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何杀不了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呢?

来不及说再见


刘备一手建立起来的川蜀政权,在公元263年,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但是蜀国后期宦官专政,和曾经的东汉王朝一样的下场,这些宦官无疑加快了朝代的灭亡。

可是为何黄皓会乱政数年,亲手毁掉了蜀汉政权呢?

1、政治立场

关于北伐的立场不同,蜀国常年征战,诸葛亮五次北伐,大业未尽,便病死在了五丈原,可是北伐大业依旧需要蜀汉能臣去完成。

而姜维作为北伐的主力军,自然而然成了北伐大业的坚定拥护者。

可是陈祗、诸葛瞻、董厥、黄皓这四个人的意见呢?

景耀四年,(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这里面可以看得出来,诸葛瞻、董厥他们两个是不喜欢常年交战的,如果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着想的话,他们是崇高的,正确的。但是倘若他们是怕姜维北伐立下战功而权倾朝野好像也说的过去。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

陈祗可是坚决拥护姜维进行北伐,史书中的陈祗和谯周在朝堂之上展开激烈的口水战就可以看得出来,陈祗和姜维的政治立场是一样的。

而黄皓虽然不清楚他的政治立场,但是至少他不会是一个反对姜维的人。

他想要拥有的只是权力。

2、姜维的身份

姜维是蜀国的大将军,手握大权,兵马大权尽在他的手中,所以这也让姜维成了黄皓唯一的敌人。

但是即使姜维握有重兵,因为黄皓在朝中乱整居然吓得不敢回到成都,可见当时的黄皓在刘禅心中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姜维。

姜维上书刘禅,劝其做好防守的准备,可是刘禅仍然不听劝告,将其文书压了下来。

何其悲哀,一个国家的命运因此掌握在了宦官的手中,视国家的生死存亡为儿戏。

3、刘禅

刘禅在后期的蜀国中,能够依靠的是谁?我想仅仅是宦官吧!

而黄皓作为刘禅身边的一级大宦官,理应是不二之选。

也许刘禅因为蜀国人才的强势,不得已才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势力,这些势力,不能是荆州的士人集团、东州的士人集团和本土的益州士人集团,所以理所应当的它能够信任的只有他身边的宦官。

这也是后主刘禅的悲哀,他不是知人善任之人,亦非治世之能臣,也许他唯一想要做的就是安享一生的荣华富贵。


历史总探长


《三国演义》里有姜维提剑入宫,意欲杀死黄皓的情节,所以很容易让人觉得,以姜维当时在蜀汉政权的地位,杀一个小小的宦官易如反掌,为什么他不杀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相比之下,《三国志》对这个事情的记述就要严肃得多了。

《三国志·姜维传》:
(景耀)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华阳国志曰;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也就是说,即便姜维对黄皓非常不满,他也是不能直接杀死黄皓的,而只能建议后主刘禅杀死黄皓,如果后主不听他的意见,姜维也没什么办法。而《三国演义》的说法中,如果姜维作为一个外臣,尤其是上年率军在外作战的高级将领,提剑入宫,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也就是他要造反。

实际上,姜维当时在蜀汉的地位远没有《三国演义》给人的印象那么高,反而是受到各种牵制和制约的。诸葛亮和蒋琬执政时期,姜维的地位本身也不高,到费祎执政的时期,费祎对姜维才越来越难以控制,但也仍然保持着控制能力,姜维并不能为所欲为。

费祎死后,刘禅才开始亲政,自己处理政务。一开始的侍中是董允,为人比较严正,黄皓始终不敢干政,一直到董允死去之后,陈袛接替董允,黄皓才开始干政。而黄皓的干政,实际上主要是通过与陈袛之间的合作。如果没有陈袛的合作,黄皓也很难对蜀汉朝廷有那么大影响。

陈袛本来地位在姜维之下,姜维也录尚书事,是当时蜀汉政权中地位最高的大臣,但姜维长期在外征战,所以刘禅对朝廷的控制主要通过陈袛进行,才导致陈袛的地位虽然没有姜维高,但实际权力比姜维大的结果。

