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阐述的“世外桃源”?

博弈娱乐新媒体


描写“世外桃源”的文学作品很多,而在陶渊明的手上能成名作,恰是因为在这部作品中,渗入了陶渊明自己的人生挫折带来的感叹。

通篇《桃花源记》里,没有作者对自己生活的现实的一句埋怨,而作者对现实社会方方面面的看法,已经包含其中。所以,他所说的“桃花源”具有多重意义。

“世外桃源”不存在,是虚构的。人们今天说这里是桃源的原型,明天会说那里是桃源的原型,其实不可能有原型。陶渊明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对于其他人,就不要去寻了,世上本无,哪里可寻?

就因为它不存在于真实的世间,才具有令人向往的理想意义。桃花源的魅力在于,它并非虚幻的神仙世界,而是实实在在的有可能存在的现实生活,似乎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只要有这样一个隔绝封闭、可耕美丽的地域,就有可能变为现实。然而,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哪里能没有税负压榨,让一群人没有干扰地宁静生活?又有怎样的办法,让一群人能长期保持没有内部颠覆性的冲突而长期和谐共处?

这都是社会生存上的难题。但是陶渊明说有,而且在文章里用了障眼法,让人信以为真。恐怕这是很高明的写法,似有似无,才令桃花源的生活有魅力,观者更有思考,向往之情引发浮想联翩。如果说它还有所本的话,也可以立即找到它的模板,那就是《道德经》里老子设计的小国寡民的村社模式。陶先生其实在文中直接用了《道德经》里的一句著名描述,“鸡犬相闻

,暗示了他灵感的来源。

“世外桃源”是人生的抚慰和向往。桃花源的美好,被包裹在有头有尾的叙述之中,就像裹在绿叶之中的鲜香粽子。看到它,要剥开层层包裹,尝过了如玉香糯,手上还徒留绿叶让你回想。桃花源的这种美丽意象,在读者心中,自然留存得更加久长。在对桃源的描述之前,有渔人“忽逢桃花林”;在描述之后,有反复寻找而不得的余韵。陶渊明这样写下它,诚心让它如诗一般激发读者脑中持续释放着安慰剂。

“世外桃源”是对现实的批判和讥讽。桃花源中人,是现实的人,淡淡一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道尽对外面世界的失望和畏惧。读陶渊明的诗和文章,总忘不掉,他是那个曾经愤愤不平的陶县令。陶渊明的田园里、酒杯下,总有一道阴影。

“世外桃源”是对另一种人生观社会观的探求和追问。桃花源里之所以好,好就好在它没有剥削欺凌,没有物质匮乏,没有争夺冲突,没有历史,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让它变为现实,或者近似于现实呢?桃源之好,不复道矣。


热带雨林的午后


有些过得好的人总是批判《桃花源记》逃避现实。

事实上整个文学都在逃避现实。

我曾经说过:“所谓文学,就是对一切的理解与同情。”

我又曾经说过:“文学就是人们想要的生活,即使描写的是黑暗,也是对黑暗的审判,人们至少可以在文学里找到情感和是非的秩序。”

是的,不合理的社会,没有光明,没有真相,没有秩序。

那种情况下,只有文学里有。

《桃花源记》是一曲农耕社会的赞歌,充满淳朴的诗情画意。

恰好我在红袖添香写的一本书也是在逃避现实,提前逃避人类未来的末世——资源枯竭、环境崩溃、人工智能反控人类。

霍金说,“智慧加速人类灭亡”。我的小说为他这话写一个注脚,所以书名《霍金有多厉害》。

“我”在世界末日徒劳挣扎,在一个山窝企图复活远离科技的农耕社会,证明中国人的祖先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勤劳节俭实在比科技至上的歪果仁高明,而且非逻辑思维的生活充满人情味和诗情画意。

又是一篇《桃花源记》,不过那末世也太恐怖——水荒导致下水道的污水也反复利用,满山的植物都是塑料仿制。

这是一本新潮的对话式小说,通篇是“我”和今日头条悟空问答某条友和三十世纪四个人、一个机器人穿越时空的对话。

已参加起点中文网征文比赛。

封面是我自己设计的。


大悔忆智冰


世外桃源这个地方就是作者心目中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里少了外界的各种尔虞我诈纷纷扰扰,有的只是恬然自得,淳朴和谐。当然这只能是一种理想,陶渊明也必须为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志向和追求付出代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做官回到故乡以后,自己耕种,其实并不像他在里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轻松自得和悠然自在,他在给自己孩子写的文章里面说,我自己知道弃官归隐会让你们受饥挨饿,但是放弃我的本性混迹在官场更让我感到痛苦。当然,他可以内心愉悦地过这种生活,但是妻子和孩子一起陪着他过这种生活必然是会有意见的,所以他必须得忍受妻子对他的不解和抱怨,也必须的忍受孩子,因为他的选择而无法过上锦衣玉食生活所遭受的痛苦和无奈。

所以,越是在生活中有种种不快,越是希望有像桃花源这么一种地方,能够寄托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因此桃花源就在作者心中诞生了,并且几千年来一直在众多人的心中不断得到回响。


luckyman19


我相信世外桃源是存在的,相信现在的人们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多数都很向往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大多数都舍弃不下现在所拥有的即使过上了那种日子也会格格不入。


御植秀生活馆


摘录我写的二十四节气书里的一段文字:

《山海经·海外北经》里也提到桃花林,夸父逐日渴死之时,“弃其杖,化为邓林。”他的手杖变成的“邓林”就是桃林,桃林是逐日英雄为理想献身的象征,代表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精神,这也许是陶渊明把他的世外桃源安放在桃林的原因。陶渊明所描绘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也是孔子言下的大同世界。大同世界是孔子心中的桃花源,桃花源是大同世界的诗意描画,它不仅仅是文人避世的隐逸,也是文人治世的理想。


董点国学


到安徽泾县看看,就知道什么是世外桃源了


知足常乐程序


现实里没有,在诗词里寻找。生活太无情,想象里有温柔,桃花在枝头,春风在虚空,落花流水去秦汉,墨池色蝶畄古风,酒醉后说些酒话,半醒里里吟不出声,几个先生能有此作,一个渊明足震古今。


陈清跃1


除非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只要是存在于真实世界,就没有绝对的世外桃源。没有一个小社会可以脱离大环境而存在,即使存在也是暂时的,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水晶球,一旦因外力或内因打破一个小口子,这份美丽就会土崩瓦解,水晶球里的液体洒落一地,与外界融为一体了。陶渊明心向往之,想让桃花源长长久久地存在,便只能“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膝跳不反射


这是一种完美的理想境界。每个人年青的时侯都有理想,每个人的理想不尽相同,但都力求完美。陶渊明用诗的形式描绘了他的理想,是否真的有,是否真的能实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人生描绘一种追求的场景,一种方向,一种路线。当然,这会引起一些与他有共同理想的人的一种心灵的共鸣,甚至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冷眼无邪


我觉得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对现代人来说首先是一种心境。心若浮躁,即使身处世外桃源,依然喧闹不堪,心若沉静,即使身处复杂的俗世,依然能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积极上进,热情善良,内心永远充满丰盈和温暖,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