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數”說安徽改革開放發展成就

40年:“数”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

今日下午,關於“輝煌40年—安徽改革開放發展成就”新聞發佈會在省政務服務中心召開。

40年:“数”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

中國改革始於農村,農村改革始於安徽。40年來,安徽是農村“包產到戶”的先行者,是民營經濟的試驗田,是農村稅費改革的急先鋒,創造了多項“安徽經驗”,為全國改革開放作出了重要貢獻。40年裡,安徽建立了門類齊全、富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誕生了一批全國排得上號的龍頭企業,湧現了多項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改革開放步伐鏗鏘,創新發展捷報頻傳,發展成就引人矚目。

40年:“数”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

經濟增長近50倍,

跨入中等收入地區行列

1978年,全省生產總值僅114億元,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於1985年、1993年、2000年、2007年、2012年分別比1978年翻了一番、兩番、三番、四番和五番,2017年達270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49.8倍,年均增長10.6%,增幅高於同期全國1.1個百分點。人均GDP於2007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分別突破1萬元、2萬元、3萬元和4萬元,2017年達到43401元(摺合6428美元),比1978年增長36.9倍、年均增長9.8%。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省已實現由低收入水平躍上中等收入水平的行列。隨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省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22.5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4857.6億元,增長214.9倍、年均增長14.8%;財政支出由18.2億元增加到6203.8億元,增長339.9倍、年均增長16.1%,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改善民生能力顯著增強。

通過加快發展,我省主要指標占全國份額穩中趨升、位次前移。GDP佔全國份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7年的3.3%,保持居

全國第13位;人均GDP相當於全國比例由63.4%提高到72.7%,居全國位次由第27位前移到第24位;財政收入佔比由2%提高到2.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居全國位次由第15位前移到第13位;固定資產投資佔比由1.9%提高到4.6%,由居第21位前移到第10位;進出口總額佔比由0.05%提高到1.3%,由居第22位前移到第14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相當於全國比例由84.8%提高到95%,由居第24位前移到第16位;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相當於全國比例由1985年的85.8%提高到86.9%,由居第26位前移到第14位

40年:“数”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

產業從“一二三”到“二三一”,

新興工業大省地位基本確立

改革開放初期,我省是工業基礎薄弱的農業大省,國民經濟中農業佔比近50%。40年裡,我省堅持深化改革、強化頂層設計,不斷探索適合我省的工業發展路徑。

2003年實施“861”行動計劃,圍繞八大重點產業基地和六大基礎工程,上馬了一大批支撐力和牽動性強的重大項目;

2007年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著力培育汽車、電子信息、家電、裝備製造等骨幹支柱產業;

2015年以來大力推進製造強省建設,優先發展以裝備製造業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工業經濟突飛猛進。

1978-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由47.2:35.5:17.3調整為9.6:47.5:42.9,二、三產佔比明顯提高。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141倍、年均增長13.6%,工業增加值居全國位次由1978年的第18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11位;工業化率由31.8%提高到40.4%。

工業生產能力顯著提升,目前我省家電“四大件”總產量突破億臺(套),電冰箱產量自2007年以來連續11年居全國第1、洗衣機自2015年以來連續3年居全國第1、空調自2009年以來連續9年居全國第2,全國每3臺冰箱、每4臺洗衣機、每5臺空調就有1臺是“安徽造”。

微型計算機、水泥、汽車、粗鋼、原煤等產量穩居全國前列,奇瑞乘用車出口量連續15年居全國第1位,海螺水泥產量居亞洲第1位

新型顯示、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從無到有,產量分別達到7.2億片、3782套和7.3億塊

40年:“数”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

創新驅動力大幅躍升,

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我省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先後實施“科教興皖”“創新型強省”戰略,紮實推進“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新時代“一室一中心”建設,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立足創新推動發展,實現了經濟增長由以投資拉動為主向創新引領的重大轉變。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2017年,全省科技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達2.09%,居全國第9位;擁有科研機構6018個,比1985年增長22.2倍;擁有研發人員22.8萬人,比2009年增長1.6倍;皖籍院士124人,居全國第7位,在皖“兩院”院士32人,建成院士工作站209家,柔性引進院士235人次,引進國家“千人計劃”人才283人、“萬人計劃”人才96人。

高水平科研成果顯著增加。

1995年以來,全省共有163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一等獎11項。2006年以來,全省有87項專利獲國家專利獎,其中金獎3項。2017年登記科技成果377項,授權專利58213件,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49.6億元,比1991年增長355.7倍。十八大以來,在熱核聚變、量子通信、鐵基超導和智能語音等前沿領域,實現了由跟跑到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其中,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由中國科技大學主導研製成功,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幹線”合肥上海段順利開通。高新技術產業支撐力顯著增強。2012—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8%、比規模以上工業高3.6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由2011年的34.4%提高到2017年的63.5%。自2012年以來,我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六年居全國第一方陣。

40年:“数”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

基礎設施極大改善,

複合型基礎設施網絡已經形成

改革開放初期,我省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落後,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設施嚴重不足。40年裡,全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年均增長21.4%,集中力量建成了一大批打基礎、管長遠、事關全局的重大基礎工程,對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建成

