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如何收禮、送禮的?後世對曾國藩的評價是什麼?

曾國藩是一個標準的傳統官僚,他科舉出身,從翰林院編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級的禮部侍郎。在那之後,他創建湘軍,帶兵打仗,最後一路做到大學士、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可以說出將入相,位極人臣。我們可以通過曾國藩這個具體典型,觀察一下清代地方官員的經濟生活狀態,觀察一下清代官場的潛規則是具體如何運轉。

曾國藩是如何收禮、送禮的?後世對曾國藩的評價是什麼?

 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成為地方大吏,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如何處理禮品。一旦升官,任何一位前來謁見的下屬,都不會空手而來。身在官場,從始至終片禮不沾是不可能的。如此“名將鮑超親赴安慶,一為商量軍務,二為給曾國藩賀壽。鮑超的軍隊向以能戰、能搶聞名,因此他既是一個粗人,也是一個富人。其他部下不敢給曾國藩送禮,鮑超卻不管這一套,他一共帶來十六包禮物,其中許多珍貴的珠寶古玩之類。曾國藩覽之而笑,從中挑了一件收下,其他都送還鮑超。收了一件什麼呢?一頂小帽。曾國藩在日記中這樣記載:“鮑春霆來,帶禮物十六包,以餘生日也。多珍貴之件,將受小帽一頂,餘則全璧耳。”鮑超對此也無可奈何,只好又帶了十六包東西回去了。

曾國藩還收過美籍華人容閎“報效”的禮物。同治四年(1865),容閎從美國採購機器回到中國。兩年前他受曾國藩委託,以“出洋委員”身份,攜六萬八千兩白銀出洋採購機器,開啟了洋務運動之先聲。機器運抵上海之後,他赴南京向曾國藩彙報工作。此時曾國藩已經離開南京,北上剿捻。曾國藩知道,按中國官場慣例,容閎一定會向他致送禮物,因為曾國藩給他的是一個“肥缺”。所以曾國藩特意寫信給兒子曾紀澤囑咐說:“容閎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內,既可收留,多則璧還為是。”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曾國藩收受禮品,有一條默認的“價格線”。至於容閎所送的是什麼,價值多少,沒有留下記載。

當然,除了清的一面,曾國藩也有“濁”的一面。總督時期,曾國藩在人情來往上開支不少。

兩江總督本是天下最“肥”之“缺”,曾國藩的前任們因此手筆都比較豐闊。曾國藩既襲此任,在許多方面也不得不蕭規曹隨。

聯絡京官,是地方大吏必不可少的動作。曾國藩做京官多年,深知每年冬天那筆炭敬對京官們來說意義何等重大。曾國藩致送的對象,主要是湖南籍的京官。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他在給曾國潢的信中說:“同鄉京官,今冬炭敬猶須照常饋送。”這筆錢,每年至少數千兩。

除了炭敬,另一筆比較大的花銷是程儀。如前所述,迎來送往是官場上的重任。有人出差路過,他除了請人吃飯,還要給他一百兩銀子的程儀。

至於“別敬”,則頻率較低,只有在地方官需要進京時才發生。同治七年(1868)七月二十日,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這一年十二月他抵達北京,在北京過完年後出都赴保定就任。在出發之前,曾國藩身上帶了一張可以兌換二萬兩現銀的銀票。為什麼要帶這麼多錢呢?主要就是為了給京官們送“別敬”。多年沒有入京,那些在窮京官生活中掙扎的故友新朋們盼他如望雲霓,他的別敬當然不可能過少。他在日記中多次記載“核別敬單”,“定別儀碼”,“定分送各單”,可見這件事他是多麼在意。在給兒子的信中,他說:“餘送別敬一萬四千餘金,三江兩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總共送了一萬四千兩,他仍然認為不厚。

要想順利報銷就要給“好處費”

除去人情往來,官場上的“潛規則”更需要大筆銀子。

同治七年,捻軍被消滅,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國戰爭軍費報銷提上了議事日程。報銷就要不可避免地遇到“部費”問題。

按照清代財務制度,曾國藩需要先將這些年來的軍費開支逐項進行統計,編成清冊,送交戶部。戶部要對報銷清冊進行審查,審查合格,才呈報皇帝予以報銷。因此,報銷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戶部的態度。如果戶部高抬貴手,什麼不合規定的費用都能報銷;如果他們李鴻章打聽一下戶部打算要多少“部費”,李鴻章回信說:“報銷一節……託人探詢,則部吏所欲甚奢。雖一釐三毫無可再減。……皖蘇兩局前後數年用餉約三千萬,則須銀近四十萬。如何籌措,亦殊不值細繹。……若輩欲壑,真難厭也。”也就是說,李鴻章託人去找戶部的書吏,探探他們的口風。反饋回來的消息說,書吏們要一釐三毫的回扣,也就是1.3%。曾國藩需要報銷的軍費總額是三千多萬兩銀子,按1.3%算,“部費”需要四十萬兩。

四十萬之巨,無論如何是不能答應的。怎麼辦呢?只有繼續公關。曾國藩命江寧(南京)布政使李宗羲託人,李又託了一個人出面和戶部書吏接洽,做了大量工作,討價還價的結果是給八萬兩,顯然書吏做了極大讓步。

恰好在這時,中樞的批覆到了。出於對他們平定太平天國、捻軍的卓越功勳,皇帝(實際是太后)同意他們免於報銷,曾國藩對此感激涕零,說他對此“感激次骨,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過之”。按理說,皇帝發了話,這八萬兩就可以省下了。不過,曾國藩卻說,這說好的八萬兩銀子“部費”還是照給。因為閻王好見小鬼難搪,畢竟以後他還需要和戶部打交道。

曾國藩也有“小金庫”

那麼,以上這些開支,錢都是從哪來的呢?

