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市规划是什么样的?

凉嗖嗖11


古代城市,宋之前建设讲究空间上市坊(集市摊点和居民区)分离,时间上按时开闭市,形状上方方正正。宋朝以后,市坊的时空局限被打破,而且出现大量的商业(手工业)名镇“佛山镇”“朱仙镇”等。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了。城市发展因素由政治、军事导向发展出,以商业、手工业(经济)、交通枢纽为导向。城市开始依山傍水的地方出现。形状不再单调。


图图说历史酱


我是学城市规划的,所以对古代城市规划多少有一些了解,我来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样子。

城市的形状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外形大多数都是方的,或者接近方的,这里有天圆地方的概念,也有方形的面积比较大,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


城市的级别

古代城市总体上大概分为三个级别:都城、府城和县城,他们的区别最明显的就在城池大小上还有城门数量上。

都城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的首都,中国古代比较出名都城有长安城、洛阳城、南京城和北京城等等。在规模上都城相对来说肯定要大一些,都城每面城墙都是是有三个城门的,每个城门都连接一条主干道,把城市分割城一个个方格。


府城类似现代的市级城市,城门数为每面城墙两个,城市被主干道划分成九宫格一样。

县城则更小一些,规模小了,城门数量也变成每面城墙一个城门,城市两条主干道把城市分成四块,类似田字格一样。

城市内部划分

中国古代城市内部一般还有一个内城,县城的是衙门,都城的是皇城,一般都在城市中轴线上,中间偏北的位置。城市里面还分市和里,市类似于现在的商圈,城市里一般有东西两市,属于商业用地。里是居住的地方,是城市里百姓居住的地方,属于居住用地。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简单分析一下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情况,如果你认为哪里有不对或者有不全面的地方,欢迎各位到留言区留言指正,谢谢!

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不忘昨天!

历史白话君


功能分区

考古学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殷商时期。从封建专制角度分析,城市的作用在于防御,是统治阶级守卫财产和中央集权的场所,因此古代重要城市都有城墙、护城河等防御体系。统治者居住在封闭的城郭内,需要有完善的社会结构和必要的物质保障,体现前者的是人员结构,承载后者的是功能分区。

古代城市有三大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即皇宫、部员衙门等;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居民区。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出现在战国时期,记载于《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更加追求对称之美和方元之美,并且功能分区十分明确,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明确的功能分区成为城市建设的标准模式,学称里坊制。

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再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

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石作为建筑材料,造型精美、漆色考究,能够完美的融合自然之美,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传统处世思想。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重要城市的落位无不与自然有关,依山傍水的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横跨黄河的洛阳;虎踞龙盘的金陵,无不体现出自然之博广。在建筑风格上,园艺氛围浓烈,不同于西方古堡,中国古典建筑习惯于融入假山、池塘和花木,对于自然的追求和向往可见一斑。

注重风水

中国古代的各种建筑活动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古籍《尚书》和《周礼》中就有关于城市规划和风水的记载。周武王认为洛阳是建立陪都的理想之地,对于这里的形势,他曾赞美道:“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

其实“天人合一”之道与注重风水一说是密不可分的。以最著名的刘伯温卜地明皇宫为例,明朝开国之初修建都城,卜地于城东钟山之阳,北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之作为镇山。而在设计阶段,明城墙“北斗”的斗勺位于通济门和太平门之间,而这里恰巧是燕雀湖。为此刘伯温不惜填湖,也要把明故宫放在这个位置,就是从风水和城池设计的角度做出的选择。


古代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从防御设施到实用需求再到美学感受的发展过程,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同时还融入了各个时代鲜明的特色,是中华古典文化传世的无价瑰宝,值得我们去品鉴和研究。


尹禾


城市历史说最古代的,很多已被深埋地下,破毁煙歿了。但一些城市规划痕跡仍依稀可见。发掘出的例如意大利的庞貝,中国的兰楼,南美洲的玛雅...等。

当今仍存在而显明可见颇多,我祇选一些例如: 1-意大利的翡冷翠(佛罗伦斯).2-法国巴黎市中心的Cite(即Notre Dame圣母院所在的第5区).3-中国广州的西关一带(步行街下是宋代明代的街道).4-中国云南高原的大理古城与丽江。我不是历史专家又习惯隨笔快写鲜查考。据悉这些城市欧洲的有约五百年历史(?),中国的是更早-千年以上的也有。

