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为什么不同意中国建造强子对撞机呢?

时间史


杨振宁不是不同意中国建造强子对撞机,而是不建议现阶段建造,等我国那天基础科学研究上去了,确实急需强子对撞机的时候再建造也不迟。



目前我国的理论物理和基础物理研究方面并不是特别强,很多研究都是跟到别人在做,原始的创新型缺乏。如果以目前的科学水平来建造一个强子对撞机,很可能的结果就是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即对撞机建好了,却无法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也无法在高能粒子物理方面有所建树。



我们都知道,高能粒子物理是一个烧钱的研究领域,建造一个超级强子对撞机至少需要上千亿的资金,这些钱如果花在嫦娥登月上面,足够支持到实现我国宇航员月球好几次。而建成后,强子对撞机的日常运行和维护成本又很高,完全需要国家一直进行财政支持。可以肯定的说,强子对撞机就是一个烧钱的黑洞,有闲钱和时间的时候可以建一个玩玩,而我们这两点都不具备。



所以,为了节约国家资源,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杨振宁建议现阶段先不要建大型强子对撞机。


科学探秘频道


喷子们天天说杨老没有贡献,把对撞机拉下马就是杨老的贡献之一。

杨振宁教授在《知识分子》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杨振宁: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

有几个关键的论点,与大家分享:

简单来说,几个点,一:贵,而且是个无底洞,现在预算1600亿人民币,但按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后面一般都会增加预算。有这么多钱,不如投给其他领域。科学领域虽然没有高低,但仍然有轻重缓急。

第二,仍然是钱。钱不会凭空生出来,用了这么多,其他地方势必少了这么多。压缩了其他领域的经费,可能得不偿失。

还有一点,可以专门堵上喷子的嘴:即便造出来了,中国还没有这么多粒子物理学家去工作。到时候势必要让国外科学家来工作 ,甚至主导。出了成果,能算是中国人的吗?

当然,喷子总是善用混乱的双重标准,觉得杨老不支持粒子物理。可你知道杨老的规范场论是粒子物理的基石之一吗?喷子们能把这劳民伤财的工程拉下马吗?很显然,不能。


章彦博


杨振宁作为世界顶级物理学家,的确有他自己的考量。


我就列出来四点

一:太烧钱

大型粒子对撞机是高能物理的基础实验设备,也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必备利器。听起来的确很诱惑。但这玩意太贵了,保守估计也得1300亿人民币,落个每个人头上就是100块钱。参考西方国家的大型对撞机建造历史,预算超支两三倍都谢天谢地了。后期的维护费用更是无底洞。这势必挤压了其他自然科研的经费。

二:中国没人才

大型粒子对撞机是基础科学,研究出的东西全世界贡献。而且中国基础教育本来就不行,花那么多钱造这么贵的家伙,最后话语权还是会落到外国人手中,基本花大钱为别人办事。


三:可能没有多大突破

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无非就是为了找未知粒子,研究微观世界的奥秘。但是寻找引力子,超对称粒子目前看来没戏!西方国家都花了那么多年的时间也一无所获,中国建个大型粒子对撞机也就没有多大底气说一定会发现什么新粒子。

四:在可预见的未来没什么用

即便中国撞了大运,找到了许多预言的粒子。但是也仅仅只是理论上的贡献。从牛顿力学到卫星上天用了200年,从广义相对论到GPS定位也用了几十年。即便发现什么新粒子,充其量也就是挂个中国为基础科学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名头。等转化成社会效应也得几十年之久,甚至更长。这种投资收益期也太长了!



但是支持者并不这么认为

建大型粒子对撞机即便没有什么物理突破,但起码可以引进人才。这些国际人才大部分会长久留在中国,这会为中国培养大量本土科学家,提高中国基础科研的水平。

中国不仅要在实践科学上追赶西方,更要在基础科学上追赶。纵观近代物理和现代物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基础理论上的贡献几乎为0。基础科学的落后势必导致整体科学领域的落后。虽然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全球共享,但总会慢人半拍。

真正要超越西方科技,突破点必然是基础科研!

