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何沒有濫殺一個功臣?

相思藤


眾所周知,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沒殺開國功臣的帝王。這沒辦法,劉秀生性懷柔,又是以一干同鄉、同學為骨幹艱難創業,要他違背友誼處死夥伴,他實在下不去這個手。

當然,政治講究恩威並重,賞罰分明。一個領袖如果太老好人,他的權威會不會受到挑戰呢?他的手下功臣又會不會暗起異心呢?

這些個問題,困擾著歷史上一代又一代的開國帝王,可劉秀對此一點兒都不擔心,因為他不管是在權謀上、戰功上,還是在血統上、魅力上,乃至軍、政、才、德、帥氣程度,無論哪個方面,都比東漢開國功臣們高出不止一籌,甚至整個東漢統一之戰與開國中興的大戰略,都是劉秀一人提出,其他人只是負責執行而已,所以劉秀對自己的皇位有著無比的安全感,想不當都不行!這,便是一種居廟堂之高而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從容,有了這種從容,他自不怕功臣造反,功臣也沒人敢造反,他們心知自己本領再大,也不可能玩兒得過劉秀,所以只能乖乖折服於他的腳下。

在這一點上劉秀就比他的先祖劉邦幸運多了。劉邦的功臣,像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王,都是在軍事上頂尖兒的人物,即使周勃、陳平、樊噲等親信,也個個不是省油的燈,劉邦自打坐上皇帝寶座起,就沒有一刻安生過。正如南宋葉適所言:“光武材過諸將以氣柔之,高祖才不及諸將以氣挫之。”可謂一語中的。

所以跟劉邦比起來,劉秀在處理功臣問題上,就顯得非常輕鬆了,即以功臣開國,而以文吏治國;坐穩江山後,就打發功臣退居二線,完其爵祿,而去其軍權,有大事才召他們參加朝會,有點像現在政協委員的意思。功臣們偶有罪愆,劉秀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概維護包容;四方有來上貢,劉秀也必先賞賜功臣享用。大家共患難,同富貴,享受太平盛世吧!

圖:湖北棗陽白水寺風景區光武大殿

前代的劉邦封侯,已然夠大方,其所封功臣及宗族子弟共一百四十多人,封邑最多達到萬戶;可跟劉秀比起來就差遠了,劉秀所封功臣、降將、外戚及宗族子弟竟有547人(其中功臣365人),封邑多者竟達六縣(賈復),四縣(鄧禹、吳漢),三縣(馮異二子),二縣(耿弇、岑彭)不等,每縣的封邑都在萬戶左右。當然也有人勸劉秀不要封賞太過而違反“強幹弱枝”的法度,劉秀卻以為:“古之亡國,皆以無道,未嘗聞功臣地多而滅亡者。”其實他這麼做,就是想把東漢帝國整成股份制公司,創業元老們打下江山後可世世代代拿股份並且不用操心政事雜務,而僱傭職業經理人(文法吏)施政理國,由此將國家利益與士族利益牢牢地綁定在一起,而讓這些大士族成為帝國最有效的屏藩;所以,東漢朝即便有那麼多小皇帝卻仍能坐穩江山。就算到了東漢末年,還有漢初功臣的後裔如竇武、鄧芝、馬騰、耿紀、來敏、伏壽等人在為了興復漢室而不遺餘力。

由此看來,劉秀真是千古帝王中的異類,可稱感恩派帝王。群臣中但凡誰有一點點功勞,他都會放在心內,絕不虧欠忘懷。比如賈復作戰勇猛敢死,但因未能建方面之勳,其功不顯,而常被大家忽略,可劉秀卻說:“賈君之功,我自知之。”他心中有自己的一杆秤。

在劉秀看來,賈復一生南征北討,身受大創十二,數次死裡逃生,差點就為國犧牲(民間傳說他曾“盤腸大戰”,有點誇張,但也可見其不惜命),卻好勇不矜、有功能默,又注重晚節、養其威重。這樣的勞模型的人物,劉秀當然要厚封,而且封地六縣遠超耿弇、岑彭兩大名將三倍之多,創兩漢列侯之最,總之絕不能讓老實人吃虧。

劉邦以軍功大小封侯,劉秀卻以情義厚薄封侯,也不知這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總之東漢就是這麼一個充滿了人情味兒的王朝。

