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

贪吃的猪十二戒


很明显的一点是宦官必须要依附于皇权才能耀武扬威,而文官可以不一样。试想当时崇祯帝到处要钱,文官一个个都在哭穷,李自成进城发现国库只要10万两存银,而李自成抄家却搜出来7000万巨款。更不谈明末那些所谓的文官相比宋末有气节的大臣简直相形见绌,比如水太凉的钱谦益,洪承畴,防蚊虫,都是明朝委以重任的文官。说到底明朝最开始税收制度出了问题,明朝商业发达,商业税却很低,明朝中后期,文官参与商业的人太多,通过商业,文官获利不菲,有了自己利益的文官们已经有点像东汉末年到三国,魏晋南北朝,隋至唐初期形成的世家大族。他们把持庙堂朝政,又掌握财富,已经不关心朝代更迭,只要自己利益不受损就行。文官排斥下西洋无非就是下西洋的贸易逆顺差让国家收入增加了很多。朱元璋时期的洪武大案,朱棣上位的靖难之变让国家失去了可以统帅一方的大将,使得朱棣五次亲征漠北,也导致他不得不建立内阁,放权于文官。土木堡之变又使得武将勋贵损失殆尽,文官失去制衡。


凌逸0910


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朝还能延续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大明朝在历史上一共存在了276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是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是一位很具有悲剧色彩的人,他在位17年,一直在努力地想力挽狂澜,可是他到头来只换得了“无力回天”四个字,可悲可叹。

朱由检最终在国破之时,选择用自杀来维护自己作为帝王的最后一点尊严。在崇祯皇帝自杀之时,他身边的太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难道魏忠贤要是没有死的话,大明朝还能延续下去吗?

朱由检16岁的时候继承了哥哥朱由校的皇位,他从朱由校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可以说是一个烂摊子,于是他做了亡国之君。

朱由检其实已经比他的哥哥和前几位皇帝勤勉了,但是奈何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不断。内有文官集团“东林党派”把持朝政,还有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外有满清的不断侵略进攻。

在朱由检即位之前,哥哥朱由校就交代过他,让他重用魏忠贤,可惜朱由检并没有把哥哥的话放在心上。他在登基之初就惩治阉党,收拾了魏忠贤,把他的党羽一网打尽,一个不留。

相信大家对魏忠贤都不陌生,魏忠贤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宦官,人称“九千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大权。后世之人都知魏忠贤大奸大恶,其实魏忠贤如此受人诟病,主要是因为他当权的时候,大建生祠,让百姓对他歌功颂德,在全国刮起了一股歪风邪气,以致当时的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阉人当道,估计这也是朱由检要杀他的原因。

朱由校之所以交代朱由检留着魏忠贤,是因为魏忠贤可以跟当时的“东林党派”抗衡,从而达到朝堂上的势力平衡。

东林党是明朝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文官集团,从成立到灭亡一共经历近40年时间。东林党人有自己的政治口号,他们提倡廉洁公正,整顿吏治,广开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

不过东林党人是说一套做一套之流,他们一边讽刺朝政、评论官吏,看起来是为国为民;一边却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行贪污腐败之实。所以东林党人从实质上来说,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丝毫没有为国为民之举。

所以朱由检把魏忠贤杀了之后,朝堂之上成了东林党派一家独大。传闻在东林党派把持朝政的时候,皇帝下的圣旨都送不出皇宫。这个结果只能说是朱由检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正是因为东林党派的空谈误国,所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而死。作为一个皇帝,这个死法也是窝囊。

如果朱由检当年没有杀魏忠贤,那么东林党派也不会那么嚣张,也有人可以制衡他们,这才有“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句话。不过就算魏忠贤活着可以制衡朝堂,那么大明朝最多也就是再苟延残喘几年罢了。因为明朝气数已尽,已是无力回天了。





葛大小姐


这么说吧,首先回答您一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是一个错误结论。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大明不是灭亡在一两个人身上,而是输在了体制、战略态势上。明朝自永乐皇帝开始,就是奉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基本战略,换句话说,就是把国家的政治中心放在了国境北端,燕山、长城、山海关是军事分界线也是政治分界线。综明一代,边境的各种问题一直很多,与蒙古人斗了几百年,在女真人里挑拨、均衡、利用和争斗也是贯穿明代很长时间。明朝的边患一直没有能够有效的平息,时刻处于战备的边缘,再加上突发的明中期以来的倭寇,万历年间的三大征等。明朝的大战略、大格局始终没有特别稳定的边境支撑,养了很多的士兵,大修了长城,这都在持续消耗着国力。反观清朝,基本解决了蒙古问题,有着稳定的大后方,虽然满汉之争几百年,且满人一直是以少数人统治天下,却依然有更稳定的战略态势,直到太平天国之后方才动摇。因此,明朝的兴和衰,必定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边患和民族问题,大凡边患比较轻,民族问题不激烈时,明朝就比较兴旺,比如说永乐年间、弘治年间、张居正的那十年等,大凡边患重,民族问题激烈时,明朝就比较衰颓,比如说万历后期、崇祯年间、明英宗土木事变前后等。