鐵路營業里程由978公里增加到4275公里,增長3.4倍,合肥成為全國19個鐵路綜合樞紐之一,“米”字形高鐵網絡基本形成,實現了1小時內到南京、2小時到武漢、3小時到上海、4小時內到北京。“合新歐”國際貨運班列開通運營。

公路里程由2.4萬公里增加到20.3萬公里,增長7.5倍,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達4673公里,“四縱八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民航線路里程由480公里增加到9.9萬公里,增長205倍。

內河航道總里程6612公里,蕪湖、銅陵和馬鞍山躋身億噸港口。

電力、油氣管網覆蓋面大幅提高

發電裝機容量6468.4萬千瓦,年發電量2470.3億千瓦時,分別比1978年增長36倍和29倍。已投運天然氣長輸管道2605公里、通達15個設區市和37個縣(市)。

“寬帶安徽”建設成果豐碩

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323.7萬戶,4G移動電話用戶達3485.5萬戶,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達63.9%,光纜通達所有行政村。

水利建設成績卓著

建成各類堤防3.5萬公里,水庫5947個,節水灌溉面積97.6萬公頃,形成了具有灌溉、發電、供水、漁業等多功能水利設施體系,淮幹下游重點地區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由1980年的54.8%提高到2017年的76.7%。

40年:“数”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

從封閉到開放,

內陸開放新高地加快打造

我省不斷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始終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緊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重大戰略機遇,向東積極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向西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緊抓承接產業轉移重要歷史機遇,加快打造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與滬蘇浙共建產業園區等,形成雙向互動、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

對外貿易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全省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1062萬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536.4億美元,其中出口由1062萬美元增加到304.8億美元、年均增長22.6%。2017年全省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佔比僅為6.5%,高新技術產品佔比達24.8%。

利用外資規模快速擴張。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由1985年的163萬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59億美元

,年均增長33.2%。目前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已有80家在我省投資興業。

對外經濟合作開創新局面。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由1984年的52萬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4.5億美元,市場輻射由1個國家發展到以亞洲、非洲為主的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錦繡安徽迎客天下。1979-2017年,全省接待境外旅遊人數由3428人次增長到549.2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由33.1萬美元增長到28.8億美元,入境市場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境外來皖遊客2萬人次以上的客源地達20個。

40年:“数”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

從貧窮到小康,

正向更加美好的生活邁進

我省始終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居民收入節節攀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1年的425元增加到2017年的3164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6元增加到12758元,分別增長73倍和51倍。貧困人口顯著減少,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由“十二五”末的308.8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120.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5.7%下降到2.2%。

生活質量空前改善。2017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192.6億元、是1978年的234倍。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由1981年的60.5%、61%下降到2017年的32.1%和33.5%。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由1981年的6.6平米、10.3平米增加到2017年的37.4平米和50.74平米。城鎮每百戶家庭擁有電視、空調、冰箱數量由1985年的7.3臺、0.1臺、4.1臺增加到133.8臺、164.6臺和100.2臺,家用汽車由2000年的0.7臺增加到28.6臺。

醫療保障能力顯著增強。衛生機構數由1978年的6466個增加到2017年的24484個,衛生機構人員數由11.8萬人增加到40.8萬人,目前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2.1萬人、註冊護士13.8萬人,每萬人口專業衛生技術人員數達50.1人。

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全省就業人員由1978年的1873.4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4377.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23年保持在5%以下。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障體系框架不斷完善、覆蓋面不斷擴大。2017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809.2萬人和754.1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653.7萬人、參合率達103.1%。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宏觀環境和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省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尤其是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提出的“在中部崛起中闖出新路”的目標要求,努力踐行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抓好農村改革、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精準脫貧等重點工作,全力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推動全省經濟在轉型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主要指標增長快於全國、領先中部。2013-2017年,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比全國高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7、中部第2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2%,居全國第5、中部第2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7%,居全國第4、中部第1位。

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財政收入年均增長9.9%,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佔比達81.3%。全員勞動生產率由4.1萬元/人提高到6.3萬元/人。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長10.4%。

新興產業突飛猛進。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3.1%和14.5%,增加值佔比由33%、34.8%提高到35.8%和40.2%。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0.2%,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18.1%提高到24.7%。

綠色發展取得新成效。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43.9%,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比2012年分別下降54.7%、46.4%和43.3%,主要河流、湖泊總體水質穩中趨好,生態強省建設不斷取得新成績。

改革開放40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得益於我省始終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安徽落地落實;得益於全省上下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放鬆,奮力發展、加快發展、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意識日益增強,並已轉化為縮小發展差距的動力和行動;得益於省委、省政府科學決策,充分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獨特的區位優勢,適時制定和實施了輕工大省、“861”行動計劃、工業強省、製造強省等重要戰略,不斷加大有效投入,推動產業升級,有力增強了區域核心競爭力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還得益於我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主動適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把貫徹中央精神與安徽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積極探索出體現時代特徵、符合安徽實際的發展新路子。

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堅信,只要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高站位深化改革,高質量推動發展,高水平擴大開放,高標準落實舉措,高境界幹事創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就一定能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