反过来说,黄皓作为一个宦官,之所以能对蜀汉朝廷发挥如此之大的影响力,一方面可以说是后主昏庸,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本身也是后主想要通过黄皓干政,重建东汉以来皇权之下,内廷、中朝与外朝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以此来保证任何一方独大,危及皇权。

实际上,不仅蜀汉在后期出现了内廷宦官干政的情况,在曹魏和孙吴两个政权内部,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恰恰是因为,皇权本身受到了威胁,皇帝与大臣之间缺乏相互信任,所以只能任用自己身边的宦官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历史上,三个比较强盛的王朝汉朝、唐朝和明朝,在中后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其实都和皇帝试图以此来加强自己对外朝的控制有关。

比如汉朝宦官大规模干政,主要是在桓帝时期开始的,而这是因为桓帝是从外藩入继大统的,强臣压主,他能够信任的只有身边的宦官,而宦官最后也确实帮助他消灭了外戚梁氏。这样,桓帝才对宦官越来越信任,并授予主管宫廷禁军的权力,宦官才有了足以与外朝相对抗的权力。

这之后,汉朝出现过多次外朝大臣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但最后都是以宦官的胜利告终。比如党锢之祸,就是李膺、陈蕃试图消灭宦官势力,却失败了。何进诛杀十常侍,甚至到了必须要借助于边军董卓的势力的地步,否则他就只能建议自己的亲妹妹何太后解除十常侍的权力,何太后不从,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何进是当时的辅政大臣,总统内外军政事务,在当时的东汉朝廷的势力要比姜维大多了,但何进也没有胆量提剑入宫,直接诛杀十常侍。最后的结果反而是,十常侍用计将何进诱入宫中杀死。这之后,袁术才率禁军虎贲火烧宫门,围攻皇宫,宫内马上大乱,皇帝都被宦官劫持走了。

所以说,除非姜维决心造反,否则他就不能提剑入宫去杀黄皓。如果他这么干了,那就等于他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样,要做权臣,架空皇帝,把后主当成傀儡。而这恰恰是后主在费祎死后的政治格局中要全力预防的局面。后主提拔阎宇、诸葛瞻,都有制衡姜维的意图。

在当时的成都,姜维虽然影响力不小,但如果他想学司马懿搞政变,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他在成都根本就没有兵权,没有兵,搞什么政变?连司马懿起事的时候,一开始能够依赖的也只有司马师暗地里招募的三千死士,还没有武器。更何况,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得到了曹魏元老群体的支持的,而姜维当时在成都并没有多少支持者。

所以,姜维劝后主杀黄皓不成,他就很怕了,只能跑到沓中去屯垦种麦,以避免黄皓谋害他。因为在当时的成都,黄皓杀姜维要比姜维杀黄皓容易得多了。


萧武


最大的原因是受到了制约,黄皓是有后台的。


一、三国末期,蜀汉宦官黄皓专操弄威权,排挤忠良,一有不顺他心的他就要陷害。比如刘禅的弟弟刘永看不惯黄皓,就被疏远了;而正直的罗宪不依附黄皓,就被发配到巴东地区去了。

黄皓祸国殃民,陷害忠良,连在前线北伐的蜀汉顶梁柱姜维都受到他的排挤,蜀汉亡国和黄皓拖不了干系。

钟敬伯曾评价到:西蜀基业,百计而得之,百战而守之,卒为黄皓所蛊,使与汉火俱烬。

不过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其他人怕黄皓还说的过去。姜维是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何不能杀了黄皓,还怕了这一小小的宦官呢(后来为躲避黄皓,跑去沓中屯田)?



二、有人说黄皓深得后主信赖,后主只信黄皓,在后主心中姜维是没刘禅重要的。我觉得这不太有说服力,我觉得如果一定要让刘禅在姜维和黄皓之间选一个的话,他肯定是会留下姜维的。

姜维实际上曾劝说过后主刘禅杀黄皓,但刘禅以黄皓只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还要黄皓向姜维谢罪拒绝了姜维。从这可以看出,刘禅觉得黄皓只是一个小人物,他成不了气候,影响不了大局,没有必要杀。而要黄皓向姜维认错,则是说明了姜维在后主心中的地位。刘禅虽不愿意北伐,但还是不讨厌姜维的,姜维这种重臣是黄皓比不来的。