第二,魏忠贤确实没有后来历史说的那么不堪。因为舆论一直被东林党人所把持,思想界的话语权在东林党,因此阉党们的舆论形象是很糟糕的,沿袭到今天,大都是一些有着残疾人格、残疾心理的思想变态猥琐自私之人,这么的一个历史形象。事实上,明代的宦官与汉唐不同,明代的宦官更加纯粹、忠心,也更有能力。司礼监和内阁的互相制约,甚至还有点权力分立的味道。魏忠贤贪婪、卑鄙、狠毒,这些特征都有,但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高手和权术大师。比如说重用袁崇焕,比如说重视工商税,比如说善于把握关外的战略大势等。特别是袁崇焕在宁远城炸死努尔哈赤,也是在他手中实现的。他还会搞制衡,袁崇焕在正面战场,毛文龙作为一支偏师放在皮岛,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第三,清流误国也是目前的一个新兴历史观点。这与第二点的意思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在许多大的政治问题上,清流们只会倡导个人道德观,只会引用圣人如何说,并没有真正经世济国的能力。东林党的许多失误都来自于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比如说凡是拥护、支持或者暗中与阉党有一些联系的,就一概反对和批判,不批倒批臭誓不罢休,大大弱化了本来就稀缺的军事将领队伍。

综上可知,魏忠贤确实不像一般意义上的那么不堪,相反还是一个有相当能力的人,但这不是也不可能是明朝灭亡的关键性因素。把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荒谬的观点。我们分析历史事件,还是要更多地看时代大势,这是非常重要的。


书中有路


和哪个人在不在没什么关系,崇祯皇帝在位17年,杀的兵官尚书不知道有多少,免的相不知道有多少,还有逼死的将不知道有多少。如果他不杀袁崇焕也没今天,不把洪成酬逼着去送死也没今天,还要那些逼着去送死的将军,不上就是不忠被杀,上了被敌人杀,魏忠贤也没那么笨上去送死。不是他手下没人才,是人才都被他杀掉或者送给敌人杀了。


海中岩haha


换句话说,就是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可问题是大明朝在魏忠贤的手中,能重现辉煌吗?政治军事制度的彻底糜烂,让明朝这艘大船千疮百孔

修补已经无济于事,最多是趁着船没沉,船长号令所有船工奋力划桨前行;而魏忠贤,则恰巧能够扮演这样一个霸道监工的角色,所以魏忠贤如若还能继续掌权,或许明朝真的可以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快刀斩乱麻之后,崇祯后悔了吗?

这个故事,还有后半段续集,小太监哭着说完怀念魏公公的话以后,崇祯默然无语,随即下令厚葬早已死去多年的魏忠贤。这件事,真实性几乎为零,但至少让我们去反思一下,魏忠贤是否有这么大的作用呢?

刚刚继位的崇祯,就干掉了权倾天下的九千岁,并将阉党一网打尽,几乎杀光了所有阉党的核心人物,甚至冤杀了不少好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留下的东林党就是忠臣吗?

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后来的表现情况,我们也看的出来,东林党就是一帮嘴炮MAX,除了满嘴大道理以外,啥都不会啥也不干

崇祯年间首辅换得非常勤快,看似是为了国家不停的更新核心领导层,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无才可用,或者说这些人压根就不干活,知名点的温体仁、周延儒之流,也都纷纷跻身《贰臣传》,成为明末知名的奸相。这帮满口仁义道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士大夫,投降时候的谄媚之态,真是令人作呕不已,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清算魏忠贤的时候铸就的,崇祯杀魏忠贤没毛病,可是把阉党一扫而空问题就很大,毕竟无论好坏全部干掉了,剩下的是谁呢?

天灾人祸下的大明,崇祯为何续不上这口气?

明朝并非是直接亡于后金之手,而是亡于民变。接连大旱导致西北地区民怨沸腾,随之衍生了高迎祥、罗汝才之流,并在中后期养成了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bug级土匪。对此崇祯完全没办法,因为没钱!如果能够及时赈灾,民变还会如火如荼么?这一点崇祯是很明白的,他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甚至削减自己的吃穿用度,可根源问题他压根儿就没管,或者说管不了

魏忠贤掌权期间,国库不说有多充盈,至少赋税是年年增加,这源于魏忠贤当时的“执政方针”,大力打压士绅阶级的九千岁,并没有对劳苦大众层面下黑手,以至于百姓倒是安居乐业,开开心心的在家种田,倒是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士大夫官商阶层叫苦不迭,而且没人敢抱怨——九千岁权倾朝野,天下都归他管,谁敢造他的反呢?

