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相由心生”这种说法对吗?

红黄绿灯区



这个问题把我们引向中国人的语言观,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一、书法的审美感受

如同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尽相同,每个人在书写过程中呈现的美感也不同,譬如是典雅大方还是朴拙方劲,是流美还是妍媚等等。


由于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的不同,人们会对不同风格的字形有所偏爱,正如不同的人喜欢的字帖或画作也不同一样。


譬如上图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和梵高的《星月夜》画作,竟然在线条的流转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线条和空间无处不在,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中也包含了不同的线条和空间变化,书法和生活的关系本就十分密切,譬如王羲之的《丧乱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都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际遇,作者在书写的过程中,也将现实生活中最感人的力量带到作品中,整个古代书法史,都是把书法看做是完成和表现人格的手段。


所以我们经常说:见字如面,字如其人,书品即人品。


书品即人品


汉代的杨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唐代的张怀瓘也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见书法能够很直观地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修养、才情。

所以,我们看到那位史上最委屈的书法家赵孟頫,无论其书画的艺术水平多高,哪怕日书万字的努力,仍被众多评论家贬斥为:奴颜婢膝,字中有奴气,字中太谄媚。

相反,颜鲁公的字,因其铮铮铁骨,以身报国的正义之气,备受后人宠爱。傅山说:作字先做人,高尚的人写出来的字,即符合伦理观念,也有美学意义的观念,既可以用来作为伦理标准,也可以作为艺术标准。


写字的一种内心精神的锻炼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有过一段具体的叙述:“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方正也。”在一笔一画的初学阶段,写字已经是对内心精神的锻炼,写字是字形的方正,也是内心的方正。


项穆将字形与精神紧紧粘附,认为技巧和修养不可分割,就像我们临帖也是潜入古人的心灵生活,认识到古人的精神品格,体味点画的产生基础。


书法是所有人的功课,书法不是一味地摹古追今,不是简单的复制或颠覆,而是知人知面知心。学书即做人,这是毕生的努力和追求。何况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在《易传》里,“立象以尽意”,通过64组卦象给予无限解说。就算你努力地挥写胸臆,碍于笔墨限制,也许还难以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呢,如此,字如其人,也是一项修炼了。


好了,今天的回答就到这里啦,下个问题见哦~


国教童蒙学堂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就拿字如其人来说吧,如果你没有那个恒心你肯定练不出来一手好字,所以,但凡是能够练出来一手好字的,尤其是那种在书法界非常有名的字体,那这个人的恒心是不用怀疑的,至少在当时他确实能够坐得住去做一件事情。

相由心生,从养生角度来看,人体是阴阳协调的,如果你身体哪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那么相应就可以在脸上看得出来相应的反应,就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现象,心火旺盛的人,一般在额头上容易长痘痘,而且这些体内阴阳不协调的朋友做事情容易急,至少大部分的人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会看面相的人确实是存在的。当然,也存在一种情况,那就是刚刚进入到社会上闯荡的小年轻,非常容易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当你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你就可以感觉得出来。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前半句又是不正确的,毕竟一个人的字体不好,也许是因为他并不是很在乎别人的看法,毕竟生活是自己的,并不需要总是看别人的脸色活,如果生活在那种一天二十四小时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面前这样一直做,反而会更加压抑。


阿飞谈养生


先说字如其人吧,举几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

1.书圣王羲之:王羲之的兰亭序大家都熟悉,无论是精熟的笔法,还是淋漓尽致的闲情表述(就是艺术感情的抒发),几乎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王羲之的王氏家族在汉朝和晋朝都是很显赫的贵族阶级,只是到了东晋时期更加地位显著,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家族深厚的书学熏陶。王氏为贵族,那个时候只有贵族和官员才可以研习书法,应该说更有条件练习。书法尤其注重陶冶情操,身为贵族的他四处跋山涉水,学习碑刻。而且他自己喜欢养鹅,并且从鹅的形态中领悟了相关笔法。他的小楷作品《黄庭经》就是他用字换鹅的结果。