當然劉秀在給予功臣們巨大富貴的同時,也下詔告誡他們說:“人情得足,苦於放縱,快須臾之慾,忘慎罰之義。惟諸將業遠功大,誠欲傳於無窮,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敬之戒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出自《詩經 小雅》)要大家小心謹慎、修身齊家、養威重、教子女,這樣才能讓富貴傳宗接代,將“股份”一代代的傳下去;而功臣們也個個都很老實,不等劉秀髮話便主動上交權力,還教養子孫後代要謹守本分、忠孝傳家。從此中國古代士大夫政治定型,漢唐間數百年的士族門閥階層也由此開啟。

也就是說,劉秀以其自身的強大,使其得與歷代開國帝王都不同。其他開國帝王只能將各類官職與軍政權位像分配贓物一樣授予功臣然後又像防賊似的用各種骯髒的手段奪回來;但劉秀卻能用高爵厚祿和尊榮華儀來回報他們、而換回他們手中的軍政大權。

劉秀保全功臣、加強皇權的的另一大絕招,就是高位者執掌小,位低者卻執掌大。比如主管軍政機要的尚書令以及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全都由地位低微的文法吏充任,秩祿不過千石,頂多算是高級公務員,他們對皇帝只能畢恭畢敬、唯命是從;而三公則多由功勳重臣或大儒名士擔任,其地位尊崇、德高望重,卻又被架空削減了權力,且不從事具體的行政事務,少做也就少錯;這就是劉秀的帝王智慧與領導藝術。

除此之外,劉秀還有一大招,那就是與功臣家族大肆聯姻。這樣功臣的子孫都做了劉家的駙馬,功臣的女兒都做了劉家的媳婦,於是君臣一體,親上加親,最終凝聚成了強大而穩定的統治核心。這也算是劉秀的一大政治創舉。

關於建武年間東漢朝廷的獨特政治風貌,我們這裡不妨再提件趣事兒。有一次,劉秀與功臣們宴飲閒談,一時興起忽然問道:“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

正所謂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王莽之亂,那麼這些時勢英雄又會在哪裡呢?好一個有趣而又深刻的話題。功臣們的聊天熱情頓時被點燃了。鄧禹率先答道:“臣少嘗學問,可為郡文學博士。”(郡學學官)劉秀笑道:“何言之謙乎?卿鄧氏子,志行修整,何愁做不到一個掾功曹?(郡太守之高級幕僚,相當於政府辦公室主任)”其他功臣也都一一回對,輪到馬武時,他說:“臣以武勇,可為郡尉而督拿盜賊。”馬武本綠林好漢出身,做了高官後也江湖氣不改,生性好酒放縱,常常醉語戲言,是諸將中的開心果,於是劉秀對他大開玩笑道:“汝嗜酒豪俠,又任性子,且勿自為盜賊,反遭亭長所捕也!”一干君臣鬨堂大笑。

看來,權力並沒有成為劉秀與功臣之間的罅隙,反讓他們君臣之間的友誼更加融洽。在東漢,統治者常常將親情、友情提升到政治之上,就像用一張溫情脈脈的面紗籠罩住政治本來的猙獰。這股劉秀首開的政治風氣,後來唐宋亦多有借鑑,只是它需要帝王具備極強的控制力與安全感,所以甚難效法,比如宋太祖 “杯酒釋兵權”,就顯得有點小家子氣,且太著痕跡,其境界差距劉秀遠矣!

正如明朝王夫之所言:“三代以來,君臣交盡其美,惟東漢為盛焉。”唐朝名將李靖亦曰:“昔莽勢不下於項羽,寇鄧未越於蕭張,而光武獨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賢於高祖遠矣!以此論將將之道,臣謂光武得之。”劉秀在功臣問題上處理的算是完美,以至後人非常傾慕。

不過小生倒認為,劉秀在這個問題上做的是不錯,但還沒有到完美的境界,它有後遺症。因為這樣剛開始很和諧,但日積月累下去,再醇厚的家風也總有一天會腐化墮落,結果一批寄生蟲壞了中華大好河山。

