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拥有10万精锐部队,却为什么不敢直接进攻辽国?

_________冷颜丶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辽国的起源说起,这个由中国古代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权,始于唐末与五代十国的动乱期,兴于同时代的北宋,由于对汉家文化的推崇,辽国内部管理也效仿汉人的制度,将汉人居住区域定为南院,而南院的管理,基本都是汉人为主。所以这段古代的中国历史,也被近代历史学者统称为“宋辽”。

宋朝在建立之初,一直是将辽国视为心腹大患,在开国二祖的兵峰下,也曾偶有过对辽国的胜仗,但想要消灭这个庞然大物,几乎就是奢望,辽国几乎占据大半个北方的实力,也是不能轻易撼动的。其中离赵宋梦想最近的一次,应该就是宋太宗两次北伐,但第一次高梁河战役的惨败,让赵宋精兵了解到了契丹铁骑的彪悍,在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失败后,这些契丹骑兵的武勇,给整个宋朝留下太多阴影。

辽国的建立,让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人,那就是雄才大略的耶律阿保机,在统一草原诸部后慢慢蚕食中原,而他的继任者耶律德光,利用汉家地区内斗不断,从后晋石敬瑭手里获取得了巨大的收获,燕云十六州的肥沃福地,使辽国这个游牧民族渐渐向农耕文化靠拢,后经耶律阮、耶律璟、耶律贤几代君王的经营,燕云地区成了辽国的经济中心,在萧太后母子手中,辽国完成质的飞跃。

辽国实力的富足,让当权者有了更大的野心,既然宋朝几次三番想收复燕云之地,那不如就痛痛快快的将宋朝赶走,让大辽染指这片肥沃的土地,岂不是美哉!于是乎十万铁骑铺天盖地的向宋朝的方向扑来,这时候的宋朝已经是第三任皇帝真宗时期,面对如此局面,宋真宗也是胆颤心惊,差点没跑到洛阳避难,在名臣寇准的一再坚持下,不得已学着父亲赵光义的样子,御驾亲征,前线将士在皇帝到来后,无不奋勇杀敌,在澶州之下终于大败辽军。可真宗皇帝真是被辽国的铁骑吓破了胆子,急匆匆地与辽国签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无论事后多少史学家痛心疾首,但“澶渊之盟”的签订让宋辽百姓安稳了百年,在没有兵灾的年代,宋辽两国将中国的农业与经济推向新的顶峰,这两个东方的超级大国,可以说傲视一切西方国家,无论从政治、经济、农业、科技上,都是世界最领先的时期。如果不是北宋后期的徽宗专情书画,对军事政治任意妄为,与金国合谋灭辽,历史也许会变了一个样子。可惜历史没有改正的机会,人们总是在若干年后恍然大悟,但历史的走向依然不会偏改,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就是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我是通辽人,欢迎你再次的来临,希望留下关注与留言,不胜感激,在此先行谢过






大通辽人


抛开其它政治因素不谈,我们单从北宋的版图来探讨。仔细看一看北宋时期的版图,就不难发现:整个大宋朝几乎找不到一处适合养马的地方。

在冷兵器时代,尤其与辽国作战,如果没有优质的马匹,就不会有骑兵;如果没有大规模的骑兵,单纯依靠步兵,那么就是去送死!别说在那个单纯冷兵器的时代了,就说我们西路军西征的历史,那次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一马平川之下,步兵面对的是快速移动的骑兵。所以北宋时期,可以说,马匹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决定了其战争格局和外交的走向。



其实,北宋历位皇帝也不傻,他们也是无数次想弄回“燕云十六州”。只有得到那个地区,宋朝才有可能在那里建立起一个养马区域。但是北宋除了花钱往回买之外,却没有任何其它的办法!因为,北宋没有足够的战马组建骑兵去夺回这些地区。
我们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北宋的版图决定了宋朝生存空间会很尴尬!


茅山夜话


宋朝军体以步兵为主,骑兵少的可伶,因为失去了河西走廊,与燕云十六周,使宋朝没有适合养战马的地区,加之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国策,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加之朝中主和派占据上峰,所以即使有百万雄狮也不敢伐辽。


龙猫1235


古代的时候步兵和骑兵是没法比的,而且宋朝的外行指导内行的监军制度也使得战力无限下降,别说什么外战胜率高,赢小失大也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