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被评为2018全国生态文化村!

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被评为2018全国生态文化村!

近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128个村庄“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咱们安徽有6个村庄获此殊荣:黄山休宁县溪口镇祖源村、安庆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滁州南谯区章广镇太平集村、宣城绩溪县家朋乡尚村、池州青阳县陵阳镇黄石溪村、阜阳界首市邴集乡邴集村。(来源:安徽网)

黄铺村生态文化介绍

黃铺村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黄甲镇大山深处,是具有近千年的黄甲铺老街所在地。境内群峰耸立,溪壑纵横;林木苍秀,佳卉遍野;碧波万顷,烟云荟蔚。千年古道穿境而过,历史遗存散落如星;美丽传说扑朔迷离,人文史话不绝书典。古民居浑朴沧桑,新房舍绿树掩映;村民生活安闲,风俗淳美。当地民谣云:龙眠山月印万川,二分明月照黄铺。

黄铺村是一个历史厚重的古村落,具有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双重独特优势。

自然生态方面,山清水秀。村域面积18.7平方公里,村庄四面环山,山峰耸峙,地貌奇特;杨树河等三条河流穿境而过,村庄南部为桐城市最大的水源保护地牯牛背水库,总库容8180万立方米,凸显了黄铺村自然环境的独特优势。

历史文化方面,古老厚重。黄铺在元明时期属桐城日就乡,地处桐西古道,车马商贾往来络驿不绝,店铺繁盛,因此得名。因历史悠久,人文兴盛,境内留有大量文化遗存及民间传说。清代桐城第一位榜眼程芳朝墓位于黄铺绿水青山之间,极具文化内涵。古道邮传、三国吴魏之争、太平天国、抗日战争等兵事发生在黄铺境内,其史料有待挖掘。歇马亭、椅子石、白龙井、最高峰扁担尖等自然人文景观,独具特色,留下许多动人传说。黄铺故事,是桐城故事,也是中国故事。

黄铺村正在依据桐城市村庄布点规划,以突出山区特色、可操作性强为宗旨,至2020年,形成“1+11”的村庄格局:按照美丽乡村规划标准,在道路、给水、供电、电信、环卫、改厕、消防、防洪排涝、村庄亮化、绿化、排污、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上做好文章,古老村落将焕发新姿。

村两委正在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治国理念,保护山林生态,保护水源生态,保护名胜古迹,讲好黄铺故事,建设新的家园,让村民宜居,让游人驻足。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干群加倍努力,未来的黄铺村将会展现一幅远山与丛林叠翠、湖水与山花相映;历史与当下交融,文化与经济融合的生态文化新农村画卷。

一、生态文化传统。黃铺村是明清时间黄甲铺古街所在地。黄家铺街位于纸棚河东岸,若以黄铺老街为中心,向北800米接纸棚街,向南700米引三道河街,向西1000米邻杨树街,向东1500米是东冲畈街。是东出桐城、西往潜山县、北上舒城县、南下挂车山桐西官道的交通要冲,东西交通便利,所以多人文故迹。境内群山连绵,地形奇异,多茶多竹,洞壑幽深,所以宜猎宜商宜居。山水奇绝,物产丰饶,地灵人杰,蕴育了丰厚的地方特色文化。

一是红色文化与抗战文化。1938年7月,中共党员、黄家铺人彭庭举率先在黄甲铺组建起一支“黄甲铺人民自卫队”,活动于桐西、舒南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斗争。1942年11月,中共桐怀潜工委在桐城黄甲铺成立。 1946年二临中撤离后,国民党利用黄甲铺周边二临中校舍作为国防储备库。所储大量食盐、粮食、布匹,大部份都“送”给了新四军游击队。1939年2月10日安徽省政府决定,在桐城黄甲铺设立省第二临时中学,收容失学青年。

二是仕宦文化。由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题碑的“皇清通议大夫榜眼及第詹事府少詹太常寺正卿立庵程老先生墓” 位于黄铺境内。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其墓葬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民间文化。主要有“鲢鱼地与吴三桂”“扁担尖传说”等民间故事。

四是水库移民文化。境内“牯牛背水库”自上世纪的 1957年至1972年,近二十年间修建水库、移民中发生许多艰苦奋斗、舍家为公的故事,可歌可泣、影响几代人。

为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生态文化资源,村两委多年来一贯坚持“保护、宣传、利用” 的生态文化战略,让这些文化精神扎根黄铺,影响世界。一是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重点突出本村生态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品位高、有特色、宜居、宜游”的生态文化旅游景观群。二是扩大宣传,组织本地作家诗人来黄铺釆风,写出了一篇篇有特色的诗文将黄铺山水人文推介给到省内外。三是筹划以牯牛背库区湿地为特色的春秋两季候鸟观赏活动,宣传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文物古迹

程芳朝墓,位于黄甲镇东福村倒爬岭山麓,距黄甲铺公里,距市区10公里。坐北向南,背靠倒爬岭,面对牯牛背水库。依山就势,前设三级拜台,两侧环以乱石墓圹。墓后立碑,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题碑,阴刻碑文:“皇清通议大夫榜眼及第詹事府少詹太常寺正卿立庵程老先生墓”。程芳朝,字其相,号立庵,桐城人。少负奇才,顺治四年(1647)进士,殿试一甲二名(俗称“榜眼”),历任顺、康两朝国史院编修、侍读学士、安南正使、太常寺正卿等职。秉性光明磊落、不随人俯仰。晚年归里,杜门不干时事,年66卒。年,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其墓葬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见“程芳朝墓” 实景图片)

文献资料

《黄甲铺与安徽省第二临时中学》《黄甲铺与新四军游击队》《黄甲铺与牯牛背水库》为黄铺村现代历史资料,均刊登于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桐城记忆》一书中。(见图之 书影)

口碑传说

《鲢鱼地与吴三桂》:黄家铺下街头有三块沙洲,其中一块酷似鲢鱼形状,它的鱼头对着黄家铺,鱼尾甩在杨树河、纸棚河、姚塥河交汇处的三道河口,人称“鲢鱼地”。据1928年出生、1950年曾在黄铺小学任教的琚国平老人介绍:相传,明崇祯时宁远总兵吴三桂的祖坟即葬于此地。鲢鱼地无论水涨水落,始终浮在河心,令人称奇。而且,这鲢鱼地与吴三桂的兴败似乎还颇有关联。

该传说由来已久。故事以黄铺老街一处奇绝风景为发生地,以一代枭雄吴三桂为主人公,鞭挞了吴三桂阴险、虛伪的丑恶人性。

故事载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桐城记忆》一书中。(见图之 书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