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晚清軍隊老是打敗仗?

第一軍情


清軍已經是我國古代軍事登峰造極的軍隊了。就是到了清朝最後的時候,打基本同等水平的對手,也是易如反掌,比如阿古伯。

但是為什麼打不過維新以後的日本,還有西方列強呢?那就要清朝軍事制度的落後了,就是裝備了大批量洋槍洋炮,也還是打不過西方列強。最後,清朝自己也明白了原因所在,才開始建立36鎮新軍。

清朝的軍制首先是編制太小,一個營就300-500人,往上就再也沒有了,就是1個將軍帶領若干個營作戰。最瘋狂的時候,宋慶在鴨綠江指揮100多個互相不同屬的營。而日本則是師團,聯隊,大隊這樣的編制。


這些沒有合練過,互相不同屬,互相不能指揮的營,根本打不了近現代戰爭。勇營如此,八旗綠營就更加落後了,都是這裡抽調20個人,那裡抽調30個人,一個省抽調幾百人到2000人,幾個省湊足1萬人。

這樣的部隊出去打英軍,法軍,怎麼可能是對手?另外,就是清朝的軍官和參謀制度落後,軍官都是世襲,武科舉和行伍出身,完全不懂近代軍事。最多就是力氣大,可以耍大刀。更加沒有經過近代訓練的陸軍經理,參謀,工程軍官。

清末採用近代師旅團營編制,軍校畢業軍官的新軍,比如北洋新軍,南洋新軍,很明顯在戰鬥力上,如果和自己相比,就超過了清朝那些勇營和八旗綠營幾個檔次。如果在甲午戰爭時期有新軍,投入幾個師,戰局就會有很大不同。


歷史救生圈


在中國歷史上最丟人最屈辱的莫過於晚清軍隊,從清初令漢人聞風喪膽到晚清一見洋人就望風而逃,這種極端變化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晚清實行漢人領軍,才得以苟延殘喘了幾十年。所以說晚清軍隊打敗仗是有原因的,準確的說是八旗軍隊從根子上爛了,以騎射論天下的調子早已落伍時代許久。

第一,社會生產力的落伍。這是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大碰撞,時代的進步,把一切舊有的、落後的制度碾壓的支離破碎。但凡來到中國的,均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軍隊都是雷管槍和燧發槍。而中國雖然也有神槍營之類的,但普遍裝備的還是大刀長毛和弓箭。

第二,軍備鬆弛,缺少訓練。上至滿清權貴,下至一般官員,從乾隆後期開始無不以泱泱大國自居,貪圖享樂,把軍隊只當做對內鎮壓人民的工具,而忽視了其對外抵抗侵略的作用。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晚清軍隊對內對外均沒有較大的戰爭,軍備鬆弛,八旗綠營兵已喪失了進關時期的勇猛,只圖享樂,訓練也成了作秀。

第三,貪汙腐化嚴重。從吃空餉到武器裝備的偷工減料,直接造成了士兵對行軍打仗厭倦。尤其是各級官員腐敗到喪心病狂的程度,連製作的火繩槍和紅衣大炮都要偷工減料,粗製濫造,從裡面撈點油水。直接造成士兵們寧可用大刀和弓箭,也不願意用容易誤傷自己人的火繩槍和紅衣大炮。

第四,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其閉關鎖國的政策,造成了國人夜郎自大的性格,使國人看不見了世界,看不見了世界的變化,突然被西方列強用槍炮敲開了大門,各種不適合如潮水般湧來,嚴重挫傷了中華民族的自尊與自信心,導致其一敗再敗。

所以,晚清軍隊緣何老打敗仗,不是某一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綜合因素的結果。


第一軍情


晚清軍隊實際上也有過輝煌的時候,他們也曾經擊敗過號稱世界第二的法國軍隊,導致法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但是最終在李鴻章以及最高統治者“避戰保和”的思想指導下,中國還是和法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當然我們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應該把問題分開來看,晚清的軍隊應該分為陸軍和海軍,應當分別來看待,海軍的戰績明顯要比陸軍要差。而且晚清時期決策者們普遍有一種戰略上的認知錯誤,那就是中國的威脅主要來自於海上,所以應該大力發展海軍,而實際上中國最終敗就敗在了陸戰上面,而且因為陸軍太弱,所以日軍可以直接威脅中國的首都。

我們經常在分析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的時候喜歡把近代中國的落後歸結於中國製度的落後,思想的落後,實際上導致近代中國被打的最直接原因在於軍事力量的衰落,而清朝統治者所採取的應對措施又是治標不治本的,所以最終是一敗再敗,雖然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開始按照西法編練新軍,但是由於失去了對新軍的思想管控,最終清王朝就是被新軍給埋葬的。