所以说黄皓深得后主宠爱,姜维不敢惹,是不靠谱的。若姜维硬要刘禅在二者之间选一个的话,和刘禅说不杀黄皓,自己就去死的话,黄皓是铁定被杀的。因为姜维在后主心里像一个国家,姜维在,国就在,黄皓则像陪自己长大的亲人,一个国家和一个亲人,孰轻孰重,我想刘禅再傻也会选的。


三、姜维不怕黄皓,也敢杀黄皓,先斩后奏,我想后主也不敢咋滴,但他还是不能杀黄皓,因为黄皓后面有人。

当时蜀汉在陈祗死后,大权落入姜维、诸葛瞻、董厥、樊建四个辅政大臣手里,姜维不是单独掌权,他是受到制约的。

而诸葛瞻和董厥觉得蜀汉衰微,并不支持姜维北伐,黄皓是反对姜维的一切,北伐当然也不同意了,他们有共同目标,自然就会相互扶持,所以诸葛瞻和董厥是支持黄皓的,黄皓专政擅权,诸葛瞻和董厥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看见。另一大臣樊建虽表面支持姜维,但比较佛性,并没有对姜维有实际性帮助,而是中立。

四个辅政大臣里,一个中立,两个支持黄皓,姜维一个人独木难支。姜维要杀黄皓,诸葛瞻和董厥就极力的保黄皓。两个重臣都反对姜维,姜维自然杀不了黄皓了。董厥和诸葛瞻甚至曾上表后主,任命他为益州刺史,收回姜维兵权,迁就黄皓。姜维也怕诸葛瞻、董厥为阻止北伐和黄皓再联手陷害自己,当然就跑去外地屯田了。

诸葛瞻和董厥为了阻止北伐心情可以理解,但庇护错了人,让黄皓作威作福,为亡国埋下隐患,确实让人不敢苟同。

当时姜维不敢杀黄皓,甚至还怕黄皓,黄皓的后台很关键


夏目历史君




首先,姜维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似乎可以带兵冲入宫中杀掉黄皓,但是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想象而已,带兵杀进宫中是一件什么性质的事情?这是逼宫、谋反呀,一般敢干这样事情的人都被贴上了乱臣贼子的帽子,如曹操、司马昭等。尤其是姜维这样从魏国投过来的降将,一直努力表明自己的忠心,如何敢干这样的事情。



其次,黄皓是刘禅私下最信任的宦官,在东汉时代,宦官作为皇帝的亲信,很多都是权倾朝野,他们很多时候作为皇帝的一支实力用来平衡朝廷各种势力。刘禅也用黄皓来对蜀汉的朝堂势力进行平衡,以利于他对蜀汉朝廷大局的掌控。这样一个在朝廷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不是姜维能够轻易杀的。



还有,当时由于姜维数次北伐中原,劳民伤财,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已经引起了后主和很多朝廷重臣的不满,此时如果姜维铤而走险去杀黄皓的话,恐怕会使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因此,姜维明白自己所处的不妙形势,于是向后主自请屯田避祸。


平安读史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类的问题。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挺逗的,历史上权宦那么多,要是能被一个大将军轻易干掉,那还有那么多祸国殃民的太监吗?姜维虽然是蜀汉政权的大将军,但他也实在没那个能力杀掉黄皓。而且杀掉黄皓,也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县官不如现管,阎王易躲小鬼难防,这是自古以来的真理。姜维虽然官拜大将军,但是他基本上一直都在边境镇守,负责对魏作战,并不像东汉时期的大将军那样是最高执政者,他自己也不是外戚。他的这个大将军,不是总理,而更接近于国防部长。

而黄皓就不一样了,他是天子近臣,最信任的大太监之一,岂是姜维一个武将说杀就杀的?如果姜维带着人进宫要杀黄皓,怕不是马上就被扣了个犯上作乱的帽子,自己就先被弄死了?

姜维确实是想杀黄皓,但是他只能劝皇帝刘禅动手,那么刘禅是什么态度呢?