看來,中國帝王是始終逃不脫一個歷史怪圈了:打擊削奪功臣家族,則得罪上層,容易被罵寡恩;恩養縱容功臣家族,卻又不利百姓,久之便淪為腐朽。怎麼選都是錯!怪圈,宿命,幾千年來週而復始,糾纏不休。歷史就是不同的人,在不斷重複昨天的故事。


千古名將英雄夢


因為他一懷柔,二鎮得住,沒必要殺,他當皇帝時年紀也不大,不存在留給後代一堆功高震主的老人的問題。

西漢末,全國人口有5959萬, 到東漢初僅餘2100萬。面對如此嚴重的情況, 劉秀認為當時只有實行“逸政”, 即休養生息, 讓老百姓能夠安定的生產生活, 使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 統治才能鞏固, 國運才能長久。這就是所謂“樂人者其樂長”。 在劉秀登基後,採取一下措施:加強集權。主要措施有:“退功臣而進文吏”;“雖置三公, 事歸臺閣”;加強監察制度, 整頓吏治;集軍權於中央等等, 這些措施中不乏值得稱道, 取得了較好成效和為後世仿效之處。在“退功臣”的同時又“進文吏”。

劉秀重視文人, 特別重視隱居山林的士人, 認為他們情操高尚, 又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國家, 所以多方訪求, 重禮徵聘。為從士人中選拔優秀人才, 劉秀完善西漢的“察舉”、“徵辟”制度。下詔令三公、九卿、將軍、司隸、州牧歲舉茂材、廉吏, 規定按西漢故事, 以四科取士。通過這些措施, 一些有聲望的文人出仕, 例如名儒伏湛就被徵為尚書。大批幹練之才得以脫穎而出。還有就是精兵簡政,與民休息,無為而治。


李三萬的三萬裡


劉秀生於公元前六年,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在他年滿28歲時,由於王莽推行的新政不得人心,加上彼時天災人禍不斷,各地民眾不斷揭竿而起,舉兵反對新莽。綠林、赤眉兩支義軍,在此起彼伏的激烈鬥爭中聲勢不斷壯大,已經可以和王莽的軍隊相抗衡,甚至能與其一決雌雄。

在這種風雲激盪的形勢下,剛好劉秀居住的南陽一帶穀物歉收,鬧起了饑荒,他和哥哥劉縯順勢而起,一呼百諾,得眾7、8千人。劉縯、劉秀起義後,逐漸與當地其他的農軍匯合,並一度加入了綠林軍。公元23年2月,綠林軍立劉秀族兄劉玄為帝,年號更始。

劉秀為人低調、隱忍,不僅在為人處世上以“柔” 為主,在政治、軍事上更是以柔克剛,一個“柔”字,讓他化腐朽為神奇,變不可能為可能。回望中國歷史,有許多以“柔道”安身立命,用“柔道”全取天下、治國理政的成功事例,事實證明,“柔”比“剛”更事倍功半,更能持久,劉秀深諳此理,並至始至終貫徹、體現了這種精神,他以善玩“柔術”而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他最終建立了東漢,並譜寫了“光武中興” 的輝煌治績。

昆陽之戰是劉秀的成名作。是役,新莽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率42萬大軍,對外號稱百萬,直撲綠林軍而來,準備一舉剿滅之。

劉秀退守昆陽,面對兵多將廣的圍城新莽軍,他堅決反對棄城逃跑,認為據城堅守尚有保存的希望,如果分散突圍,必被敵軍分割包圍,一舉消滅。他親率13騎勇士趁夜衝出南門搬救兵,並說服了定陵、郾城等地的義軍,然後率數千援兵偷渡坤水,突襲新莽軍,並一舉大破之。

昆陽之戰是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此戰不僅擊潰了新莽軍主力,也為之後徹底推翻新莽政權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劉秀以弱勝強,一戰成名,劉氏兄弟威名日盛,不料竟引起農民軍內部(主要是平林、新市農軍)一些心胸狹隘將領的嫉妒。 昏聵懦弱、沒有主見的更始帝劉玄聽信一些人的讒言,居然將足智多謀、屢立戰功的劉縯殺害。

正在父城的劉秀聞訊內心大慟,揹著人大哭一場,表面卻裝作若無其事一般。他知道,自己還無力與平林、新市兩股農民軍的勢力相抗衡,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隱忍不發。

