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之戰,明軍僅斬首清軍二百多人,為何卻被稱為大捷?

寧遠之戰,明軍擊殺後金軍200餘人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後金但凡與明朝交戰,他們的官修史書或者實錄從來都不直接寫明後金軍的用兵數量,只是“羅列營制而皆不計兵額” 。寧錦之戰,後金軍雖然沒有努爾哈赤所說的13萬,但是八九萬還是有的,不會僅僅折損200餘人就退兵!

寧遠之戰,明軍僅斬首清軍二百多人,為何卻被稱為大捷?

《明熹宗實錄》卷62、65、67,計六奇的《明季北略》曾詳細記載了明清兩方攻守戰況。後金軍經過數年發展,總結出了一套攻城之法。戰車與步騎相結合,即陣前布櫓車,車前擋上五六寸厚的木板,然後再覆蓋生牛皮。櫓車下面裝有車輪,用來前後移動。這是專門為抵擋明軍火器做準備的。但是明軍卻憑城拒守,以城護炮,周而不停地轟擊後金軍,史載明軍“每炮必中,糜爛可數里”。儘管如此,後金軍還是不顧死傷地突擊,並直接接近了城牆。這些後金兵刀削斧鑿,很快就將城牆鑿成三四處兩丈多高的窟窿。

寧遠之戰,明軍僅斬首清軍二百多人,為何卻被稱為大捷?

袁崇煥見狀,抬出城中11000兩白銀,當即許諾:能不顧生死殺敵者,立刻賞銀一錠!雖然明軍挑石抬木奮力堵塞缺口,但是後金軍有櫓車保護依然在挖洞不止。後來,明軍用被褥裹上火藥,一摞摞投下城牆,然後再扔火把點燃,櫓車中的後金軍多被燒死。到了晚上,激戰還在進行。後金軍轉換攻城地點,依然用櫓車挖城牆,袁崇煥又用柴草裹上火藥投下城牆。一來二去,後金軍不僅屍體堆積如山,其櫓車戰具亦喪失殆盡。

寧遠之戰,明軍僅斬首清軍二百多人,為何卻被稱為大捷?

後來據清朝方面的統計,攻城兩天,共折遊擊兩員、備禦兩員、兵五百。

明朝當時的戰場報告說:二十四、二十五兩日,“前後傷房數千,內有頭目數人,西子一人”。

經略高第報:“炮一大頭目、用紅布包悪,眾抬去,放聲大哭。“

戰後,袁崇煥上疏報功,曾提到從城下割得後金兵首級二百六十九顆,其他被 打死與火化的更遠遠超過此數。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明兵“發炮擊死無算,斃其帥長孫哈兔,斬級六百”。

《明季北略》:後金被“焚死甚眾,斃棉服者十餘人,所謂固山牛鹿也”。

《石匱書後集》:“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裨王。”

寧遠之戰,明軍僅斬首清軍二百多人,為何卻被稱為大捷?

朝鮮人李星齡所著《春坡堂日月錄》,“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墜者無數,賊大挫而退。”需要註明的是,只有此書獨載努爾哈赤被炮擊成重傷,不久即因傷重而亡。依照如此慘烈的大戰,期還有11尊紅衣大炮助威,後金軍不可能僅僅傷亡200餘。所以,清朝的這種避諱說法倒是很像日本人每次與國軍會戰後,總是宣稱自己傷亡數十人是一個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