實際上關於晚清軍隊經常戰敗的原因還有一點是容易被忽略的,那就是晚清地方主義的盛行,以致於當戰事發生的時候,全國不能形成合力,共同抵抗,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比如甲午戰爭時期,當北洋海軍面臨覆滅的危險的時候,南洋海軍也沒有伸出援手,如果當時中國不管是陸軍還是海軍都能全力抵抗,最後的結果肯定不會是像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這樣子。

1900年的東南互保不也是同樣的情況嗎?庚子勤王部隊裡面最缺的當然就是來自中國南方的軍隊了。

歸根結底,都是源於清朝不是一個正常的現代化國家,所以,清朝必須通過革命的方式推翻。


青年史學家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也很複雜,不過大體也就是以下幾點。

第一,混飯吃的職業

清軍曾經最厲害的是八旗軍。隨著民族優待政策,八旗軍迅速腐敗。滿清成立沒多久,在打吳三桂時,八旗軍已經聞風而逃,不堪使用了。

到了清末,由國家養活、衣食無憂的八旗軍更是淪落為:非常會享樂,十分怕勞動。當時男的喝花酒、玩票、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一天到晚盡有大量吃喝玩樂的事情可忙。甚至八旗的軍官都不會騎馬了。

代替八旗軍的是漢人組成的綠營兵。和八旗軍不同,世襲的綠營兵基本一無所有。為了自己過上好生活,綠營兵願意去拼命。在康熙乾隆時期,幾十萬綠營兵是絕對的主力,參加了各種戰役。

好景不長,隨著和平時期的出現,綠營兵很快衰落為一個拿軍餉、混生活的職業。沒有人再回為了微薄的薪水拼命。

鴉片戰爭期間,綠營兵聽到洋槍大炮聲音,就落荒而逃。


第二,武器落後

武器落後並不是單純的沒有武器,而是沒有使用先進武器的想法。

和洋人作戰就不談了,就談和同是中國人的太平軍作戰。

相比清軍,太平軍非常實際,裝備了大量的西洋槍炮。為此,太平軍不惜花費巨資,甚至每攻破一城,就將繳獲的一半錢款用於向洋人購買軍火。

1862 年4 月上海一家洋行一個月之間就賣給太平軍步槍3046 枝、野炮795 尊、火藥484 桶即 10947 磅、子彈 18000 發、炮蓋 450 多萬個(C.A.Montalto de Jesus:Historic Shanghai.Shanghai Mercury,1909.P145.)。太平天國佔領寧波後,與外國軍火貿易規模巨大,"大炮成百地、槍枝成千地、彈藥成噸地進口"(The North China Herald,May,17, 1862.No.616.)。有一艘名叫"模範"號(Paragon)的英國商船一次就試圖將 300 門 6 磅至32 磅的大炮、100 箱小型武器及50 噸彈藥賣給太平軍(《太平軍在上海--〈北華捷報選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43、49、309、321、442、469 頁。)。1862 年春,太平天國曾計劃花費50 萬兩銀子派人赴美國購買輪船槍炮,後因華爾向蘇松太道吳煦告密,未果。

而清軍呢?

明明比太平軍有錢的多,始終抱著老觀念,仍然裝備鳥槍、抬搶等舊式火器為主,火炮尤其落後。

直到多次吃虧後,曾國藩李鴻章之流才開始系統購買軍火。

第三,士氣不振

當時的滿清是皇帝的國家,士兵不存在保家衛國,只是保護皇帝的利益而已。

就比如英法聯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無論周邊老百姓還是清軍都無動於衷。

因為圓明園壓根是皇帝的私家花園,和他們根本沒有什麼關係。

這種思想下,沒有士兵願意拼命,更不願意為了皇帝拼命。

再加上滿清官場特有的腐敗,拼命地往往沒有好下場,相反會吹牛會瞎騙的則官運很好。

時間久了,自然沒有人願意做傻瓜,只剩下湘軍淮軍這些農民子弟,為了自己家的榮華富貴而拼一拼了。


薩沙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句話:自古惡政無精兵!

1、清朝從乾隆皇帝開始就閉關鎖國,夜郎自大,處處以上國自居,看不起西洋的先進科技,之後的各位皇帝也是固步自封,延續封建統治的最後時光。世界範圍內,英法等國都開始了資本主義建設,在海外四處攻城掠地;美國也開始建國,並快速崛起;而俄羅斯更是在陸地上四處征伐,打出了一片大大的疆土。最不及的日本也開始明治維新,全盤西化,並速迅成長為一個小帝國,開始攻擊朝鮮、俄國等國。清朝落後的政治制度是軍隊打不贏仗的根本原因。

2、軍隊建設落後,指揮不力。當西方國家都在大力發展火器的時候,大清朝還是馬戰、步戰、弓箭為主,只有少量的火器裝備給滿清八旗兵,火器還不如明朝時的火器普及得廣。第一次雅片戰爭後,全國上下認為蠻夷軍隊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武器比我們先進。於是全國上下開始訓練新軍,先後有了北洋艦隊等號稱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海軍。但是統治者不給力,將軍畏戰,縱然士兵英勇也無力迴天!甲午一場海戰讓清政府高層認識到制度的重要性!