随着三尺白绫,魏公公在权势尽失的情况下自缢而亡;崇祯挥舞着大刀开始清算阉党,其实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可是有句老话说的好:“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其实当时被杀的阉党中,有很多能干活的,只是迫于压力暂时依附阉党;也有一些人明明不是阉党,反而被当成阉党治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崇祯选择了并非阉党出身的人,来彻查阉党,逻辑上没啥问题,可执行过程中问题就来了。首先这些人品质就不咋地,能力就更别说了,毕竟当时魏公公权倾天下的时候,人人依附有的为了升官,有的是为了做事儿的,至于这些不投靠阉党的,除了那种只会死读书的顽固士大夫,就是连阉党都看不上的废柴。所以说,在清算阉党的问题上,崇祯犯下巨大的错误

人妖九千岁,为何能挽救大明于一时?

杀魏忠贤,没问题;杀阉党,也没问题;但是留下东林党,就是很大的问题。为何说人妖九千岁魏忠贤能有机会挽救大明,或者说为大明续命,不是说他这个人有多厉害,多光明,而是他当权时期建立下的政治体系,是铁板一块,能够做大事儿的!

九千岁当权期间,可以说是明朝党争最弱的时候,因为天下之官皆阉党,五彪五虎、十狗十孩儿等左膀右臂全部围绕在魏忠贤的周围,虽然说老魏曾迫害了无数忠良如杨涟、左光斗等人,但他并非滥杀无辜,仍然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在维持着大明朝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武将在外不再受朝中文臣制衡,明朝是以文制武的朝代,武将在外经常要提心吊胆,打了败仗或许不会死,而打了胜仗很有可能就给人灭了。这样的环境,还能出名将吗?

但是魏公公没这么多套路,简单的很,俩字儿——给钱!给足了钱,你在外打仗没人敢动你!就说袁崇焕在辽东守卫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怀疑制衡,而他也非常识趣的给魏公公修了生祠,但也正是这一点,成为日后他的罪名中的一条。魏忠贤倒台之后,士大夫阶层重新崛起,开始加强对百姓的压榨,但是税收不增反减,毕竟大量的官官相护和层层盘剥,导致国家和百姓都没捞到好处,反倒是这些人盆满钵满

而武将在外,则更是叫苦不迭,受朝中文官制裁不说,甚至因为党派斗争错过诸多战机,没能如愿剿灭民变,最终含恨而死,知名的如卢象升、孙传庭等猛人,魏公公的倒台,标志着明朝权力自此彻底失衡

有人会说,魏忠贤没那么大的本事,崇祯说收拾他就收拾他了!

但是,我们应当考虑一点,在魏忠贤掌权期间,为何那些仁人志士都不曾异动,甚至说在崇祯有意要动魏忠贤之时,也少有人回应。但在魏忠贤表示告老还乡之后,才有了大规模的倒戈。因为在放下权力的前夕,魏忠贤依然有翻云覆雨的本事,无论朝中阉党还是边关武将,魏忠贤仍然是一呼百应般的存在——这种政治格局是很恐怖的,可以说有点铁腕统治的意思

只是,伴随着崇祯的后悔和自缢景山,一切都结束了

因为历史不可以重来,也无法再重演。魏忠贤未必可以延续大明国祚20年甚至更多,但在他立下的政治格局下,应该能达到支撑一段时间的水平

崇祯杀掉的是一只忠心耿耿的恶犬,留下的是一群见异思迁、奸诈自私的乖猫!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发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末两极分化土地兼并严重,财富大都集中在江南士绅富豪的手里,富豪不用交税,60%白银窖藏不进入流通。怎么让江南富豪的银子交到国库?东林党出身江南富家,不愿也不能做到;而权倾一时的威权主义者魏公公做到了。明朝灭亡实际是一场皇权与官僚集团的利益争夺战。李自成造反和满清入关就是对明朝体制官员的惩罚,闯王入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向官员追赃得到白银七千万两及大量珠宝财物。明末从万历四十八年至崇祯十七年,二十四年里摊派在老百姓头上的“辽饷”总额,也不过是两千万两。明初,官府登记在册税田有八亿五千万之多,到万历六年,税田仅仅只有五亿一千万亩,整整蒸发掉三亿多亩良田。这只能说明全国将近40%的土地,已经落入皇亲贵戚、豪门富户和贪赃自肥的官吏手中。

