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李永泉 西行

稷山县古称“高凉邑”。辖区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市正北端。稷山县是后稷故里,古属冀川,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唐属绛州。稷山县是山西省的文物大县,境内代表文物有最大的祭祀后稷庙宇稷王庙和最大的土塑释迦牟尼像。稷山县是晋南商贸重镇,素有“晋陕豫交界的小天津和旱码头”之称。

稷王庙

位于稷山县城中心,是奉祀中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庙宇。该庙原在县城以南50华里的稷王山上,是相传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该庙原在县城以南50华里的稷王山上,是相传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旧时,每年夏历四月十七日,四方人士必聚此举行隆重祭典。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迁至今地。现在的庙宇为清代遗物,主体建筑有献殿、正殿,钟、鼓二楼左右分峙。庙以木、石雕刻见称,其中的廊柱、栏板装饰以及山水人物、耕耘碾打等农事活动图景艺术尤精。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稷王庙,系专祀农圣后稷之古建,乃为元代创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占地面积15.1亩。据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碑文记载,原庙于道光十年失火焚尽,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稷山县知事李景椿倡导募捐重建。目下庙内有姜原殿三间系单檐硬山顶,素筒瓦覆顶,唯琉璃饰似为明代遗物。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稷王庙,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庄李家大院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坐南向北,由一条东西巷道把整座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南排由东院基址、一号院、二号院、三号院、四号院、五号院组成;巷道自东向西设巷门和三道门;北排由六号院、七号院、护院、八号院、九号院、西院组成;整座大院共有十二座独立的四合院组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9.4米,南北宽34.5米,占地面积3084平方米。整体布局完整,这是稷山县现存民居中体量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处民居建筑群,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晋商大院的繁华景象,是研究晋商大院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稷山大佛寺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凉院”因寺内有一巨佛俗称“大佛寺”。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战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正殿,系楼阁式建筑,殿内有一尊高20余米,宽6.7米,保存完好的释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阁之上下,攀木梯登至顶层,不仅可瞻仰佛之整体,整个县城全景均历历在目。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在华夏大佛的范畴里,尽管有驰名的乐山和强巴大佛,可它们分别为石质和铜质,而稷山大佛独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谓出类拔萃。大佛寺位居高地,土雕大佛又以此为基,更显其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稷山大佛,实堪称天下第一土雕大佛。

青龙马村墓室寺

马村墓室在山西省稷山县城西4公里,南有汾河水,北有吕梁山。村西有唐代古刹——青龙马村墓室寺,寺内保存有元代壁画,早为国内外学者所仰慕。近年寺西300米处,考古开掘出14座宋金时期的砖室,雕花墓。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马村墓室全部为砖质仿木结构,按宋金时期民宅院落形式建筑。北为堂屋,东西为厢房。全部装饰隔扇,四周回廊环绕,院栏花纹雕刻各异,有鱼鳞彩瓦、脊饰螭吻狻猊。这里的房屋建筑分单檐、重檐,做工细腻,斗栱结构也精巧。雄伟的楼台殿阁的下部,为雕花须弥座,雕有花纹、走兽、人面。生、旦、净、丑和鼓、板、笛、感篥等人物、乐器一应俱全,人物神态活泼。

法王庙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稷山县西二公里之南阳村西隅,有一座法王庙。该庙坐西向东,占地约3000余平方米,现存殿宇十八间,舞台一座和一个清代补建的三间门楼。在这群古建筑中,其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当以舞台为最。该舞台,据庙内碑文记载,建于明成化七年(1472年),系重檐十字歇山顶,上覆琉璃彩瓦,长14.5米,宽14.3米,梁架结构繁杂奇巧,斗拱装饰古朴俏丽,雕刻工艺精湛,气势雄伟壮观,是一座颇有元代遗风的明代建筑珍品。

北阳城砖塔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位于稷山县清河镇北阳城村,据塔内所嵌石佛题记,该塔由北阳城村村民解武为其母奉佛建造,建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塔为七级方形砖塔,高5米。塔基嵌有1尊释迦牟尼石佛像。以上各层皆为叠涩出檐。

青龙寺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位于稷山县城西4公里马村西侧,北依高垣,南临汾水,枣林环绕,景色优美。该寺由工部尚书王政奉敕而建,始建年代为唐龙朔二年。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补绘。现存建筑系元、明遗物,占地约6000余平方米,分前后两进院落,大小殿宇8座。前院南有四大天王殿三间(现改为山门),东为十王殿三间,西为罗汉殿三间。后院以中殿和大殿及东西两厢为主,中殿三间左右垛殿各一,左为祖师殿,右为青龙门。大殿三间,左右垛殿各一,左为护法殿,右为伽蓝殿。中殿和大殿之屋顶均作单檐悬山式,中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建,大殿至正十一年(1351)重修,两旁垛殿亦为元代遗物。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各殿塑像虽皆不存,但大殿、中殿和伽蓝殿内保存有壁画196.38平方米,十分珍贵,制作跨元、明两个时期。大殿壁画的主要内容:东壁是《佛说法图》,中间绘释迦像,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以及护法金刚护卫,上有人首乌身的飞天;西壁是《弥勒变》,中间绘弥勒像,左右为二大菩萨和众弟子,下方西侧为国王和王妃剃度图,有宫人围侍。大殿壁画据南壁窗槛画工题记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补绘或重装。唯只西南隅少部分粉墨为元代印迹。中殿四壁为“水陆画”,是青龙寺壁画中的精华所在。该殿全部构图共有人物300余众,分画在130平方米的墙面上。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西壁上为三世佛和礼佛图,下为道教万神图;北壁上为十八罗汉,下为十殿阎君、六道轮回等,另有阴曹地府行刑场面;东墙壁画因日晒雨淋,眉目难辨。以上壁画虽是宣传封建礼仪和宗教迷信,但画面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流畅,色彩柔和协调,人物繁而不乱,人体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形象生动,衣饰飘然,栩栩如生。它继承了我国唐宋以来的绘画表现技巧,被视为元、明两代绘画之杰作。