杨老侧重当下的实际,而支持者侧重未来。


科学认识论


数十年来,前沿物理学的研究已经离不开高能粒子对撞机。高能粒子对撞机能把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极快速度,然后使这些粒子互相碰撞,由此来研究粒子的结构,并寻找新的粒子。

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高能粒子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已经开机运行了10年,期间它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最具代表性的是在2012年找到了半个世纪前理论预言的希格斯玻色子,这被认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此外,LHC还能用于研究宇宙最早期的状态。鉴于此,我国物理学家也提出希望建造出一台超级对撞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它将超越LHC,让我国的基础物理学研究能够引领世界。

然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对此表示反对。关于反对原因,最主要一点就是性价比。

CEPC预计周长至少是LHC的两倍,即60公里左右,并且该对撞机也会深埋于地下50至100米的地方。建造一台如此巨大的对撞机,预估耗资将要超过一千亿元人民币。通常建造这种大型对撞机的预估经费是不够的,可能还需要追加投入。而且建成之后,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设备维护。

CEPC就像资金黑洞,会把大量的科研经费吸进去,以使其他亟待资金投入的科研领域变得捉襟见肘。即便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在短时间内,CEPC也不一定能够取得重大的发现。现在的理论物理学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不能给实验指示一个明确的方向,耗费这么多的资金只是去搏一把。

虽然我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更多地方需要用钱。杨振宁教授认为,这上千亿元的资金更应该用于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诸多迫切问题,例如,教育、医疗、环保。杨老并不反对高能物理的发展,只是要等到未来时机合适,再来建造大型对撞机。


火星一号


杨振宁教授作为顶级的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前沿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还是有自己深刻的认识的。注意一点,杨振宁并非不同意中国上马对撞机,而是认为要量力而行,大型项目上马要慎重,科学研究也有轻重缓急。

杨振宁在公开的资料中谈到他反对当前上马对撞机的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烧钱,对撞机这样的大型基础科研项目,从立项到建设和后期运行,保守估计将耗费大约200亿美元,这样的超级项目,已经逼近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经费预算。国内科研经费的总量是一定的,这个项目的上马,必将挤占其他科学项目的经费,例如生物技术,医疗健康等。


其次,杨振宁认为目前粒子物理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国内高能物理界试图通过大型对撞机来发现新粒子,拿诺贝尔奖,这样想法不错,但可能性越来越小。各个先进国家也都减少在粒子物理上的研究投入。对基础物理的研究可能需要进一步技术的突破,才能再次实现跨越发展,现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更多教育科研等领域还需要很多领域需要投入,在一个比较难以预期成果的项目就花费上千亿不合适,该项目可以在国力更强大以后进行。

总之,杨振宁教授的对当前建造大型对撞机持不同意见,是建立在他对基础物理发展的认知和对中国当前国情的思考。


量子实验室


杨振宁不同意中国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他个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是通过正常渠道对国家建设表达自己意见的行为,是对国家科学发展高度责任感的体现。

杨振宁是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诺奖得主,因此对世界物理学前沿的强子对撞机利与弊是最了解的,应该最有发言权,所以他的意见理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其实杨振宁一直对中国的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非常关心,也很着急。早在1972年,就向周恩来提过意见,认为中国的大学和科研机关不重视基础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是目光短浅的行为,并且向国家建议在国家不富裕的情况下要少花钱多办事,进行一些不用花大钱就能做的研究项目,比如拓扑学等。

事实上在他的亲自倡导和以身示范下,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得到了很多的改变和提升,比如中科大首创少年班,设立计算及软件专业,引进了大批高尖端人才等等。

如果他只是为了投其所好,完全不必反对建造加速器,而可以顺水推舟,迎合一些求大求洋的心理,让中国的科研一下子步入高大上,自己也沾一份光。

但他深思熟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反对建立对撞机,认为当时的中国太穷,没必要做那个东西,不如搞材料,搞凝聚态物理,也能赶超世界水平。但当时一些领导人最终还是支持上了个正负电子对撞机。结果正如杨振宁预言,对撞机现在成了摆设和花架子,而凝聚态物理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近年来,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呼声又高了起来,认为现在国家强大了,要抓住机遇做这种世界顶尖项目,实现科学跨越式发展。

杨振宁这时候又给泼了一瓢冷水,2016年他公开发表意见,认为当前中国高能物理的研究方向不对,依然应该多开展一些不费钱的研究方向,建设这种耗费30年花费几百亿上千亿元的项目是劳民伤财,费时费力又不讨好,而且世界上一些国家做这个项目收效甚微,有很多教训。

杨先生已经是90多岁的人了,他已经功成名就了,而且由于他第一次反对未果,已经有很多议论了,何必要惹这个麻烦呢?