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三国志(裴注)-姜维传》

阿斗认为黄皓就是个小丑,根本不足为虑,还劝姜维也别慌。而姜维已经看出黄皓的党羽密布宫内,害怕自己失言被杀,所以只能退席。后来刘禅让黄皓去找姜维沟通,结果姜维更怕,主动请求去外地种麦子去,不趟这摊浑水了!

所以,姜维不是不想杀黄皓,而实在是他没权力、也杀不了黄皓啊!


青言论史


这个问题不正面回答,大家思考下自然明白。 皇帝身边的近臣仅仅是一个宦官的身份吗?

皇帝的近臣个个都是一言九鼎把持朝政之能人,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君不见现在的某某单位办公室秘书,那出去就直接代表着一把手。谁敢不给面子?

两把菜刀闹变天的大人物某某龙 厉害不?为何斗不过一个妇人jiang 青?

大将军岳飞厉害不?为何都斗不过手无缚鸡之力的秦桧?

秦国大将军蒙恬厉害不?为何斗不过宦官赵高?

很多事情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在任何一把手跟前的一条到个,出去下面的人谁敢不给面子?


中国人文历史


当蜀汉丞相费祎遇刺身亡之后,当年由费祎越级提拔的陈祗代替董允为侍中,后加封尚书令、镇军将军。掌握了蜀汉内政实权的陈祗虽说才干、人品一般,是一个凭借“多技艺,挟数术”、对上逢迎刘禅所好,对下勾结宦官而上位的重臣,所以他后来实际上与“黄皓互为表里,黄皓得以干预朝政”。

很多人都知道黄皓这个三国时期蜀汉祸国殃民的宦官,史载他“便辟佞慧,甚得刘禅喜爱”。蜀汉故丞相名臣董允在世时,恪守正直,他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因此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干政。

董允谢世后,接替他的侍中陈祗为人谄媚,接纳黄皓,慢慢让他逐渐得以干预朝政。特别是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迷惑刘禅,操弄威柄,独专国政,最后导致了蜀汉的覆灭。

黄皓其人阿谀献媚,非常受刘禅宠信。

于是贤人渐退,小人日进。蜀汉大臣要么依附、交好黄皓,要么隐退。大将军姜维在侯和再败于邓艾后,蜀中对其颇有不满,黄皓早已想将姜维拿下,一度想换上自己的亲信——右将军阎宇。

早已对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不满的姜维得到秘报,勃然大怒,向后主刘禅上奏,直言要杀掉黄皓。

刘禅的回复耐人寻味: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并语含机锋地反问:“过去董允对他切齿痛恨,我常常感到遗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皇上的调子虽低,但是隐含的压力让姜维胆寒:难道你比过去的董允丞相还有能力、更权威?他尚且能讲究我给我留下这个幸臣,你想怎么样呢?

姜维本非蜀人,中途因归降而托身蜀国,加上连年征战,功绩不显著,所以颇遭保守反战派的非议。当时蜀国后主刘禅无能,诸葛瞻、董厥和樊建等掌权,姜维常年征伐在外,宦官黄皓是天子近臣,整日陪侍左右,随时可以进献谗言。黄皓想寻机废掉姜维,扶阎宇掌管军政大权。诸葛瞻、董厥等本来一向对姜维好战无功颇有微词,一度想召还他做益州刺史,夺其兵权。

姜维由此看出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对此感到非常害怕,恐怕自己在朝中迟早会遭到暗算。在秘书郎郤正的指点下,姜维上奏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作为大将军的姜维带重兵在外,别人不敢轻举妄动,或可幸免于难。这实际上是名为屯田,实为避祸。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一、姜维、诸葛瞻父子等人都想杀黄皓

想杀黄皓的不止姜维,还有诸葛瞻、诸葛尚父子,还有很多正直之士。姜维跟诸葛瞻关系并不好,但他们都恨黄皓:

黄皓屡屡弄权,设置操作以阎宇代替姜维,姜维厌恶黄皓擅权,建议后主诛杀黄皓,被拒绝。姜维恐惧,带兵到沓中屯田,实为避祸。

诸葛瞻临终叹息道:“我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抵抗邓艾又失去战机,有何面目见皇上和臣民呢?”

