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到底有沒有用?

哲學到底有沒有用?

哲學不應該只是一門獨立學科的專業知識,或者是一堆令人望而生畏的抽象概念,它是人類高於動物的抽象思維能力,是人們在物質生活之上應有的精神境界。

哲學家說,哲學是對人類精神的反思。

反思的內容是認識,是對認識的再認識。

認識的直接對象是物質世界,因為在概念世界之前,我們是活在一個質料的世界。但是質料本身並不能反觀自己的,那它的存在就毫無意義。

質料之所以有意義就在於反思,因為所謂意義是被賦予的。

物質本身如果只被使用,是沒有更深層的價值可言的。

質料即是“物”,“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莊子》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人可以認識到自身的存在,所以人不僅僅可以對客觀質料世界反思,還有對自身存在和生存環境的反思。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用“洞穴比喻”生動地描繪了常人有能力進行自身反思的整個過程:

一些人從他們的童年便開始居住在一個洞穴裡,光線可以直射入這個洞穴底部。人們的腳和脖子都被鐵鏈所束縛,他們雙眼只能直視前方,看到洞底。在他們後上方洞口不遠處燃著一堆火。火與洞口之間有一條稍微隆起的路。在該路上又有一堵相似的矮牆。……許多人扛著各種各樣的傢俱,木製或石制的動物雕像以及其他由不同質地的東西做成的畫像沿著那道矮牆起動。這些被扛著的東西的影子都能由火光投射到洞底的牆壁上。……在這個洞穴中,他們只能看到由火光投射到洞底牆壁上的影子。……當他們中的一個人獲釋了,而且突然被強迫站了起來,轉過頭顱,並且向著光亮處走去。那麼,他會感到痛苦異常。耀眼的光芒強烈地刺激著他的眼睛。……如果有人告訴他:他以前所見的一切都只不過是虛幻的影子而己;現在他正在一步一步的接近現實……


哲學到底有沒有用?

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第309節載錄了這樣一段對話:

你的哲學目標是什麼?——給蒼蠅指出飛出捕蠅瓶的出路。


蒼蠅、囚徒、螻蟻……一切的卑賤之物,在於未看到更高級別的存在。哲學思考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能力,哲學能讓人在高處看到人類自身能力之不及,用理性的眼光承認人的低微與侷限,這是精神世界存在的意義。

啟迪多元思維

哲學,如果真有什麼現實功用,或許就在於人們可以從質料中抽離,讓我們原本喘不過氣的生活得以喘息,讓我們知道不只有繁雜的日常生活,人們還可以在超然的精神世界中得到慰藉,在反觀中得以釋然。讓我們在原本沒有方向的生活中通過回首歷史與展望未來,通過對自身和世界的反觀找到新方向。

所以,哲學思考讓人對自身原來的生活環境和思考一次次剝離,重新認識。認識變化的質料的不變,以及認識在改變的背後的恆定不變。

哲學思考讓我們重新估算現實事物的價值。

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是一個醉生夢死的人在某一刻突然沉下心來想道,人生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途徑?是一個人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想道,眼下的事情是否真的非做不可?

生活的意義是每個人自己賦予的,哲學家的人生的意義也不過是較之於別人多懂得一些而已。


哲學到底有沒有用?

哲學賦予的意義不一定有用。

說哲學無用的,是用日常之物的“有用”來評判哲學的有用與否。如瓶有裝水之用,車有承載之用。但是每件具體事物之“用”都是有它的侷限性,哲學的“無用”在於它突破了日常之物的這種侷限性。

例如,物理學之用是最直接的,或者說化學對於生活的用途也是顯而易見的。而理與化學只能解釋各自領域的特定範圍的事物關係,無法達到“廣博”。但哲學可以,哲學可以為現世生活的人們提供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也可以為物理、化學等科學學科提供方法論的指導。這種看不見的“用”是為“大用”。

正心正舉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是從世界的無意義而言,當天地之間沒有心靈之意動,天地不與人同性,萬物就如祭祀的編織的草狗一般,只是沒有任何意涵的質料。

但是人的心靈的發用與頭腦的思考,將不以天地或聖人之仁與不仁為唯一的依託,人可以自己賦予生命予尊嚴和意義。

撥迷見智

《周易》一書極富哲學意涵,書中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它用卦象描繪萬變世界,同樣通過概念讓我們從龐雜的質料世界看到背後的生生與變化的本質。


哲學到底有沒有用?


開啟自在之門

有哲學史家認為,哲學之用有兩,一在於鍛鍊人思維能力,二在於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哲學的思維分析在四方上下古往今來之中,卻又可以超於時空而單純進行邏輯思辨。

哲學思考無關於日常,卻又思考著真正的安身立命的原初問題。

人存於世間必須要有哲學,不需要人人都發現它的重要性,但必須要有人知道它,因為人類需要賦予生之意義,也需要去證明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應有之義。

·end·

徵稿活動進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