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说法?

Avrola™


这一说法源自一个阉党余孽曹姓太监。魏忠贤自杀,阉党被崇祯帝拘捕屠戮,当时号称“钦定逆案”。但是阉逆并没有死绝,不但大内太监里有阉党余孽,朝廷里有阉党余孽,甚至阉党余孽还跑到清朝去做官了。

有些人瞧不起东林党,说他们祸国殃民,这大体不差,有些人瞧不起东林党,说他们嫌水太凉,去做清朝的官,没骨气,对大明不忠,这大体也不差。不过,作为难兄难弟,阉党的人同样也是祸国殃民,同样也是没骨气对大明不忠,同样也是跑到满清去做官。要骂,何妨一起骂?

甚至,东林党有些人,在满清时代表现的还不错,而阉党余孽到了满清,仍然是一副狗奴才的样子。只不过,他们不做大明的狗奴才了,改换门庭,更换主人,摇尾乞怜的对象不再姓朱,而姓了爱新觉罗。

明朝灭亡,有其根本原因,总结起来无非几条:

皇帝懒政,从万历到天启,已经给明亡埋下了祸根,而所谓励精图治的崇祯帝,却又信不过文臣武将,导致政策不能一以贯之。例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杨嗣昌等人,他们拿出了办法,有用没用,都要信得过才能行。

朝廷党争,党争则朝廷无法良性正常运转。文臣集团内部,东林党,浙党,楚党,齐党,斗争激烈,为争夺边军领导权,朝廷里互相干个你死我活。魏阉崛起以后,收服浙、楚、齐三党,又行成阉党,两边又是血雨腥风的斗争。甚至于阉党认为,只要不是阉党的人,就是东林党,所以很多中间派,干实事的人,也被打倒。搞得朝廷乌烟瘴气,一团糟。

赋税加重,民不聊生。泰昌帝本来已经废除万历朝的矿税了,可惜,到了天启朝,由于东林和魏阉当道,又把老百姓的赋税给加重了。东林党瞎搞,祸国殃民。阉党也瞎搞,祸国殃民。阉党有个礼部尚书周应秋,号称“周日万”,为什么呢?因为他外放官员的时候,要跟该官员收银子,每日贪污纳贿万两,这些钱谁出啊?归根结底是老百姓,今天外放的官员交钱给了周日万,明天该官上任州府衙门以后,就把这些钱盘剥回来。两党贪污腐败,可谓不相上下。

财税不支,无法养兵。明朝末期,打一场战争都费劲,何况内忧外患两个战场都要用兵。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一条罪状就是毛贼跟袁崇焕没谈拢军饷的运输路线,毛贼谎报军饷严重。西北中原西南平叛为何迟迟不能彻底解决?因为军饷不足,军队没平完内乱,就给拉到东北去了。而且,由于军饷不足,甚至发生过很多次平叛军队和东北边军哗变的事。养不起兵,怎么攘外安内?

藩王和地方豪强兼并土地,官员腐败贪污,严重拖累国家财政收入。

面对上面这么多问题,哪一条魏阉能解决的?他不但不能解决,还加深了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还有人拿他的工商税说事,这么大的窟窿,他一个太监,靠多收几两银子,能补得住吗?

就说那些给魏阉立生祠的,哪个不是趁机兼并老百姓的土地的?老百姓没有田,国家就没有赋税,财政收入就减少,边军的军饷就短缺,还怎么让边军打后金?靠他收了那么点工商税,能支撑明朝的军队两面作战吗?

什么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只不过是阉党余孽的垂死挣扎而已。可怜的是,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有魏阉的私淑儿孙想给阉贼翻案洗白。滑天下之大稽!


