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鮮為人知的兩次“文化長征” 文

抗戰時期鮮為人知的兩次“文化長征” 文/唐寶民

抗戰時期鮮為人知的兩次“文化長征” 文/唐寶民

提起“文化長征”,許多人都會想到西南聯大的那次壯舉——1937年11月11日,上海淪陷。12月13日,南京淪陷……長沙成為抗戰重鎮,長沙臨時大學被迫再度遷往雲南昆明。聯大師生分三路西遷:體檢不合格者由長沙經粵漢線南下至廣州、轉香港、海防,最後經滇越鐵路到昆明;馮友蘭、錢穆、朱自清等十名教師經桂林、柳州、南寧,過友誼關進入越南,再乘火車入昆明;其餘師生組成湘黔滇旅行團,徒步去昆明……

其實,抗戰時期,還發生過兩次文化長征,因其規模小或宣傳較少,所以一直鮮為人知。學者嶽南在《那時的先生》一書中對此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李霖燦是河南輝縣人,生於1913年,13歲時考入河南開封省立第一師範學校,21歲進入杭州國立藝專學習美術。1938年初,因抗戰形勢吃緊,在國民政府的主導下,杭州國立藝專與北平藝專在湖南沅陵合併為一校,稱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其間,沈從文先生曾到校慰問師生,李霖燦因此與沈從文先生結識。後來,因被合併的兩校步調不協調,尤其是派系傾軋而鬧得勢不兩立,合併不久就解體了。此時,抗戰形勢日趨緊迫,長沙發生大火後,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奉命由沅陵遷往昆明。由於當時的交通工具非常缺乏,包括李霖燦在內的七名畢業班學生便準備組成一個七人步行團,長途跋涉由沅陵經貴州向雲南進發。李霖燦被任命為團長。臨行前,滕固校長還特地提出了要求,希望步行團七人沿途留意文化古蹟並做考察。

稍做準備之後,步行團便上路了。儘管風餐露宿、吃盡了苦頭,他們依然對沿途的文物古蹟進行了考察。團長李霖燦最為勤奮,沿途雄偉壯美的自然風景以及淳樸的民風民俗令他陶醉,他不斷創作,畫了很多幅速寫。後來,同行的同學吳作人在談到李霖燦時說:“一路貧窮,一路畫速寫,苦學不輟。”因種種原因,步行團到達貴陽時,有四人已經脫隊了。但剩下的三人並沒有放棄信念,決定繼續徒步向昆明進發,這三個人是李霖燦、夏明、李長白。在貴陽稍事休息後,1939年2月7日,三人團開始向昆明進發,沿途又經歷了很多波折和苦難,終於於3月3日抵達昆明,西南聯大的部分同學專門到昆明街頭迎接他們。李霖燦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高原社同學在路上迎接我們,又安排了一位嚮導協助我們,是很感人的。只是晚間的歡宴,有此必要嗎?我覺得工作要緊,要拿出計劃來!前進!前進!”當時,沈從文先生已經到昆明西南聯大任教,聽了步行團的事蹟後,於3月5日在家裡舉辦了一個歡迎談話會,歡迎三位步行勇士,聽他們談一路上的所見所聞。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平津被日本侵略軍佔領。根據國民政府指令,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三所學校和北平研究院西遷,於9月10日在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初,太原淪陷,西安告急,加上日本飛機對西安的狂轟濫炸,西安處於危險之中。國民政府教育部再次發出電令,命令西安臨時大學遷往陝西漢中。為了做好師生的南遷工作,西安臨時大學將全校師生分成幾個中隊,每個中隊為一個行軍單位。師生先是坐悶罐火車從西安到寶雞,而寶雞離漢中路途遙遠,但這段路程沒有辦法再坐車了,一千餘名師生便決定徒步趕往漢中。於是,師生們便按照原先預定的行軍編制,沿川陝公路徒步行軍。一路上,他們曉行夜宿、餐風飲露,過渭河、越秦嶺、渡柴關、涉鳳嶺,經過半個多月的艱苦跋涉,終於到達了漢中。

這兩次文化長征,堪稱是可歌可泣的壯舉。在抗戰時期那麼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書寫了中華民族教育史上光輝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