这种“不识好歹”的做法很可能会有损他的“名誉地位”,历史上就有过这种教训。

清华大学教授、水利专家黄万里,就因“不合时宜”反对过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在举国上下一片赞扬声中,一个人想力挽狂澜,舌战群儒七天七夜,让一些想大干快上“高峡出平湖”的当权者很不高兴,结果被打成右派,剥夺了教书的权利。

后来的三门峡大坝完全如黄万里预期一样,泥沙淤塞,水患不断,劳民伤财,成了一个害民工程。黄万里的意见对了,但黄万里却依然在劳动改造中,一直到1998年才被批准重新授课。

这就是过去顶着权利所好说出实话的代价,就是那个荒诞岁月的生态。

杨振宁是过来人,难道不知道其中得厉害?他在如今功成名就安享晚年的时候,何不做一个精明得老滑头,让大家皆大欢喜呢?所以这正是他最可贵的地方。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才真正体现了一个学者得严谨态度。


上不上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不是简说几句就能够得出对错的,上有上的理由,不上有不上的道理。

凭时空通讯掌握的信息和知识量,不能随便判断这个对与错,但时空通讯必须为杨老的这种态度喝彩。

不管他的这种意见是不是很准确,他这种严谨治学,敢于发出不同声音说出自己不同意见的态度是值得称颂的。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这种纯粹科学精神。

希望现在那个一言堂的时代已经过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真正的集思广益科学分析,才能最大限度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

时空通讯观点,欢迎点评讨论。


时空通讯


杨振宁一直就不同意中国搞这样的超级工程,不是现在就反对搞。俗话说,“花别人的钱不心疼”,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钱。电视剧《亮剑》里面,李云龙还说过,“崽卖爷田不心疼”,也是同样的意思。不是自己挣的钱,反正是国库的钱,花了多少,又与自己有何干系?

按照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一贯作风,最好的不是不闻不问,而是积极鼓吹支持。因为,建造大型对撞机不是科学家拍板的,科学家哪有这个本事?这样大的一个工程,最起码也得上面最高一层决策。上面做的决策,你如果是滑头,就应该跟着鼓掌,不驳别人的面子,不抢别人的饭碗和功劳,更不会被指责。反正,万一这个项目失败了,我又不是发起人,更不是工程项目参与者,自然责任落实不到我头上。

杨振宁他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并没有参加这个高能物理的大项目,可以说完全与他无关。杨振宁如果什么都不说,就不会得罪任何人。要是成功了,杨振宁就被说成是目光短浅。杨振宁敢于站出来,在无数人一片掌声和鼓吹之中坚持自己的原则,提出不同的见解,已经不仅仅是勇气,而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爱岗敬业坚持真理的精神。


怀疑探索者


对撞机是将两束带电粒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后迎头相撞,根据观察到的碰撞现象分析粒子结构、发现新粒子的装置。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提一下杨振宁在粒子物理与场论方面的卓越贡献。

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6年发表论文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设想,1957年初得到实验验证,当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获奖速度在100多年诺贝尔奖史上是最快的,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一发现的巨大价值。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直接解决了困扰粒子物理学界的τ-θ之谜。

宇称不守恒还不是杨振宁的最重要成就。杨振宁在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看到了优美的几何,并建立了规范场理论,之后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就是建立在规范场理论之上的。规范场理论是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物理学的伟大成就,在这一领域出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以及菲尔兹奖得主。

杨振宁是粒子物理与场论领域甚至整个物理学界的大师级科学家,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以及走向有着独到深厚的认识。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当年中国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杨振宁就是持反对意见。如今再看一看当年杨振宁的立场,很多人不得不感叹杨振宁的高瞻远瞩。业内普遍认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并没有撞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产出远远不能和投入相比。说白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就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

不仅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烧钱的无底洞,大型加速器往往都会沦为烧钱却难以得到成果的尴尬下场。中国规划建设的周长100千米的大型对撞机投入巨大,与中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严重不符。这是杨振宁反对当今的中国建造大型加速器的一个重要原因。巨额的经费还要挤占其他学科的科研经费,甚至还要挤占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经费。

而且在杨振宁这位科学泰斗看来,不建造大型加速器粒子物理学依然有前途。寻找新的加速器的原理,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这样的工作不费钱,符合经济发展的潮流,也非常符合中国现在的国情。