西堤君


魏忠贤,这个被丑化了几百年的脸谱式的人物。

愚以为,被丑化,主要是魏公公得罪了拿着笔杆子的东林党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坚持不懈的特书大书,终于成功洗脑了处世未深的崇祯,在特定的时候,笔墨远比刀剑更加锋利!崇祯一道圣旨,历数了魏忠贤数道罪状,处死了大明的最后的顶梁柱,这一天东林党high到了顶点,但是十七年后,在北京城外炮火隆隆的崇祯17年三月份的某天,崇祯彻底明白了,自己的江山是亲手断送在了自己手里,17年前的蝴蝶效应余波如此巨大,他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了老哥天启帝死前的那句话“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真正意义。

崇祯亲手打倒的魏忠贤是忠于皇室的,是忠于老朱家的,但他身为皇帝,不能认错,但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愧疚。崇祯亲自安排人手找到了魏忠贤的遗体,葬在了京西碧云寺,这个行为相当于为魏公公平反了。

崇祯在上吊前,深深的明白了,谁是大明的吸血鬼,谁是大明皇室的忠实家犬。

魏公公在天启执政间,为什么代表农民阶级的李自成没有反叛,就是因为魏忠贤出身农门,深深明白农民的不易,搞的一些政策还是有倾斜的,比如在大旱大涝的灾年,都能够免除受灾群众的徭役赋税,还给筹钱赈灾,安顿民心,让老百姓至少能活下去,魏忠贤的政策偏向于像江南等富庶区域进行重税,比如战争状态的时候加征贸易税,商业税,开采矿产税,盐税来筹集军饷资金,使得虽然大明在天启帝就进行的打击叛乱战争没缺过钱,后院几乎也没有着过火,但是唯一树敌的便是代表江南富户的大地主的东林党的利益,他们出身都是这些家族,自然对魏忠贤的政策严重不满!谁动了我的奶酪,我们就喷谁,管他什么国家利益,这个准则是万古不变的。

有时候,满嘴仁义道德的知识分子远不如一个阉人在大事上更有深明大义和远见。

事后崇祯认识到,那些叫嚣的比谁都欢的东林党大臣和王公们,遇到事儿了,个个都哭穷喊冤。血淋淋的打脸事件便是在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那些在朝堂上死活叫嚣拿不出钱的王室贵族,王公大臣们,被小李一通暴打,结果大家都清楚,比如只愿意出一万的国丈,足足搜出了几百万两之巨,他们都是大明的蛀虫,喂不饱的貔貅。

他们借刀杀人,利用崇祯把他们的克星魏忠贤弄死后,愉快开心的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至于后期加派辽饷,管我p事。找农民要去,结果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活活的把崇祯坑死了。

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吊的崇祯耳边终于响起了太监曹化淳那句忠言。

“忠贤若在,事必不至此”!!!


老猪的碎碎念


在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在煤山上的那棵老歪脖子树上上吊的前几天,大太监曹化淳见大明灭亡之势已无力回天说到:“忠贤若在,此事不至此”。

其实万历皇帝和魏忠贤也并不是平常我们想象的那么混暗。主要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和魏忠贤把东林党那群文人得罪了,那些文人自然而然的要把这两位黑的连妈都不认识的地步。

历史上明熹宗在临终时对弟弟信王朱由说:“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可崇祯帝一登基就把魏忠贤给干掉了。恐怕十七年后在煤山上准备上吊的崇祯帝才明白哥哥的嘱托,不知道内心有多少只草尼玛在奔腾。要知道在魏忠贤权倾朝野时的东北,虽然萨尔浒之战大败,但是魏忠贤任用熊廷弼把努尔哈赤打的叫爸爸,亲自跑到后金的势力范围内巡视,袁崇焕宁远大捷一炮把努尔哈赤打成重伤,不久就“挂了电话”。

在魏忠贤延续明神宗征收商业税、出版税、矿税、盐税,还允许老百姓穿丝绸,说白了只要你交钱。这也就解释了明末神宗、熹宗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而且在灾年对灾区减轻傜役,对江南商贾富贵之地给以重税,种种政策也就自然的得罪了那些文人。那些东林党的文人道德口号喊得整天响,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喂草。就容不下相对于他们干实事的阉党,借崇祯帝的手干掉了魏忠贤。

最后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崇祯帝叫群臣们捐钱,要搜刮几百万的国丈捐钱,可这国丈才捐一万。被太监一通狂揍!

