知道高考成績

清華北大對這位理科狀元的爭奪堪比諜戰大片。以下是鄭也夫教授還原的理科狀元之爭的場景。

“2015年,鄭也夫教授所在的省份理科狀元由清華先接觸到,並迅速將其帶離該省,為其買了去往北京的機票,並且制定了一系列在北京的行程,以此讓其無法與北大招生組接觸。當時北大招生組的應對策略是不停地向該狀元及家長髮短信,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希望能得到和他見面的機會。在得知他的航班後馬上買了該航班的票跟上北京,通過不斷地爭取最後終於獲得了與該學生見面的機會,見面後的策略是不再說服,而是帶他參觀北大,參加他感興趣的講座和專業。最後該狀元還是去了清華。”

案例二:落後後的反攻

清華北大高考招生爭奪戰,教授親述招生組如何提前知道高考成績

2015年鄭也夫教授所在的招生組可以說是完勝,出分當晚很快簽了9個同學。清華招生組因此也比較著急,開始反攻。反攻的策略是砸專業,對於一些學生用經管和建築來吸引。鄭也夫教授還提到,用專業砸的方式其實北大也是用的,而且一般用的是光華、經院、數學、元培。

另外,清華北大招生組還不只是直接接觸學生本人,他們還會爭取學生家長及學校的支持,一期待讓學生家長和學校影響學生本人的意願。

例如:2015年一名省理科第二名在瞭解完2所大學的情況後,決定到北大學習化學,而他的家長則希望他讀經濟或金融類專業。學生為了對抗家長曾決定遠行出遊,但最終還是因為家長的原因去了清華。

“誰能最先接觸到高分考生,誰就佔據了主動。”那麼,清華北大的招生組是如何先人一步得到考生的高考成績的呢?

清華北大高考招生爭奪戰,教授親述招生組如何提前知道高考成績

鄭也夫教授說提前得到考生高考成績的方法有三種:

第一種方法是:通過招生組老師過去幾年的招生中與考試局裡的人建立起來的私人交情。但其也說到,通過這種方法拿到的考生成績可能並不詳細。

第二種方法是:通過學校和家長獲得考生成績。但這種方法的侷限性較大,只適用於部分校長或家長能夠更早得知成績和排名的地區。

第三種方法是:通過省市招生組能提前拿排名在一定範圍之內的名單。但拿到的名單並沒有考生成績,所以還需要招生組成員逐個電話確認考生成績。

當然,除去以上3種方法,還有一種方法也是清華北大在招生爭奪戰上經常用的。那就是:提前到達招生現場,到重點關注的知名高中拜訪校長及老師,通過他們瞭解當年學生的估分情況,以及相應的學生對院校和專業的傾向。也有招生組會直接與學生取得聯繫,或舉辦答疑會和宣講會等等。

鄭也夫教授對清華北大的招生爭奪戰的看法是:雖然清華和北大展開招生爭奪戰看起來並不友好,但卻是對學生有利的。清華北大相爭,學生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如果倆家不爭,學生的話語權就會少一點。最後清華北大相爭的結果是:兩校在招生過程中都是弱勢的一方,排名靠前的考生和家長才是最為強勢的。

鄭也夫教授對招生爭奪戰的評價很中肯。那麼,你又怎麼看清華北大的招生爭奪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