刁博


杨振宁之所以不同意中国建造强子对撞机,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

据美国等已经建有强子对撞机的国家的经验,建设一个这样的强子对撞机需要200亿美元。这样大的投入显然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非常大的一笔科研投入。必须要综合考虑其投入和产出比。而杨振宁先生显然对于这方面是最有经验的。所以,他以他才提出不要建造强子对撞机。

因为,强子对撞机的硬件建设只是第一步,而接下来还需要足够多的人才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但是这方面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杨振宁先生认为还是要先发展物理基础研究,提高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等日后水到渠成再建造强子对撞机。

这方面我觉得我国足球就是最好的例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人拿德国足球教练说土耳其:要想搞好足球,先建一百个标准足球场的话来说事儿!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国家在足球硬件和足球外教和外援上的投入可以说世界冠军。但是,我们的男子足球队的成绩却节节下滑,不仅打不过日本、韩国、伊朗、澳大利亚,甚至连叙利亚、泰国等等也打不过了。可见,无论科研还是体育,都必须要从培养人才、尤其是青少年人才做起。而不是迷信硬件投入和外援的作用!


地震博士


杨振宁老先生把他的大半生都贡献给了人(美)类(国)的科学事业,叶落归根,垂垂老矣的时候终于回来了。

(杨振宁先生)

我原本是很不以为意的。

但前段时间偶然看到老先生的一篇文章,用了很多文字阐述他反对现在兴建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立场。看完之后忽然对他尊敬起来,因为杨老先生讲的确实很有道理。

杨振宁的观点主要有下面几条:

一、这台大科学装置是个吞金巨兽;

二、由于理论上还存在争议,所以这个吞金巨兽很可能什么都吐不出来;

三、美国在基础物理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花几十亿之后幡然醒悟,就此打住了,美国人停建并不只是钱不够,一定还有别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小心;

四、科学很广泛,我们还有很多其它研究需要做,都需要钱;

五、就算是我们耗费巨资造出来了,主要研究可能还是要请外国的专家团队来,我们的科学家因为后发,所以很难有突破性的成果和革命性的发现,更别提靠它拿诺贝尔奖了。

所以,他认为现在建设大型对撞机时机还不成熟,不如不建。

杨老先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是个物理学家,站在物理学家的角度,他认为这东西花钱并且很可能不会有成果,风险太大,眼下建造不合适。

关于对撞机的辩论非常高深,咱们老百姓是真的不懂,别说什么是夸克什么是希格斯玻色子了,咱们经常连分子是啥样的都搞不清,只知道分子下边是分母。总之科学的东西许多都很高深莫测,科学家讲话怎么听都像是忽悠。

(费米国家实验室对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存疑)

不管老百姓怎么想,科学家们大多还是很认真地在搞那些咱们都不懂的研究,花几十几百个亿搞一大堆仪器设备分析个几年几十年,写出许多谁都不懂的论文去拿几百万的诺贝尔奖金。怎么看都像是一笔赔本的买卖。

(诺贝尔奖章)

然而这就是科学,一直在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

当爱因斯坦们在纸上写公式讨论“相对论”的时候,谁都不知道他的那些理论可以造出原子弹来可以改变许多许多人的命运,从此改变一些国家的国运。

现在去医院看病检查身体,医生们常会给开一张好几百块钱的CT或磁共振检查单,叫你去做一个检查。那样他不需要把你的身体切开就能发现你的身体里长了什么不好的东西,以及那个坏东西具体长在了什么位置、它的周围都有哪些血管啥的。可能这就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离我们老百姓最近的地方了。

(CT脑部影像)

科学是要花钱的,不管是咱们普通民众去做CT,还是科学家们去找“上帝粒子”或“释迦牟尼粒子”或是别的什么粒子,在你想办法找到它们并对它们做深入研究之前,永远都不会知道未来的某一天它能有什么用处,是造福?还是毁灭?

(核爆炸)

说到这里,你会觉得咱们自己造一个更大的对撞机出来,也许是对的。

(对撞机是一套极庞大极复杂极精密的系统工程,建造它本身就是科技进步的过程)

至于说花钱,我是这样想的:现在国家尽管不是特别地有钱,但建设一两个大科学装置的钱应该还是能拿得出来。并且,只要它建在国内、由国内的企业、工程师和工人建设、采用的是国内研发制造出来的设备,那么国家所投入的资金还是会回到大家的口袋的。

我家老父亲经常讲“肉烂在锅里”,就以此作结尾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