之後,經一系列東征西討,屢仆屢起,劉秀的身邊逐漸聚集起了一批優秀的年輕將領 : 吳漢、耿弇、鄧禹、馮異、寇恂、耿純、姚期、馬援......他又假借河北義軍的名義在當地大肆招兵買馬,壯大聲勢,總算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塊根據地。劉秀一貫實行“懷柔”之策,他以德服人,不以威懾眾,眾人一旦歸心,隊伍就比較穩定,大家同甘共苦,很少有棄他而去的人。

善於韜晦的劉秀認為“柔能制剛,弱能制強”,他多以寬柔的德政去籠絡人心,很少以刑殺立威,就是靠著這潤物無聲的“柔術”,劉秀先後收編了銅馬、赤眉等農民軍,並信之不疑,他先後掃蕩群雄,勢力漸漸強大起來。

劉秀在稱帝前就告誡群臣,要“在上不驕”,做事要兢兢業業、日慎一日。劉秀實行輕法緩刑,厚賞輕罰,以贏得民心。他一改功臣封地最多不過百里的古制,認為“古之亡國,皆以無道,未嘗聞功臣地多而滅亡者”,東漢的開國功臣被分封食邑最多者竟達6縣。劉秀從不輕易殺戮將士,即便有過錯當罰,也儘量從輕。東漢開國功臣鄧禹讚譽劉秀“軍政齊肅,賞罰嚴明”,應該是發自肺腑之言,沒有絲毫拔高、諂媚之過譽。

東漢開國功臣中有28位能力最強、功勞最大的百戰驍將,俗稱“ 雲臺28將”。這28位戰功赫赫的開國元勳,除馮異、岑彭、劉植、祭遵這4將或戰死或病亡外,其他的都能獲封侯賜爵,並得以安享晚年。和建立西漢後大肆屠戮功臣的老祖劉邦比,光武帝劉秀宅心仁厚,善待功臣,也算古今少有的開國明君了。

東漢建立後,劉秀仍然施行懷柔之策,既保持了政策的連續性,又避免了開基帝王殺戮功臣的人間悲劇,使東漢政治安定,民心歸附,曾千瘡百孔、凋敝不堪的經濟也得以快速恢復。劉秀建立東漢,結束了自王莽篡漢以來形成的四分五裂、攻伐不斷之割據局面,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歷史把劉秀開創的鼎盛局面稱為“光武中興”。

【答題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劉秀作為漢朝宗室,其實傳到他這一代的時候已經沒落了,他就是一個樸實的農民。西漢末年,王莽亂政,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劉秀也加入其中,28歲時開始起兵,31歲做了皇帝,劉秀為人憨厚,他的漢高祖的旗號,天下雲集響應,最終建立了東漢。


劉秀的建國時候,手下有云臺二十八將軍,除了極少數鑽石之外,其他都安享晚年,沒有一個被濫殺的。那這是為什麼呢?

1,劉秀的人品沒問題,如果不是西漢大動亂劉秀就是一個農民了。他起兵反抗的時候,周圍的人就沒人相信。


2,劉秀能力強,他在位的時候很年輕,也不怕大臣們造反,而這些開國大臣,年齡都比她大,他當然不害怕。

3,他吸取了漢高祖劉邦的教訓,沒有采取分紅者。而是給這些離了戰功的大臣以高官厚祿,讓他們沒有起兵反抗的資本。


互聯網筆記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曾經有句話評論劉秀和他的臣子之間關係時說:三代之下,君臣交盡其美者,於東漢為盛焉!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時人,他所能看到的歷史,除了清朝之外,基本就是中國整個的封建歷史了,他的這句話是說,從夏商周以來,哪個時期的君臣關係相互之間做到了最好呢?當然是東漢時期了,並且他這裡特指的是東漢開國時期的開國帝王劉秀與開國功臣之間的關係。

劉秀手下有很多有名的開國功臣,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雲臺二十八將,這些人人人得以善終,功高震主也能心無二意功成身退(如馮異、耿歙),安享晚年功德圓滿,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國之後帝王和君臣關係十分美好的時期。相比於朱元璋等人,劉秀對待功臣的方法簡直是好得不能再好。