居然在崇祯自缢后的南明政权还是保持这这种习气,当清兵快打到南京时,他们还在争皇位!笔者真是纳闷南明还能坚持十八年之久,奇迹!


陆弃


“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说法还是有其道理的!

首先,无论明粉还是普通人都承认明朝已经具备资本主义萌芽。因此明朝的主要财政收入必然要来源于工商业。魏忠贤当政时,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明朝才可以不仅抵御住后金的进攻,甚至可以压制后金。而这可都是在发生完万历三大征以后,明朝国库的长年积累被消耗殆尽以后完成的。而后来崇祯皇帝上台以后,倒魏行动的支持者东林党,表面上的理由是魏忠贤篡国谋逆,实际上就是改变他们在东南沿海产业被征税的局面,后来魏忠贤被打倒以后,果然东林党开始废除和他们利益相关的东南沿海的工商业税收。转而向农民征收重税。吴思先生在其著作《潜规则》里面形象的描述了,明朝崇祯年间的一个困境,由于要打击后金,必须向农民征收重税,加上当时天灾不断,很多农民不堪重负,甚至卖儿卖女,只好造反。而造反的农民越多,政府就需要向农民征收更多的税收,以便抵御后金和剿灭农民起义军。最后竟然向农民征收其土地毛产出的十倍的税收,因而大量农民只好离开土地变成流民。最终明朝政府在面对后金和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双面夹击下,自然节节败退,最终忘于李自成起义军也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其次,与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东林党人相比,魏忠贤更能识人用人。比如袁崇焕,虽然魏忠贤要求他对其谄媚,甚至为其修生祠。但是,魏对袁有绝对控制力。才是袁能够炮轰努尔哈赤,诱发了其最终的死亡,大大延缓了后金的崛起。而崇祯皇帝和东林党人,不仅不能完全控制朝政,而其互相猜忌。崇祯皇帝认为东林党人不能尽心尽力,东林党人认为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太过急躁。最终,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东林党出于猜忌心,也鼓动京城民众,使得袁崇焕不仅被处死,而且肉都被京城民众吃掉。直接导致了袁崇焕部将祖大寿投敌,后期明军统帅洪承筹投敌,也说明其与袁相比不仅不了解辽东,也不能统帅诸将!而无论李自成攻入北京,还是多尔衮攻入北京。这些东林党人都恬不知耻的投敌,没有一个人殉国。仅仅由于李自成对他们拷掠太甚,他们就甘愿叩拜多尔衮为亲爹。这一切,虽然是发生在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之后,但是他在死前已经心如明镜。其直接例子就是: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还是下令厚葬魏忠贤。

总之,魏忠贤不死,明朝就有抵御后金进攻的物质保障;同时魏忠贤识人用人能力极强,从而可以使明朝可以有压制后金的智力储备!明朝绝不会屈辱的败于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后金!


地震博士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眼见大明王朝大势已去,面对这样的变故。崇祯皇帝的贴身太监曹化淳发出了“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也正是这时候,崇祯皇帝才最终领会了皇兄临死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正是崇祯皇帝煤山上吊前5天的这个感悟,后世才有了关于“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争论。那么作为一个太监的魏忠贤究竟有什么能力,能够保证大明不会灭亡呢?