3、政治改革不力,國內起義不斷。且不說天平天國運動了,當時國內大大小小的起義上百起,清政府一向喜歡內鬥,對外用銀子搞定!當外國對國家主權的要求越來越多,國民不斷的起義,清政府不得不作出改革的姿態,但是支持變法的光緒皇帝被慈禧弄死了,然後慈禧弄了一個皇族內閣忽悠天下百姓,換湯不換藥,自然是無法解決中國當時的根本問題。

4、老百姓麻木不仁,既不幫助清軍,更有幫助洋人的存在。清朝的統治不得民心,老百姓吃不飽飯,起義又被殺頭,所以百姓並不幫助清軍作戰,去了也是壯丁,出工不出活。不少百姓為了混口飯吃,甚至幫助洋人打仗,更有人直接加入華勇營,直接替洋人打清軍。

當時清朝再落後,銀子還是多得很。如果政治開明,吏治廉潔,文不貪財武不怕死,則打贏幾千或者幾萬的侵略軍還是沒有問題的!


大秦鐵鷹劍士


十九世紀中後期的戰爭模式,在整個世界範疇內,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一般的轉變。

所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絕非虛言,鴉片戰爭開始的戰爭,實際上是近現代國家與古代國家之間的戰爭,用流行的說法,類似於“降維攻擊”。

古典時代的戰爭,有很多有辨識度的特徵。譬如,冷兵器為主(熱兵器從來就是陪襯),信息傳遞媒介不發達,交通系統不發達,動員能力一般。

當時的大清國就是一個這樣的國家。大家對兵器的落後,軍隊的腐敗、戰鬥力低下可能都有著一定的認識,我在這裡簡單提一點後者:

茅海建老師在《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中提到過一些很有趣的角度。

譬如,表面上看,中國當時軍隊80萬(八旗20萬,綠營60萬),英國只有14萬人,英國遠征,最初只有七千人來,最後加到兩萬人,根本不成比例。

但實際上,在很多局部戰場,居然是英國人兵力佔優。

這就是由於組織動員效率低下、信息傳遞滯後、交通不便等共同導致的。前線兵力不佔優,當時沿海一帶打起來了,國家必須從其它省份調兵過去,當時幾乎所有省份都有抽調兵力,一共動員了大約十萬士兵。但速度呢?茅老師給出了一個大概的情況,隔著一個省,行軍要30~40天;隔著兩個省,要50天;隔著三個省,要70天; 隔著四個省,要90天以上。

而英國的軍隊,在海上行走,沿著海岸線走得是很快的,從廈門打到寧波一共才走了53天。也就是說,直到打完了條約簽了,還有一些省的軍隊沒有到位。

這種極端低下的效率導致清軍面對英國人根本不佔便宜。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效率低下是難以避免的,中國歷史上因為效率低下、信息傳遞不便導致的戰爭失敗數不勝數,尤其是要求幾路大軍幾乎同時到達某地,幾乎是不可能的。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也好,宋代五路伐夏也好,都犯了這種錯誤。

但工業革命之後的西方國家,幾乎是另一個維度的概念了。奴隸貿易、殖民運動、資源掠奪讓歐洲擁有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金錢,科技的進步背後,更重要的還有組織術的進步。

資本的血管裡流淌的都是罪惡,但通過殖民地的輸血,科技的進步,先進的效率,晚清時代的西方列強,基本上虐了整個世界。也就是說,無論當時是清還是明,這場戰爭都是沒法打的。

君不見世界其它地區的國家被虐得還要更慘烈些麼?

經過了近百年的努力,中國才實現了從古代到近現代的跨越,這個過程還遠未完成,有待諸君。


夜小紫


所有這些回答都是隔靴搔癢!緣木求魚!根本沒有弄清楚建奴韃子政權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建奴政權就是一個奴隸主政權!一個部族政權!建奴高層在鴉片戰爭後就意識到近代西方國家的強大,於是開始準備徹底放棄中原重回東北!這個時候他們最害怕的就是漢人崛起!但建奴政權末期尤其是太平天國的重大打擊!迫使建奴政權起用了大量漢人將領和軍隊!雖如此無奈,但罪惡滔天的建奴政權絕不會讓你在對外戰爭中贏得勝利!那樣的話!漢人崛起的更快!更強!!!那一旦漢人復明成功!建奴最害怕的就是被滅族!!!所以他們寧願中國越來越弱越來越貧窮!引進大量西方殖民勢力分裂中國!!!為什麼慈禧這個賤人會說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些毫無廉恥的名言!!甲午海戰前她為什麼要挪用北洋水師的軍費去修頤和園!你以為她蠢?貪圖享樂?她是害怕北洋水師如果勝利,北洋系做大,李鴻章做大!!!漢人軍隊做大那就是建奴韃子政權真正的噩夢!!!