那麼為什麼光武帝劉秀就能做到這些,其他開國帝王能做到的就不多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想說劉秀這個人心地好,這麼說可能有些人不同意,難道別的開國帝王的心地就不好嘛?但是我想說,劉秀相比朱元璋,那麼劉秀的心地就是好,歷史記載劉秀小時候就性格溫柔,七八歲的時候就把自己想吃的餅子讓給乞丐吃,剛開始起兵參加戰爭的時候,他表現的並不勇敢,可能與他不願殺生的心理有關係,後來他經略河北,一個叫王郎的人建議他掘開黃河大堤水淹赤眉軍,如果真這麼做的話,那麼黃河南岸百萬人口都將葬身魚腹,所以劉秀說誓死不做這樣的事情,但是他自己卻因為這事惹惱了王郎,被其追殺了多半年,還有他平定天下的時候,對付敵軍也總是以招撫為主,基本上沒有進行圍殲絞殺的,比如他對付銅馬軍,最後只是將幾十萬銅馬軍圍了起來,迫使銅馬軍投降,接著他隻身投入銅馬軍中,以一身肝膽一顆赤心感化了銅馬軍,以偉大的人格被銅馬軍尊為“銅馬帝”。


對勢力更強大的赤眉軍也是這樣,赤眉軍號稱百萬,最後也是在劉秀的戰略規劃下被圍困,迫使他們投降,然後劉秀封賞了赤眉軍的領導者,解散了其部眾,讓他們回家搞農業生產去了。不是宅心仁厚的帝王,安能有如此的作為?

第二個因素就是劉秀年輕,有28歲起兵,31歲就做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開國帝王,他手下的大多數功臣都比他的年齡還大,基本上都熬不過他。這樣劉秀就不用擔心當他年老病死之後,有些年富力強的功臣會挑戰皇權,而且劉秀活了65歲,帝王之中年齡也算較大的了,他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漢明帝已經長大成人,並且已經被他培養成了優秀的皇帝繼承人,所以他也不用擔心功臣們會有不軌的行為。

第三個因素就是劉秀能力強,劉秀是智商和情商都極高的人,在他那個時代中超群絕倫,手下的文臣武將沒有人勝過他的,也沒有他駕馭不了的人,所以他也根本不用擔心有人會對他的地位或者國家形成威脅,在文化素質方面,劉秀出身於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是中國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皇帝,在軍事能力方面,同樣也沒有能超過他的人,昆陽之戰中,他以三流將領的身份規劃、指揮並且親自參與此戰,取得了人類歷史上兵力相差最為懸殊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的全勝,此戰之後,劉秀的威名在全天下已經只許人仰視,無人可企及。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顧炎武曾經稱讚劉秀指揮的這一戰役說:一戰催大敵,頓使海宇平!所以劉秀手下的文臣武將對劉秀你都是有一種崇拜心理的,對於自己的偶像,人常常會都有一種喜歡並且忠誠的心理,何況這個人還是九五之尊呢?

另外當然還有措施得當方面的原因,在國家安定之後,劉秀也吸取了前朝西漢建國時的教訓,對功臣們進行封官而不多封地,給他們一些有地位卻無實權的官職,讓他們在京城或者家鄉過著尊寵的生活,朝廷還經常慰問他們,各地進獻的好吃的好玩的,劉秀都先分給他們,而且劉秀還時不時的搞一些宴會和他們聊天拉家常,給足他們臉面,這樣的生活簡直不要太好,誰還想著去造反挑戰皇權呢?何況他們也根本沒有那樣的基礎和條件。

還有一點也需要說一下,就是劉秀手下的文臣武將出身都比較高,基本都是世家子弟,這些人的人格上和為人處事上都比較明智,基本沒有人像韓信彭越那樣看著劉邦做皇帝管天下心裡不平衡,而西漢時期劉邦不得不平定諸侯王的原因他們也心知肚明,不會去以身試險再犯那樣的錯,何況掌管天下的是在他們心中如神明一樣的光武皇帝劉秀呢?


科普大世界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白,劉邦之所以殺功臣,是因為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功高震主,而且自己也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劉盈又軟弱無能。(當然他沒把自己的悍妻算在裡面)怕自己死後這些人成為動搖大漢的因素。而朱元璋殺功臣也差不多是這個理由。

那麼劉秀為什麼不殺功臣呢?