大奸之臣亦是大忠之臣

关于魏忠贤的评价,多是偏向于负面的评价。这主要是因为魏忠贤对于权力的渴望,为了争夺权力联合客夫人祸乱后宫,然后排除异己把持朝政将政敌一一扳倒,最终引发了与东林党的党争。正是这一系列党争,一点一点地耗费了大明王朝的国力。所以说在很多史学家眼里,魏忠贤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大奸之臣。然而记载这段历史的大部分是被魏忠贤排挤的文官集团,所以出于政敌的身份,关于魏忠贤的记载在现在看来可能过于偏激、主观。从现在的角度,客观的说魏忠贤确实是一个大奸之臣,但是我们也要看待他把持朝政期间的一些政绩,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政绩,才使得大明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从天启帝的角度而言,魏忠贤就是一个大忠臣。

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一向被认为是任人唯亲的魏忠贤,却一反常态的坚守原则。明末皇太极率兵攻打锦州,作为魏忠贤的亲信袁崇焕下令不救援锦州。后来袁崇焕手下满桂公然违令出兵救援锦州,最终与坚守锦州的赵率教一同击退皇太极,并取得宁锦大捷。事后魏忠贤论功行赏了满桂、赵率教,处理了一直以来对他百般奉承的袁崇焕的怯敌避战之罪。此外魏忠贤把持朝政之后,接连任用了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虽然这些人骨子里都是不服自己与自己作对,但是这些人都是能臣、直臣。正是在这些能臣、直臣的统领之下,明朝与后金的边境局势才能相对平稳。在边境将领的任免奖惩上至少说明魏忠贤也有爱国之心,这样一个奸臣至少还是一名效忠皇帝、民族的忠臣。

自断财路的崇祯帝

魏忠贤主政期间,对天启帝最大的一个帮助就是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保证了大明王朝这台机器的正常运营。崇祯帝一上台就诛杀魏忠贤,并废除了魏忠贤主政期间这财政税收政策,最终导致国库空虚,赈灾无粮,军队无饷,农民起义爆发,镇压军队平叛不积极。如果是魏忠贤不死的话,至少崇祯皇帝不会面临国库空虚这样的窘境。另外魏忠贤在一些关于老百姓受灾和辽东战局的是还是比较上心的。为了给辽东将士们提供兵器马匹等物品,魏忠贤以个人的名义捐献了大量财物。两浙受灾时,魏忠贤主张,免除为皇家输送物品的专营户向内库交纳的孝敬费用。征用物品入库,须交纳小费,以便验收合格,这是明朝管库太监创制的恶例。废除这个恶例,魏公公也算多了一件德政。魏忠贤这个人,虽然渴望权力但是他还是有一定的理财能力,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还是懂得牺牲自己的利益的。

看完朋友,记得随手关注苏子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内容等着你~~~


苏子侃历史


中流砥柱魏公公,这纯属意淫过度的扯淡说法。

也就在这十年间,魏忠贤成为了网络历史学界的翻案宠儿,热度直追十多年前的李鸿章。最近的一个高潮是,《绣春刀2》在去年7月上映前后,微信朋友圈里似乎是猝不及防地来了一波“魏公公翻案风”,将深藏在百度贴吧与知乎等网站中的厂公粉们纷纷召唤了出来。

百度贴吧里有一个“魏忠贤吧”,Slogan叫“厂臣魏忠贤功在社稷,海内之共见共闻”。吧内文章的标题多为《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东林党才是祸国殃民的废物》《东林党人误国,如果魏公公没死就好了》《魏忠贤:大明帝国的最后守护神》此类经典画风;一篇大概是吧主写的镇吧强文,更是大走成功学励志路线云:“即便抛开魏忠贤的功过不说,我们在这里要学习的是他的精神,从一个家徒四壁的农民出身,混到权倾朝野的人物,这其中包含了多少智慧、辛酸和汗水?”