原來,曾國藩在自己的財政司中建有一個“小金庫”。我們說過,總督的平均陋規收入一年會有十八萬兩。那麼曾國藩不許下屬給他送貴重禮物,不收現金,這樣就少了一大塊。此外,他還不收各州縣送的陋規。但是鹽運司送的“緝私經費”,上海海關、淮北海關等幾個海關送的“公費”,就是曾國藩這個“小金庫”的金錢來源。因為這些單位,是有錢單位,如同今天的菸草專賣局,你不收,他們也發作福利了。

小金庫的用途,則主要供曾國藩官場應酬打點之用。曾國藩同治七年底進京,一路路費和生活費,在京中送禮所用,再加上帶到直隸總督府的兩千兩零花錢,全系“小金庫”中的錢,並沒有動用自己的“養廉銀”。曾國藩的養廉銀則存放在布政使衙門,主要供自己家庭開支所用。

在曾國藩北上就任直隸總督之際,“後路糧臺”的“小金庫”共存了三萬兩左右。如前所述,這三萬兩小金庫在北京只花掉了兩萬,還剩下一萬怎麼辦呢?按官場慣例,這一萬多,曾國藩完全可以攜歸家裡。不過他卻不想這樣做。在同治七年十一月初八的信中,曾國藩對紀澤說:“其下餘若干(爾臨北上時查明確數)姑存臺中,將來如實窘迫,亦可取用。否則散去可也(凡散財最忌有名)。”就是說,家裡實在需要花錢,可以用一些。否則,臨全家北上時,想辦法捐掉。曾國藩要求“散掉”時不可為人所知,“凡散財最忌有名”,這是因為“一有名便有許多窒礙”。他還說:“餘生平以享大名為憂,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

這是解讀曾國藩為官風格最關鍵的兩句話。一方面,曾國藩確實是一個清官。他的“清”貨真價實,問心無愧。在現存資料中,我們找不到曾國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裝入自己腰包的記錄。但另一方面,曾國藩也接受官場潛規則,包容那些醜陋的官場生存者。如果給清官分類的話,曾國藩應該歸入“非典型類清官”。也就是說,內清而外濁,內方而外圓,只要清官之實,不要清官之名。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曾國藩的志向,不是“當清官”,而是“做大事”。

後世對曾國潘的評價是什麼

曾國潘其才,功在當時,利在萬代。因其極具前瞻性的眼光,促進了中國的近現代化建設。在他建議指導下,中國建造了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也由此,曾國潘被後世人稱為“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同時他還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生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自然不可能像盛唐的臣子一般,人們記住的多是他們的功績。因為時局的特殊性,那個時代的臣子,一個不慎,很有可能會留下千古罵名。再加上人們對外國侵略者的憎恨,真正陪你過偏差也就愈加明顯。

曾國潘一生鎮壓太平天國,提倡“經世致用”,希望用實業興國,本應該名垂千古,被當時之人讚揚,但因為一件事件的處理,使得他身染汙名。這個事件,就是天津事件。

當時的人,懷疑法國天主教借傳教之名,拐賣婦女兒童,因此聚集在一起,圍在天主教外面,希望能討個說法。此事被認為是清朝官員督管不力,因此在兩方相遇之後,起了衝突。激烈爭吵之下,天津縣令遭遇槍擊,中方有人受傷死亡。此事被群眾所知後,群情激奮,衝到教堂內,對法國臣子及傳教士和若干修女,進行報復。

沒有了下一篇

歲暮雜感十首

【原文】

高嵋山下是儂家,歲歲年年鬥物華。

老柏有情還憶我,天桃無語自開花。

幾回南國思紅豆,曾記西風院碧紗。

最是故園難忘處,待等亭畔路三叉。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高嵋山下是儂家,歲歲年年鬥物華。

老柏有情還憶我,夭桃無語自開花。

幾回南國思紅豆,曾記西風浣碧紗。

最是故園難忘處,待鶯亭畔路三叉。

註釋

①儂:我。

②物華:自然景物。

③夭桃:出自《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後以“夭桃”稱豔麗的桃花。

曾國藩是如何收禮、送禮的?後世對曾國藩的評價是什麼?

【作品鑑賞】

《歲暮雜感十首》通過描寫故園萬物競綠,一派生機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年輕有為勇闖前程的豪氣和自信

最富表現力的詞是“鬥”字。一個“鬥”字,不僅突出了故園萬物競綠,一派生機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年輕有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詩中的故園是明麗的:聳立灑脫的高嵋山,精巧別緻的待鶯亭,不乏綠意的老柏,灼灼其華的夭桃。詩中的鄉人是勤樸的:或紅豆相思,或碧水浣紗,三叉路上,更是樵來耕往。詩歌不僅抒寫鄉思,而且也隱含著作者勇闖前程的豪氣和自信。

曾國藩是如何收禮、送禮的?後世對曾國藩的評價是什麼?

曾國藩

曾國藩是如何收禮、送禮的?後世對曾國藩的評價是什麼?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如何收禮、送禮的?後世對曾國藩的評價是什麼?

中文名

曾國藩

外文名

Zeng Guofan

別 名

曾子誠、曾傳豫、曾伯涵、滌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長沙府湘鄉縣

出生日期

公元1811年11月26日(辛未年)

逝世日期

公元1872年3月12日

職 業

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

畢業院校

湘鄉私塾

信 仰

理學

主要成就

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

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代表作品

《治學論道之經》《持家教子之術》《冰鑑》《曾國藩家書》

封爵官職

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翰林庶吉士

封 爵

一等毅勇侯

追 贈

太傅

諡 號

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