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 劉秀本身就是東漢年間最大的功臣。強如鄧禹,不聽劉秀的話也是一敗塗地。整個統一戰爭,劉秀雖然很少身先士卒,但是更像是一個大腦,中樞,手底下的人只要聽從劉秀的命令,幾乎都能無往而不利。這樣強大的人,根本不會擔心手下的人造反。因為他們根本玩不過劉秀。

二 劉秀年輕當皇帝的時候才三十歲,正值壯年。根本不擔心,自己熬不過那些功臣。

三 劉秀手下的臣子也很識趣(也可能是因為知道自己幹不過劉秀)劉秀平定天下後,削了他們的軍權,賞田賞錢,封侯加爵。他們都欣然接收,毫無怨言。


守仁看劇


劉秀在中國歷史上是個評價極高的皇帝。他小時候熟讀經書,而且為人仗義、待人和善,是個人員很好的人。劉秀平時特別的低調,沒有什麼心思,所以許多人也願意幫助他。當然,劉秀是個極具智慧的人,他懂得韜光養晦,自己非常的努力去提升自己,但是從不張揚。

劉秀在建立東漢之後沒有濫殺功臣說到底還是和他的本性有關,他是個曾經飽讀過詩書的人,在骨子裡就透著善良,所以他不願意去殺那麼曾經跟隨自己建功立業的人。但是身為皇帝他又不得不考慮皇位的安危,所以他採取了安撫功臣、給他們封地的措施。當然,最為重要的,劉秀有能力去控制這些開國功臣。

所以劉秀部下的“雲臺二十八將”,除少數人戰死外,大多都得以善終。當然,他們也是較為幸運的一代。


歷史小土豆


一是劉秀建國時很年輕,年齡上有優勢;二是劉秀的功臣們都很識相,劉秀削減功臣權力的行動很順利。還有一點是劉秀屬下相當於韓信、彭越這種級別的功臣,下場也不好,不過知名度很低。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正式稱帝,此時劉秀只有30歲。建武十二年(36年),巴蜀的公孫述被平定,劉秀基本統一天下,此時劉秀42歲。

劉秀對功臣們有著巨大的年齡優勢,功臣們最多和劉秀年齡相當,如鄧禹。像劉邦對韓信,就有著巨大的年齡劣勢,韓信比劉邦小25歲。劉邦自己一死,韓信即使早就失去兵權,但其無比崇高的威望加上年輕,在劉邦死後的漫長時間裡也會是對皇權很大的威脅,因此韓信不得不死。

(劉秀)

劉秀的功臣們相對比較識相,這可能與功臣們儒學背景出身的多,知識水平較高懂歷史知進退有關。劉秀徹底統一天下前,就已經開始了退功臣進文吏的政策。未平定天下前,劉秀開始限制功臣們的全力範圍只是軍事方面,即使很多功臣有能力參與政事也不用功臣。徹底平定天下後,功臣們又先後被解除兵權,回封地安享富貴,再不參與國事。這一過程中,沒有功臣不識相的強烈反對,不然劉秀也不介意殺兩個出頭鳥。

劉秀手下相當於劉邦的韓信、彭越這種級別的功臣是誰,大多數人也不曉得。劉秀下屬功臣都比較缺乏存在感,大眾知名度太低了。

彭寵、耿況、劉楊三人才是劉秀手下相當於彭越、韓信、英布這種一定程度是合作關係有獨立性的功臣。三人雖沒人直接被劉秀所殺,但只有耿況下場還算好,但也很大程度被限制。

劉秀最初能在河北立足,靠的是漁陽太守彭寵和上谷太守耿況的支持。漢代邊郡太守掌握著不小的軍事力量,邊郡的突騎戰鬥力強大,是個比較強大的勢力。彭寵、耿況二人派遣自己掌握的兵力歸屬劉秀指揮,劉秀才能在河北立足。真定王劉楊在劉秀娶其外甥女郭聖通為妻後,率手下十多萬人歸屬劉秀,劉秀才能最終平定河北。

彭寵對劉秀待自己太薄不滿,又遭到劉秀寵臣朱浮的欺壓(背後可能有劉秀受益),憤而起兵造反,最終被殺。

耿況自己未受大用且封賞不高,但耿況的兒子們尤其是耿弇在劉秀手下混得不錯,重到重用,耿況沒有彭寵那麼心理不平衡。彭寵被平定後,耿況帶家人遷居首都洛陽,安享富貴生活。