东林党和魏忠贤似乎成为了价值观的两端。一位知乎网友说的煞是有趣,“十岁时,魏忠贤的形象,全凭电视剧描述,一个非常不堪的大坏蛋。十五岁,读了几本书,多数是其残害东林党人的事,魏的形象更加不堪。二十岁时,接触的史料多了,又觉得东林党人更祸国殃民。如今二十五岁了,再也不敢轻易给历史人物下结论了”。

一般来说,“厂公粉”都是“东林党黑”。他们坚定地认为,东林党是大明亡国的最大罪人,空谈误国,大搞党争,对抗皇权,反对向富人收税,和现在的知识分子一样可恨。而魏公公呢,厂公粉们从不粉饰他的道德情操,这的确没啥好洗的,但坚决反对拿私德说事,最离奇的观点是,魏忠贤代表着帝国底层群众与东林党代表的士绅阶层作斗争,正因为公公反对将税收加在农民身上,力主向士绅阶层开征“工商税”,这才遭致东林党人的疯狂报复。

我其实也并不那么喜欢东林党。东林党人和晚清的清流有一点很像,自命清高,似乎总是一副真理在手的样子,高谈阔论,但大多数人又严重缺乏治国的实操能力。

但反过来说,东林党人也就是迂腐和才识平庸而已,非要如厂公粉们所说的那样“大明亡于东林党”,实在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还不如“大明亡于鼠疫”和“大明亡于小冰河期”这些故作惊人之语来得靠谱呢。退一万步说,天启初年之后,东林党人都被魏公公清洗得差不多了,哪里还有什么能力出来祸国殃民呢?


东林党人不会治国,这没错,但难道魏公公就会了?不知道从何时起,魏公公突然被捧成了天赋异禀的治国高手。但事实上,魏忠贤的那种“私德有亏,才华横溢”政治形象是今人出于某种政治想象逐步建构出来的。魏忠贤缺乏足够的文化素养,又没有任何国家层面的政治经验(宫廷内部是有的),单凭一些不入流的小聪明和阴谋诡计,就真的可以操盘一个内忧外患中的老大帝国了?

举个例子,辽东战事吃紧,急需马匹,魏忠贤突发奇想,依大明朝旧例,大臣有特殊贡献者可赐给在宫中骑马的特权,不过,作为条件,骑马者逢年过节要向皇帝进献好马一匹。魏忠贤就一下子赐给几百名太监在宫中骑马的特权,而后就不断地降谕旨让他们进献马匹,逼得这些太监同僚直骂娘。

朝廷由此倒真的得到不少马匹,但结果呢?由于管理不善,献马又多以老病充数,等到了辽东,“随至倒死者相望,军士啖马者比比也”。用苗棣先生在《魏忠贤专权研究》一书中的说法,国战当前,“魏忠贤表现出来的多是小农式的狡黠和算计,而并不是政治家所需要的文韬武略”。


张明扬不说话


因为这话有一定道理。

关于魏忠贤的作用,魏忠贤如何被丑化的,别的小编说的很全面了,我就不赘述了。

我就作个假设,看一下魏忠贤跟东林党的差异。

明朝跟瓦剌经济战较量起,大家都知道,如果明朝胜了,明朝的出口更好做,生产的产品能更好地卖出去,能卖的出去就能养活更多的店铺,普通百姓就能更容易找到工作,获得更高的报酬。

如果明朝失败了,就会蹈几百年前檀渊之盟的覆辙,大量的血被瓦剌吸去,精英没有出路,产品卖不出去,很可能大量底层明朝人沦为廉价劳动力和妓女。

作为一个普通大明百姓,你没有能力去两边下注。但万永当铺这样的店铺有能力,投票关键时刻倒向瓦剌。

明朝就是再受打击,但人家这个当铺能发大财啊。就跟明末的晋商、东林党一样,你大明再被满清打到家门口了,陕西的饥民再吃不上饭了,我就是死撑着不纳税。我还要跟满清勾勾搭搭的,暗地里做生意。

明朝被满清灭了,老百姓们要遭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济南屠杀、广州屠杀等。。。人家东林党摇身一变,继续在满清作高官,比如那个“水太凉”的钱谦益,那个在明朝只是一方守将,清朝成了王爷的吴三桂。晋商们在明朝发财,在清朝更加发财,成为了满清开国的“八大皇商”。