以上说法,不难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性情中人,属于外向性格,但是却深谙文化的内涵和意义(王羲之的书法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更具备适度张扬的气势,这就是个人性格的完美体现)。也许是贵族的家境,让他很少有社会压力与不愉悦感。那么他的创作通道自然通达无拘束。也就早就了后来的很多经典书作,《兰亭序》只是其中而已。

2.还有比如颜真卿,颜真卿曾经求师于张旭,学得笔法。创立了颜体。尤其是颜体大字,《东方朔画赞》,颇有雄浑的气魄与气节感。这与他本人的性格更是分不开的。颜真卿的时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叛变,朝廷派颜真卿去淮西传达旨意,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回去,因宁死不降而被杀死。临死都保住了忠贞的气节。正是因为他坚强坚韧的性格,不屈不挠的精神,造就了万古流芳的颜体。他的书法就是他本人啊。

3.如柳公权,属于直言纳谏的大臣,不畏强权的类型人物,他的书法之所以体现出比较强硬的骨力,也跟他个人性格有关。性格成就书法风格,非常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4.最后在说一位,就是宋徽宗赵佶,他的瘦金体闻名天下,到了现代还有很多人在练习。瘦金体意为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是一国的执政者,取富贵之定义加于自身,并且融入书法中,是难能可贵的艺术精神表达,虽然北宋国力孱弱,但是当时的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是趋于首位的大国。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宋朝就已经确定了以文治国的大方针,所以,后来的被大辽灭亡一事也不能全部归咎于他本人。我们只是艺术角度分析艺术贡献而已。赵佶的才情与南唐后主李煜十分相像,都是皇族统治者,也都钟情于艺术,最后因艺术亡国(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字如其人是一个褒义词,如果书法家能达到字如其人的水准,那么这位书法家就很可能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水准了,人如果不能融入字中,又怎么体现出妙镜?就靠临摹的极像?字如其人是书法的最终境界,也是别开生面的创新意识。当代书法家们应该好好思考这个课题,加以研究并推广。


养身内调


不赞成字如其人,相由心生的说法。

字写得漂亮,只是人的一个方面,一个特长,不能代表这个人的全部。比如演艺圈一些明星,流行写书法、作画,而且字画已相当不错,但人品口碑很差。甚至道德败坏,偷税漏税,让人不耻!

至于相由心生,就更不靠谱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老话哦!不可以貌取人,这是常理儿和原则!


hncszxj


只是一种说法而已……生活是无限灵活的,不可让精神被固定的理念“困绕”。“字如其人,相由心生” 的理论是后天学来的,是一个可以被“虚饰”的概念。字写得越“美”,人就一定“美”吗? 相貌堂堂,心术就一定正吗? 也有说:人不可貌相,虚有其表,华而不实,知人知面不知心…… 实际上所有外表都是后天“自己”的思想概念,真实的别人并不是外表所能展示的。固有“日久见人心……”的说法。 字写得越“媚饰”,背后却是一种虚的表现……就如“塞尚”所言:艺术是考验一个人是否“对自己诚实”的工具……


大道忘言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的字迹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能力,处事以及写字时的情绪和心理等很多内容的。还有一个人的面相,大家都知道,一般电视电影里面的坏人都长得坏人的模样吧,看剧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还有FBI读心术,也是有各种心理活动造成人的面相表现的情绪,举止言谈。所以是有一定道理的。


榴莲助孕


字如其人,相由心生。这个论断是由表及里,从外在去推知内在。这好一比中医的把把脉,然后在纸上画画符。这笔走龙蛇不一定一贴药到病除,更何况大多药方的字不敢恭维。宋朝四大奸臣之一的蔡京,他有个外甥叫蔡襄写得一手好字,因为颇有臭名,后世人没有人愿学他的书法。《聊斋志异》里有一篇(画皮),贴上画皮的女子可谓看上去挺美,其心却毒如蛇蝎,生活中这种人不在少数。也就是说,这个推断没有普遍性。


摇篮曲573


唯心主义的观点。字是练出来的,心是育出来的


龚金堂书法家


不完全正确,但有一定道理。书法和字迹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外貌长相可以刻画一个人的心理属性,但是,写字丑的可以很帅很美,长得丑的也可以心地善良,自行品味。


雄关漫道真如铁Fire


这个只是在形容或者代表一个方面。但是不会是全面更不是综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