稷山板枣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为山西十大名枣之首。板枣果实皮薄、肉厚、核小,肉甘甜,为扁圆形,略带上宽下窄状,故名板枣,成熟后为黑红色,果肉白绿色,制干后的好枣,皮无皱折,丰满有弹性,肉淡红色,即使压扁仍可复原,可拉出30-60厘米的金黄亮丝。含糖量31.33%,含酸量0.1%,每100克果实中含维生素C499毫克,还含有钾、钠、钙、锰、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为高级补品,药用价值极高。1982年获首届农展会最高奖。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始创于隋朝开皇年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油炸食品,硬面和就,配料考究,口味独特,纯手工制作。特别是稷山翟店老街一黄姓开的“品香斋”麻花店,其麻花精细小巧,状如双龙盘绕,色泽金黄油亮,味道酥香脆爽,每天门庭若市,顾客盈门。其西位村的亲家宁氏在长安及兰州经商,便差人返乡学得好手艺,在长安、兰州开辟“品香斋”稷山麻花连锁店,轰动一时。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稷山麻花制作精成,用料考究,色泽金黄,圆润透亮,食时酥脆适口,油而不腻,嚼后无渣,百食不厌,风味无穷,长存不回潮,留味一品香。几千年的中华美食文化中,稷山麻花成为中国麻花发源地,是炎黄子孙喜爱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食品。

稷山酿菜

是稷山县的传统菜肴。清末年间就已驰名河东。当时有一句顺口溜:“稷山酿菜好,稷山酿菜香,不尝酿菜味,枉来稷山城。”现在,稷山县不论城镇还是乡村,设宴待客席上少不了酿菜。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将鸡里脊肉的白筋一根根抽去,用菜刀背将肉砸成浆状。把鸡蛋清加上食盐、味精等调料拌入浆状鸡肉作为“酿馅”。把蛋黄搅匀倒入洪热的平底炒锅中来回转动,摊成薄薄的煎饼状的“酿皮”,用“酿皮”包卷“酿馅”成菜卷状,在蒸笼中蒸十多分钟。蒸酿菜是致活。主要是掌握气。气大了,会使酿菜变粘,气小了会使酿菜变形。酿菜里可以加配名贵的海菜丝,加配上木耳丝,就叫酿木耳。包卷上海参丝。又叫酿海参。蒸好的酿菜卷下笼后切成片,配好清汤,一烩即可,烩好的酿菜片都是漂浮在汤上面的,如果少用了鸡蛋或掺了假,酿菜就沉到碗底。酿菜菜形如同切好的香肠片,像“金钱”一般漂浮在汤清见底的碗里,味醇香可口。

阳城走兽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高跷走兽艺术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将人与兽巧妙组合,精心装扮,演绎一个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这种罕见的传统表演艺术仅存于运城稷山县。

高台花鼓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鼓乐舞蹈,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中国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由古代河东地区传统的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稷山高台花鼓明清时已形成规模和体系,现以桐上花鼓、东蒲花鼓、稷山安福艺校花鼓最具代表性。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稷山花鼓最初的打法是:着男式表演服装的演员为核心人物,在舞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个男扮女装的配角围着他表演。乐队在旁边伴奏,而且每一个段落间还配有歌曲演唱。后来,稷山花鼓由原来的清一色男演员,演变为有女演员加入一起演出,人员逐渐增多,表演形式不断改进。抱鼓的由单人变为双人双打,跑圆场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自明清以来,稷山花鼓又有了质的飞跃,演员阵容壮大了,化妆、服装更为讲究,动作技巧更为丰富,高难度技巧有蹲步劈腿、鹞子翻身、凌空跃马、水中捞月、金鸡独立、孔雀开屏、秋千荡虎、倒挂金钩等,演出人员多达二三十人。在表演形式上特有的高台造型,抱鼓的成了六人三对,在表演到高潮时用十几条板凳叠摞起架,演员分层表演,难度加大、花样增多。稷山高台花鼓不断创新,表演时人数多达200余人,高台最高可加至11层。

嵌螺钿漆器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制作技艺源于唐代嵌螺钿制作技艺。有选型、制胎、设计图案、髹漆、螺细镶嵌、推光等几十道工序,使用天然大漆、螺细(软、硬)、贵金属和木、纸等为原材料。作品漆面光洁,色调和谐,耐热防潮,经久耐用。

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

螺钿漆器主要分为三大系列:天然大漆胎螺钿镶嵌仿瓷器型产品;大漆镶嵌螺钿、金属书法混合型产品;木胎、纸胎大漆镶嵌螺钿产品。“嵌螺钿漆器传统手工技艺”在2009年入选“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行首席主编李欣荣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