魏忠贤就是皇帝的一条恶狗,对这群满嘴仁义道德,社稷百姓,但完全不干人事的东林党富商们大开杀戒,逼他们交钱。

虽然魏忠贤自己也贪,但他还是用搜刮的钱做实事的。比如,孙承宗抵御满清缺马,魏忠贤给弄过去很多,到了东林党执政,全都没了。

如果万永当铺穿越到明朝,魏忠贤会砍了几个管家的脑袋没商量。但东林党会庇护他们,跟他们一起发财。


并且话语权又全都掌握在东林党等读书人手里,所以他们庇护万永当铺就成了为国为民的仁义之举(管你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魏忠贤敢杀万永当铺的店主,那就会被描绘得非常残忍变态,万永店主也一个个成了忠君爱民的大圣人。


待我施为地煞变


魏忠贤的确是个大奸臣,但是他是否真的向东林党抨击的那样,完全就是一个只会祸乱朝政,打击异己,毫无作为的奸臣呢?其实魏忠贤的确是导致了明末党争林立,朝纲混乱的罪魁祸首,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魏忠贤其实等同于带皇帝执政,其实单看他执政的效果,似乎比朱由检,朱由校等人不错,魏忠贤一死,皇权的隐患是排除了,但是大明王朝也就变成了一盘散沙。

单就凝聚力,政治手段而言,魏忠贤远比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有本事,似乎日后的文人都在说魏忠贤如何如何不堪,怎么培植党羽,怎么打击异己,怎么揽权贪污,但是问题是,魏忠贤在的时候,庙堂之上风声鹤唳,但是庙堂之下的闹市之中,老百姓还能安安生生的过日子,混口饱饭吃吃,社会运行是基本上稳定的,但是魏忠贤一死,才十七年时间反而朝纲更加腐败,百姓怨声载道,跟着李自成这些农民就起义了。

事实上没有魏忠贤,大明王朝根本就熬不到朱由检这一代,虽然朱由检的确是想要好好干,但是明朝早被前面几代皇帝搞衰败了,魏忠贤能起来其实原因还是在朱由校那,朱由校厌恶朝政,什么事情都交给魏忠贤,君和臣一方弱,就必然会让另外一方强大,魏忠贤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让后自己的势力遍布整个朝堂之上的,但是很多人却只看到他夺权,完全无视他行的政啊!

魏忠贤掌权的那些年,国家税后还在保持着正常的增长水平,虽然偶尔也闹个灾害,也打个仗,但是该给百姓免去的税赋也就免了,该像富商征收的税赋也能正常征收,虽然人们已经许久没见到皇帝了,但是魏忠贤在,虽然看着不顺眼,但是至少还是有人在干事,虽然多了一些出了钱就飞黄腾达的人,但是大多数至少还是能胜任被安排的职位的,后来的满清虽然也对中原虎视眈眈,但是打仗用的军饷却也从来没缺过,“九千岁”任用的将领还是可以把满清打的叫爸爸,好歹大明这只桶虽然有些漏水,但是还带还没坏了。

后来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上台,结果魏忠贤倒霉了,不久挂了,朱由检以为最大隐患排除了,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他是把木桶上那块最短的板给拆了,拿了一块满是蛀虫的木板来堵上这块被摘掉的短板,十几年后,相反他所倚重的这些东林党,平时整天给自己哭穷的这些个官员们,却被李自成随随便便搜出百万两脏款,如果朱由检还活着不知会作何感想,魏忠贤虽是大奸臣,但是却是个忠心于国家的奸臣,而朱由检却把大明王朝最后的顶梁柱一斧头砍了。


玄坤


这种说法来自于何处?不得而知,可能网络上某个帖子。按照传统史书记载,大阉魏忠贤始终站在正义的对立面,上了戏剧舞台,注定是个大白脸。当然修著史书是士大夫阶级的特权,魏忠贤作为政治上的敌人,被挂在历史耻辱柱上没什么稀奇的。在士大夫们的眼里,宦官干政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秩序决定的。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魏忠贤真的有史书上写的那么坏吗?这个说法值得商讨。