真定王劉楊則是自己製造讖文準備謀反,還未發動就被劉秀所派的人殺了。


仁勇校尉


劉秀沒必要殺功臣,因為他當皇帝的時候還年輕,跟隨他的將領和他也差不多大。他有這個能力可以管住這些手下的臣子。

劉秀不殺功臣恰恰是劉秀自信的表現,他相信就是他手下這些人,即使造反了,他也是有能力平叛的。

他不同於他的老祖宗劉邦,劉邦起義的時候就四十八了,當皇帝五十多歲了。在加上劉邦手下的韓信,英布,彭越等人,每一個都是會比劉邦打仗的將領,劉邦對這些人不放心,所以,在他死之前,他就要先把這些人給幹掉。

因為他深知,他的兒子劉盈是鎮不住這些猛人的。

劉秀沒有這種擔心,劉秀是選擇了和這些手下的牛人結成了兒女親家。然後,劉秀又把天下的大部分土地分給了他們。

劉秀就是想通過這些手段告訴手下,雖說我當了皇帝,整個天下是我的,但是同時他也是你們的。因為我分給了你們土地,給你們的土地比劉邦那個時期,分給侯爵的要多的多。

只要你們忠於我,我給你們的東西,也就世世代代都是你們的。

劉秀手下的將領,除了戰死的,真的都很忠於他。可以說劉秀手下的馮異,就像劉邦手下的蕭何一般重要,劉秀對馮異從來都沒有懷疑過呀。劉邦則不同。

還有耿純,這個人文武兼備,當初率領整個家族幾百人口跟隨的劉秀。劉秀怎麼可能辜負他們呢?

劉秀是讀過書的,他知道如何把握人心,這一點他做的肯定是比劉邦強的。劉邦雖說很有容忍之量,但是,那都是表面上看上去如此。深究的話,你看他連蕭何都懷疑過,而且還不止一次,就不用說其他的人了。

要說劉邦沒有懷疑過的人,那可能就是一個張良了。張良因為救過劉邦的命,所以劉邦對他是格外的敬重。

劉秀二十八開始走上反革命道路的,三十多歲他就當上了皇帝。三十多歲的人正處於壯年,人生的巔峰時期。

這也是劉秀為什麼不殺功臣的原因,根本沒有必要嗎,什麼事情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每一個部下的情況他都瞭解的一清二楚,就是真的反了,他也不怕,去鎮壓就行了,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呀。

說白了劉秀不殺功臣就是因為自己的自信。


史學達人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劉秀在歷史上的評價是非常高的,歷代歷史學家無不稱讚劉秀是一個賢明的君主,由於劉秀非常的低調,既不屠殺功臣,又沒有將東漢治理成一個盛世,所以,劉秀在歷史上一直名聲不顯,存在感不高。而劉秀之所以不屠殺功臣,我覺得有這麼幾個方面原因。首先是劉秀的性格,劉秀是一個很良善的人,對權利的追逐不是很熱烈,可以說,劉秀當上皇上完全是被逼的,具體怎麼逼的,篇幅太長,我就不介紹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網上找一下,主要就是前期被逼反王莽,後來大哥被陷害而殺,被逼反更始帝劉玄,這才走上了帝位,如果,他大哥劉縯沒死,劉秀絕對是會好好輔佐其大哥的。再就是劉秀也是一個文化人,也比較良善,對於其祖上劉邦屠殺功臣很是不忍,再加上手下雲臺二十八將也沒有什麼突出的功高蓋主之輩,劉秀對於手下人也比較放心,君臣相處和諧,劉秀手下的大臣也比較低調,不像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韓信等人,有點功勞就傲慢無禮,要這要那的,而且這些人都是劉秀危難時刻,前來投奔劉秀的,劉秀就更不忍殺他們,只在建國之後解了他們兵權,地位依然崇高,也沒有像劉邦那樣猜忌他們。所以,我認為,劉秀手下的大將之所以能善終,一方面是劉秀心胸寬廣,比較良善,另一方面也是其手下人比較自覺,沒有讓劉秀猜忌他們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