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的常州集團化辦學,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今天(12月11日)的光明日報,深度聚焦常州市的集團化辦學。報道指出,現階段破解“上好學校難”“擇校熱”問題,集團化辦學是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普及化的一條成功之路。

常州自2007年起啟動集團化辦學探索,經過11年實踐,已形成集團化辦學核心校106所、成員校315所,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覆蓋率66.86%,惠及6個轄市區上萬個家庭。報道認為,常州市的集團化辦學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為妥善解決了三對“矛盾”。

央媒聚焦的常州集團化辦學,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公平與質量

自2011年起,常州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文件,打通協調教育、財政、人社、規劃等相關部門及各街鎮,為集團化辦學提供有力支撐。面對發展過程中後續出現的師資、經費、管理、績效等種種問題,今年6月常州又下發《市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施意見》,探索採用縣管校聘、員額制、購買服務等形式,統籌區域內教師編制使用;安排集團化辦學專項經費300萬元,對各地教育集團進行績效評估與獎勵;賦予集團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和內部管理權,構建更加開放科學的現代學校制度。一系列政策實現了公平與質量的雙保障。

集團化辦學旨在激發學校辦學活力,促進學校主動發展,一批新建校、相對薄弱的學校在政策帶動下迅速成長起來。

常州市局前街小學教育集團核心校和成員校共同合作推進“兒童成長節律”課程改革,依託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形成融生命、藝術、科學、社會為一體的綜合學習活動主題。“如立冬、大雪等節氣生活的設計和實施,都由華潤校區獨立完成,最後和集團課程部進行資源共享。”局小校長李偉平介紹說,學校在寒露節氣開展了美食品嚐冷餐會、農具變遷研究會、品茶吟誦詩歌會、登高望遠遠足會,使學生收穫了不一樣的成長體驗。

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通過輪崗交流、校本研修、基本功競賽等形式加快教師專業發展。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自集團化辦學以來,共派出65位優秀教師到集團校工作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集團校也先後選派61位教師到二十四中學習鍛鍊。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葉偉鋒告訴記者,他們集團的教師隊伍也實現穩定而持續的成長:“在30多名新教師加入的基礎上,市區五級梯隊教師比例由2012年集團建立之初的41.8%上升為目前的48.9%,成員校的青年教師越來越優秀。”

城裡與鄉下


走進今年剛建成啟用的採菱小學,灰白相間的嶄新教學樓窗明几淨,教室裡傳統黑板被智能教學一體機取代。李莉老師運用繪本邊講邊演,為三年級學生帶來了一節精彩紛呈的英語課。加入馬小集團以來,這所原處於城鄉接合部、基礎設施較薄弱的學校有了明顯的變化。

“進一步深化集團化辦學,今年的重要抓手是實施‘城區學校與鄉村學校結對共進計劃’。”武進區教育局黨委書記王臘美介紹說,今年武進推動了17所城區小學與26所鄉鎮學校結對牽手,實現校際交流互動,提升整體管理水平。

以“城區校+農村校”的幫扶定位,通過義務教育學校委託管理、核心校辦分校、優質校帶薄弱校等方式組建教育集團,常州實施“三步走”戰略,實行“學校管理、教師隊伍、教育教學、評價考核”4個方面一體化,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城鄉結對共進活動,初中校成立“教育發展聯盟”。

2017年5月,外來工隨遷子女佔生源主體的周家巷小學納入星河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並更名為星河實驗小學分校,兩個校區實行一體化管理。對於分校的師生而言,集團化後最直觀的變化是校園活動大大豐富起來:新生第一次領著書包禮物參加入學第一課,讀書節第一次搬上舞臺,第一次迎來外國教育專家來校上課……今年,星河實驗小學分校還開展了“橙風鈴”書香家庭共建活動,發動100個本部家庭進行愛心捐贈,幫助100個分校家庭建立家庭圖書館。

數學老師俞秋亞是分校到本部定崗交流的11位教師之一,她告訴記者,集團成立12個名師工作室,開設“振翅組”“展翅組”“飛翔組”三大成長營,作為教師培訓基地。

近兩年來,常州市城鄉結對學校雙向交流教師389人,其中含骨幹教師269名,佔比69.1%,為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師資支撐。

統一與多元


在集團化辦學的“常州模式”中,關注辦學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一直是常州全市106個教育集團共同的工作重點。常州市教育局局長杭永寶告訴記者,集團化辦學不是母體基因的簡單移植,而是要尊重各校發展的歷史傳統和辦學實際,通過文化共生、相互賦能,以開放的心態促進集團成員校共同發展。

“上善”是武進區實驗小學長期秉持的教育思想,但是成立教育集團後學校沒有簡單地複製粘貼,而是利用暑假對每一所成員校運用態勢分析法,全面系統地瞭解各校教師、學生、課程、管理等方面的發展態勢。

在這樣的基礎上,武實小提出了“上善+”的集團理念,設計了各校文化理念的新表達。核心校武實小本部定位為“上善·成己達人”,書院長廊、主題學習中心打造了一個個散發濃郁閱讀氣息、體驗傳統文化情懷的教育空間;花園校區主打“上善·審美”,用滿目青翠和鳥語花香建設了一座關注“手、腦、身、心”生命共長的生態樂園;人民路小學則設計了“上善·開環”的自主、自由、靈活的理想教育,賦予了這所新生學校無限的可能。

人民路小學二(5)班家長金虎告訴記者,學校和本部一樣開設了各種各樣的課程,原本膽小的兒子在活動中逐漸變得開朗自信,越來越善於主動表達,他們一家都感受到學校“向善向上、快樂成長”的氛圍。“和而不同,從而達到一個良好的文化生態,這是我們集團辦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大成功。”武進區實驗小學集團總校長錢愛芙說。

通過自上而下的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實踐相結合,使各校在教育文化、核心價值觀上“融”到一處。不僅關心“一類人”的學習,更思索“一代人”的成長,常州的集團化辦學做到了有溫度、有力度、有效度的融合。杭永寶表示,常州力爭在三年內將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都辦出特色,未來常州集團化辦學將向內涵更深、外延更廣的方向發展。

央媒聚焦的常州集團化辦學,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