大明王朝到了天启年间,百病丛生,传统政治精英士大夫阶级已集体堕落,他们不关心如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而专注于党争。明朝的党和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不一样,他们是朋党,以利益为中心集合在一起,其中以“道德”大旗为号召的东林党势力最盛。东林党认为大明王朝所有危机是道德沦丧导致的,唯一改变这种情况的办法就是集合志同道合的君子,击溃其他反对派,自己主政,实现满朝君子的梦想,这个国家就得救了。

从理论上来看,的确是这么个道理,君子是不会作恶的。可你怎么保证东林党全是君子?楚党、浙党就全是小人?东林党攻击其他人的手段也是见不得光的,“红丸案”“廷击案”“移宫案”每一个他们参与过的政治案件,迷雾重重,到现在我们都搞不清究竟发生了什么。

魏忠贤主政后,他的党徒立刻编撰了《三朝要典》和《东林点将录》两本书来攻击东林党,历数东林党所策划过的政治事件。如果东林党真的一身正气,怎么会给政敌留下这么多把柄?

更何况“小人”和“君子”之别,就是可以讨论的。
“小人”有才无德,处理具体事务头头是道,但个人操守不行;“君子”有才有德,即能干又高尚,这种人多吗?肯定凤毛麟角。“人人都说神仙好,只是功名忘不了”,人都是有欲望的。东林党更多是一群有德无才的庸人,干起事来不行,讲起道德文章来头头是道。在处理具体政务上,他们扮演更多是绊脚石的角色。

大明天启年间最大危机是什么?财政危机。每个封建王朝到了末期,财政都是一团糟,土地兼并所形成的利益集团在地方上跟中央对着干,利用官员特权不纳税。比如官声不错的徐阶,把大奸臣严嵩干倒,赢得一片赞誉,而在南京,他拥有上万亩的土地,逃税漏税,任凭自己家人横行不法,鱼肉当地百姓。这样的人是君子还是小人?

魏忠贤主政期间,抓住了财政命门,对地方上利益集团进行打击,逼他们纳税,并且开征工商税,朝廷财政大为好转。这才有钱给边关军用,守住国门,哪里发生灾害了,才有粮赈灾,维持住艰难的国事。

不管魏忠贤打击东林党目的到底是什么,但客观上缓解了朝政危局。从此也和士大夫阶级结下了仇,以至于在后世史书上成了大白脸。

当然,写下这条问答不是为了给魏忠贤翻案,只是提醒大家要从更立体的角度看待明末社会状况。社会是个复杂的综合体,人不能被一刀切为“君子”和“小人”,传统史书的道德价值体系是可以商讨的。


历史风云录


曾有人提出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为何会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历史的史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曾掌管特务机关东厂,凶残跋扈,杀人甚多。当时,趋炎附势之徒对他竞相谄媚,《明史·魏忠贤传》记载:“群小益求媚”,“相率归忠贤,称义儿”,“监生陆万龄至请以忠贤配孔子。”魏忠贤本系市井无赖,中年自阄入宫,由守门太监一跃而成为控制内阁、左右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他利用手中权势结党营私,杀戮忠良,无恶不作,祸国殃民。通过特务机构东厂、锦衣卫、镇抚司残酷压榨和杀戮人民;魏忠贤的阉党把大批反对他们的正直的士大夫,如东林党人,编成“天鉴录”、“点将录”等名册,按名杀害。

魏忠贤的国家观念,皇太极猛攻锦州时,袁崇焕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公然违抗袁崇焕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宁锦大捷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不救锦州的袁崇焕。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这位一心热衷于议和的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在宁锦之战中的怕死避战之罪,也没有因为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作对的东林党人而处分毛帅,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魏忠贤死后大明王朝便灭亡了,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以及善于把握动荡时局的“能人”来独当一面,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崇祯为了整饬内政和平息民愤,更是为了独掌大权,借着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一举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了。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所以说魏忠贤不死国家不灭,魏忠贤虽说有过失,但也不至于投敌叛国,他对于这个国家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