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建立口腔“音乐厅”,气息不要松开,保持紧张度歌唱

听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教授谈歌唱。

声音的共鸣问题,声乐发展史上有许多解答,综合起来大致是这样的:“我在歌唱的前一刹那,全身就像一把即将要演奏的乐器。我像半打哈欠似的压下喉头,横膈膜的‘声柱’上来,通过喉咙声带,稍拐弯到面部。面部声音共鸣部位我感觉像一个盒子。盒子的范围在眉、眼以下,上牙床以上,两腭的小窦腔以内。”

廖昌永:建立口腔“音乐厅”,气息不要松开,保持紧张度歌唱

我认为声音共鸣主要在口腔、咽腔。如果声音超过面部这个共鸣盒子范围往上冲,就很危险了,声音一定就没力量。声音也不能穿过鼻腔往上冲,歌唱时鼻腔要关死(指的是软腭要积极抬起,堵住鼻腔通道)。但鼻孔要兴奋扩张,为口、鼻同时吸气作好准备。同时,往往根据不同情况,感觉要在后面打开形成一定的空间感,但这是发声前已都打开的,发声时只注意把声音集中在面部盒子。

口形应该是自然的,开始训练时对着镜子练一段时间,目的是松开两腭关节,而逐步让口形自然形成。

上课时,通常在训练声音阶段,我就会告诉学生,嘴上说i,脑子想e,因为母音不能改变,但是发音的意识要有所倾向,才能完成特殊应该的咬字。

廖昌永:建立口腔“音乐厅”,气息不要松开,保持紧张度歌唱


或许有些人会很惊奇,以上说的这些是不是就是备受争议的“面罩”唱法?

首先,对声音共鸣的见解应该建立在全面的眼光之上,所阐述的观点更应该符合生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和前辈卡罗索、基里和多明哥在发声方法上都有些差别。后三位大师可能不像帕瓦罗蒂那样注重面部“共鸣盒子”共鸣,但有谁能说他们的声音不是卓越辉煌的?我认为初学者或喉头不稳定的歌唱者先感觉声音往后咽壁上去,甚至往后脑上去会更容易使喉头稳定。

廖昌永:建立口腔“音乐厅”,气息不要松开,保持紧张度歌唱

喜欢唱歌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了解更多”进行系统的学习或使用手机摆肚一下“说话式唱法”进行系统的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