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本來沒打算割讓臺灣,但因為日本人破譯了一份電報

甲午戰爭是當時決定清政府國家命運的一場戰爭,但是因為清政府始終覺得日本是一個小國,是足以應付的,根本沒把日本放在眼裡,但是結果就是輸的慘敗,而且是一蹶不振,直接就影響到了中國二十世紀半個世紀的命運。日本人為了這場戰爭準備了幾十年之久,最終戰勝了這個東亞帝國,在接下來的馬關條約簽訂的過程中,本身慈禧給李鴻章下達的命令是不割地,但是因為日本人破譯了一份電報,才導致了割地又賠款。

馬關條約本來沒打算割讓臺灣,但因為日本人破譯了一份電報

當時甲午戰爭進行到後期的時候,日本還沒把北洋水師滅掉之前,清政府已經派人去跟日本談判,當時派了一個英國人去,被伊藤博文趕走了,第二次又派了兩個大臣前去談判,但是伊藤博文還是找各種藉口拖著遲遲不肯談判,最後日本把北洋水師滅掉之後,日本這才肯坐下來談判,這個時候清政府派的就是李鴻章前去談判,慈禧給的命令當中,是不允許割地,如果非要割地就在回來跟日本人接著打。但是光緒的手下通過總理衙門就給李鴻章發了一份電報。

馬關條約本來沒打算割讓臺灣,但因為日本人破譯了一份電報

電報的內容大概就是南北兩地朝廷都很重視,也就是遼東半島和臺灣,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能割地。怕就怕談判的時候,自己的底牌被人知道,這封電報被日本人破譯了,之後伊藤博文死活就不同意,非要兩個地方都得割讓,後來也是兩個地方都給割讓了,遼東半島由於涉及到其他四方國家的利益,幾個國家一塊干涉,最終日本又把遼東半島還給了清政府,賠款上面又增加了三千萬兩白銀。

馬關條約本來沒打算割讓臺灣,但因為日本人破譯了一份電報

由於這一個小小的失誤讓日本人抓著不放,導致了在談判的過程中完全處於被動,本身就只是賠款的問題,由於被日本人抓住了把柄,堅決不退讓,所以最後只能全部都割讓了出去,整個二十世紀屈辱的歷史就此開端了,從此中國在亞洲對的地位一落千丈,直接留淪為了世界上的二流國家,所有的當時跟清政府的藩屬國的關係也一併被日本侵佔。

馬關條約本來沒打算割讓臺灣,但因為日本人破譯了一份電報

甲午戰爭的失利也並不能單單的把責任歸咎於某一些人或者當時的清政府,也不能去歸咎於當時對的海軍艦隊,只能說甲午戰爭的失利由於各種各樣的條件影響才會讓這場原本可能會打贏的戰爭輸的慘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