孤城春水一沙鷗


閉關鎖國,愚弄百姓,不思創新,朝廷腐敗是經常打敗仗的主要原因。



墨客清風


每個朝代到了末期,軍隊都會毫無戰鬥力,從秦漢開始就是如此,當然滿清也不例外,改朝換代吧,如果清軍都象清太祖努爾哈赤那樣打勝仗,我們現在忌不還在清朝,還由滿人統治我們?

晚清一大怪現象是,清兵普遍都有第二職業,或經商買賣,或種地,或做手藝什麼的,其實這與滿清薄俸制有關,一個士兵的月工資是白銀一兩三錢六分,米三鬥。而按當時的物價,這點餉銀根本養活不了一家人,但清政府卻以,遵循祖訓,永不加俸為名,拒絕對軍餉標準進行調整,和士兵一樣,軍官的軍響同樣很低,只得層層剝削下屬來斂財,這樣落到下層士兵的手裡更少了,如是士兵紛紛另謀生路。還有綠營士兵的武器都由自己購買,所以大部分士兵能不買就不買,損壞後能不添補就不添補。這樣的軍隊還能打仗嗎?

清兵戰死的撫卹金也少得可憐,只是月俸餉的三至六倍,本來滿清入主中原,由外來民族統治漢人,撫卹金那麼少,誰還願意去死戰,萬一掛了,全家老小怎樣辦,清朝初年,八旗綠營兵都是世襲的,好好打仗,每月的錢糧,甚至鄉下分的田地永遠都在,八旗綠營兵戰鬥力下降後,就實行募兵制,招募青年農民入伍,這些人只在當兵時有工資,退伍或戰死後,什麼都沒有,撫卹金又低,家中要是少了個能賺錢的青年人,孤兒寡母怎麼辦。這直接導致清兵不敢進行主動出擊,白刃血戰,死守孤城等玩命血戰。

當然,現在很多人把清軍的戰鬥力歸於武器差,用閉關鎖國,冥玩不化,腐朽愚昧,頑固保守,迷信刀槍拳腳來形容清兵表現,把一兩次戰敗的原因歸咎於武器的落後,是情有可原的,但為何一直戰敗,1840年英國的艦炮沒有讓清軍清醒,那麼1862年的英法聯軍總該讓清軍明白了吧,1894年的甲午海戰也應該讓清軍接受教訓了吧,1900年的八國聯軍還是照樣擊敗了滿清,再頑固的腦袋也應該開竅了。作為清軍前期統帥的李鴻章,也將清兵戰敗的原因歸咎於武器裝備的落後,並向世界各國大量購買,組建新軍,神槍營,至甲午海戰前,中國海軍軍艦的噸位己是亞洲第一,但還是被日本一戰而滅。


小章魚的春天


這個原因如果直接回答的話很簡單:戰鬥力不行唄。清軍的裝備,身體素質,訓練水平,戰鬥意志,技戰術水平等等都完全落後西方強國一個時代,這仗怎麼打

但關鍵問題是,為什麼清軍會如此不堪。首先清朝官方的國家正規軍八旗綠營的腐朽是不可避免的,八旗不用說了,統治階級,養尊處優,自然不想過刀口舔血的日子(當然金末的女真兵,元末的蒙古兵也是一樣);而綠營呢?待遇不高,軍營內部種種積弊,自然也是一幫子廢物(明末屯軍,北宋後期禁軍,太平天國後期軍隊也是一樣)。

不過清朝有一個地方和其它王朝不一樣,就是到了後期它的團練部隊有一些戰鬥力,並且逐步構成了王朝的主要軍事力量,團練名義上是民兵,本質上則是漢族地主掌握的軍閥部隊。

這些軍隊有一定的現代化裝備,也接受過一些近代的技戰術訓練,所以和一些軍事強國交鋒時,有時也有不俗的表現(比如黃海海戰,船橋裡之戰,鎮南關之戰),這比八旗綠營好很多。

然而,本質上來說,這些軍隊仍然只能算是一支“強化版的中世紀軍隊”,而不是近代化的軍隊,他們的戰術水平和軍事素養仍然比不上軍事強國,而且還屢次受到腐朽的官僚政府掣肘(北洋海軍的炮彈裡面很多都裝著沙子)。

那麼,為什麼清朝政府不把這些軍隊培養成近代化軍隊的?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你看清末新政後不就練了新軍嗎?但是恰好就是這幫新軍後來起義把清朝滅了,所以不到萬不得已,誰敢開民智,練新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