诸葛瞻战死后,诸葛尚叹道:“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冲入敌阵战死。

二、黄皓弄权是因为刘禅

黄皓是刘禅宠幸的人,姜维要杀黄皓,无论怎么解释都是对刘禅的不敬。历史上,皇上所宠幸的,要么是大臣、要么是外戚、要么是太监。刘备去世很突然,没来得及将权力做好交接。

诸葛亮生前,所有政事都归诸葛亮裁决,刘禅没有权力,大臣都听诸葛亮的;刘禅在军中唯一有恩的是赵云,一直未获诸葛亮重用。刘禅生母去世早,他的妻子就是张飞的两个女儿,实力也比较单薄,没有强有力的外戚可以依靠。诸葛亮死后,权力归蒋琬。作为一个皇帝,宠幸太监太容易理解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三、董允去世后,无人能管住刘禅,也就无人能管住黄皓

历史上的黄皓“便辟佞慧”,聪明、阴险,害人不显山露水。黄皓前期并不敢弄权,原因是诸葛亮的亲信董允,是蜀汉“四英”(一说是四杰,包括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之一,一身正气,经常对黄皓严厉训斥。

董允不仅把黄皓管得很死,连刘禅的私生活都管得很死。刘禅想找几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补充后宫,董允说:“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董允是道德楷模,动不动拿刘备、诸葛亮的语录教育刘禅,刘禅毫无办法。

公元246年,诸葛亮去世3年后,董允去世,黄皓开始有权力;到公元258年,黄皓开始独揽朝政。


九州历史


公元262年,带兵在外的姜维回到成都。此时的蜀汉朝廷已是乌烟瘴气,混乱不堪,而造成这这种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宦官黄皓。姜维不顾劝阻,上书刘禅,请求处死黄皓。


此时黄皓绝非当年的小小宦官,自蒋琬等一班忠臣良将病死后,他已发迹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俨然是刘禅的左膀右臂。刘禅如何舍得杀他,只是轻描淡写说一句:黄皓不过一小人,不必太在意,还当众让黄皓向姜维谢罪。皇上不点头,姜维总有天大本事,也不敢擅杀黄皓,那不等于造反吗!

后来,姜维发现黄皓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大臣多依附于他,深感久后必回祸害于自己。就向刘禅请求沓中屯田,从此再也不敢回到成都,这就为蜀国以后的灭亡埋下伏笔。

刘禅为啥如此宠信黄皓,除了黄皓善于阿谀奉承外,还和刘禅特殊遭遇有关。

自刘备死后,刘禅就成为蜀国的第二代皇帝,可偏偏遇上强势的丞相诸葛亮。他虽名为皇帝,实际上等同于傀儡,朝中大小事务皆取决于诸葛亮,刘禅能不窝心吗!那时,只有小宦官黄皓是他最好的安慰人,好不容易熬死了诸葛亮,可接下来的蒋琬、费文伟等重臣也比诸葛亮差不到哪去。幸亏刘禅年轻,终于熬到出头的日子,终于等到真正掌管乾坤的这一天。对于和自己共患难的黄皓,自然不能亏待,自然要委以重任。


所以说蜀国的灭亡,不在姜维用兵无方,而在于刘禅的昏庸无能,在于黄皓的祸乱朝纲。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诸葛亮五丈原归天,蜀汉大权彻底归刘禅所控,刘禅能够重用姜维这样的帅才,可见刘禅的眼光不俗。姜维经多年征战,功勋卓著,俨然是诸葛亮的化身。当然刘禅不愿意再次受到别人的挟制,黄皓就是刘禅的代言人。他说出了刘禅心声,所以受到刘禅的极力维护。


其实刘禅见姜维权势越来越大,更是心存忌掸,维护黄皓就是给姜维一个警告。

姜维虽是大将军,但是根底不稳固。朝廷上自已的同盟者少,不像孔明资格老,有根基,对蜀汉政权有绝对的控制权。姜维对于刘禅来说,不是心腹。刘禅也是因姜维的才能而不得不用之。姜维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刘禅一阻拦杀黄皓,姜维也只好放弃杀掉黄皓的念头。君臣猜忌是做臣子的不幸,姜维只好沓中屯田避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