歐洲与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规划有一个明显分別。欧洲当时的贵族据地分治,他们各自用石建成坚固的堡壘,祇保卫家族和军士家人等上层属民住在里面,平民则全部是散居在外。这些城堡的规模配合驻居人口,规划最重视守卫的安全性。很多是建在山上高地上依靠天然地理的的守险难攻,水源自是最重要考虑。



意大利翡冷翠,有一条河贯穿其中。守护河两端可保证水源充足。而在岸上抗击来袭的水軍有优势。城内地面必定全铺砌大石以便骑马运输和排水流畅。城内马路规划故意狹窄,是以军事考量-不让庞大並排的骑兵军士冲杀,较易守护为稀释来袭者逐一猎杀也。欧洲人的民族性是爱聚居靠紧,从他们的餐疗剧院公共场所的布局可见。




巴黎市最古老当初是在圣母院所在的一个独立小岛名 La Cite,塞纳河流至这儿分义绕过它再汇合成一,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护城河。河面距离地面有达十米,而从河岸走上马路面的梯级窄小,显然是为抗击从河攻上来的防守考量。塞纳河面两岸植树少,而高出两面的马路面则密植大树。军事考量也。沿河漫步河畔两岸尽是树影婆娑幽逸古雅,恍惚走进中古时代欧洲这个文化文明颠峰之城。那种离世飘然情怀,当今多少国人愿用心去体验领略?





中国的城市相对规模大得多。是中国从古到今人口相比欧洲多很多。(五胡乱华+蒙古入侵时期人口大減是例外)。广州的宋代明代古城已深埋地下看不出规划。在北京路步行街入口处有两块玻璃蓋着二三十平方米的,祇让人隔着窥探一下。想亲历中国古城该去云南的大理古城/丽江...。在它再现代化之前逾早去体验逾接近原貌。大理古城是沿山腰布局而下,是为保证清洁水源从苍山积雪顶端流下。在厚石路面两旁下面,每隔二十米一段雕空露出半米人探手可出触及在下奔流而过的清水。









p.s.国人旅遊回来有投诉说这些世界名城路窄屋残小家气,不及咱们到处宽路大楼规划新颖豪气。须明白欧洲洋人极珍视保留过去他们祖宗包括外族入侵的人文历史。城中多处故意不让车穿越免影响原住民的生活质素与原生态-人性考量也。而中国人则喜欢大拆历史古跡四合院...等等只为开宽高速路建立交路好让驾车人容易穿越。而香港重视高地价政策卖地建屋的房地产收益,殖民历史?可柝全拆可也。


衆人皆醒已改名我未醉


其实城池的诞生以及它的独特造型和我国古代的社会背景以及集权影响有关。

因为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社会,所以在井田制以及皇权集中的影响下,所以我国的城池表现的形式大多都是四四方方的。

并且基于此呢,以单间为单位的房屋也应运而生的组成了小街区,一个又一个的街区自然组成了城池。

而且我国城池的建造多半都是极具对称的,只要是依托于当初的秦皇统一度量衡的原因,于是城池都非常之规整。

并且根据城池所属人身份的不同,城池本身的规格也被限制了。就像是诸侯所属的在规模上肯定比不了皇帝所属的,不然就是所谓的逾矩了。


独解历史


先秦分邑和野。所谓的“国人”通常便住在“邑”中,也就相当于城市。邑,集中了一个“国家”的绝大部分财富,基本都是依山或者是险要的高地修筑而成。

古代的科学,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发达,堪舆,如今被认为是看风水的,但古代城市建设都离不开他们。而且朝廷里还设有专门负责管建筑的大工正,历代皇陵的设计,可以证实他们的水平。


布衣煮酒


古代战事较多城池面积不大,一般都采用围而建之的原则,既可做战事防御也可以统一管理。所以基本都是城墙围城池,且高于城内建筑,祈祷保护作用。


御前小史官


分不同的时期的,春秋时代中国人建城都是有规矩的,要建成四四方方的方城,连开几个城门都有要求


夏虫欲饮冰


伍子胥规划苏州城,奠定了两千年繁华之基。古城规划,山水物华均纳入考虑,将城市视为一个生命体,天人合一,使得城市成为人文环境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