明朝税收主要来自田税,商业税等占比少,成规模的商业全部都由官吏垄断的,海外贸易全部都是明朝的各级官员把持,这些官吏赚了钱就开始大量投资买入耕地,官员可按级等免田税。把严嵩搞下去的明朝宰相徐阶,光自己的耕地就有几十万亩,但没有人说他贪污,都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贤相。皇帝穷的没办法才不得不跳开官僚系统,派太监去征税。太监征税实际上是抢了东林党的饭碗。如果太监监税贪3成,官僚系统上万官员贪的可能7成。

明朝清官李三才全力反对太监监税,李三才家产多达四百七十万两白银。这么多银子,已经相当于天启年间朝廷一年的收入了。清官徐阶给张居正行贿,一次就两万两。明末东林运作周延儒当首辅筹集十万两贿赂太监。明朝国家整体财富惊人,民间约有1.5万亿两白银,只是缺为国家理财之人。万历皇帝用张居正税改增加了600万两以上收入,张居正变法对抗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明熹宗则祭出了大奸臣太监魏忠贤,用太监监税压制东林党,以暴制暴打击庞大的官僚集团。

崇祯时期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党争,不是外敌。关键是财政危机一直没有办法解决。 张居正死后,问题不断,危机日益加重。崇祯皇帝自断财路停了监税,灭了压制东林党的太监党,将财权交给东林党,最后内库剩十几万两没钱没兵,被穷逼的上吊。和张居正被平反一样,魏公公在皇帝上吊前也平反了。

明亡大致情况:

1393年,全国田税收入达到32278990石。洪武皇帝对此很满意,随后宣布北方各省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肥沃的长江三角洲,一亩田能够产3石米,也有亩产4石米的记载。而在干旱的西北部地区,亩产只有半石,税率在《大明会典》中提到,即是民田每亩0.0335石,官田每亩0.0535石)。

1412年,在永乐皇帝统治时期,来自于农业土地的税粮收入达到创纪录的34612692石。

1422年,根据户部尚书郭资的上报,从1419年到1421年的财政年度中,收入帝国粮仓中的田税实征额不到2300万石粮食,平均每年少于800万石。

14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主拖欠税粮,以至总额超过了3年的全部税收。宣德皇帝做了让步,下令全面减免这些地区的税粮,蠲免额达300万石。减免部分未在其他地区加征,此后数十几年全国田税征收总额从3000万石以上降到2700万石左右。

1502年,户部向弘治皇帝提交报告,列举了国家所有的主要收入项目。其中最重要的是田税,大约占全部总收入的75%。每年的收入总量税粮为26799341石。(1443年,税粮每石被折成0.25两白银,1496年每石折银5钱,1585年每石米纳银0.6两)。

1551年(嘉靖三十年),因蒙古俺答汗进逼北京,军费大增。据户部统计,嘉靖三十年,各边饷银达525万两,修边、赈济等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余两。而正税、加派、余盐贩卖,加上其他搜刮,总共才900余万两。

1567年(隆庆元年)底户部统计,太仓仅存银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以当时的现银当之,只够3个月的开支。京仓存粮也只是够支在京的官军月粮的两年余。明王朝的财政危机到了可怕的地步。

1569年,海瑞被任命为南直隶(今江苏一带)巡抚,刚上任力推 “一条鞭”法。退休官员徐阶豪夺所占24万亩被退还一半以上。

1580年的一份上奏透露出在长江以南的许多家庭确实贮藏有成千上万两白银。

1581年(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这是自唐朝行“两税法”以来,我国赋税史上的又一次大改革,改善了帝国的财政状况,“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存银400万两,自正德、嘉靖以来,“最称富庶”。

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病死。到万历十一年,全国各地的清丈工作基本完毕。清查结果是,比清丈前官府记录在册的土地,多出了一亿八千多万亩。即张居正税改抢夺了仕官豪绅阶级近2亿亩田税。张居正死后受到了士绅阶级的极大攻讦,被儒官群体疯狂清算。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被诛杀亲族。几经斗法,几番争斗,到明末,一条鞭法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1588年“太仓米足支七年,而米价腾贵”。中央所征收以实物为多,并无危机。物价上涨危机是流通中白银减少,每石米折银上涨而言。

1597年,太监开始收税,财政上说,主要是把原应纳之税银经太监之手转入内廷。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内,税监就搜括了矿税商税二百万两缴入皇帝内库,效率之高,令人惊奇。

1592年—1600年明万历三大战役,宁夏之役与播州之役平叛成功,朝鲜之役打败日本,八年间军事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内府库仍有盈余。

1621年天启皇帝即位,木匠皇帝主内,在宫里做木工活,魏忠贤主外,代理朝政,主仆二人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黄金搭档”。太监魏忠贤当家,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税。明末,天下金银、尽聚三吴,魏忠贤针对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从新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但他没有给农民加赋,出身社会底层的魏忠贤在河南遭灾时,还能免除赋税,从内库拨款赈灾;几十年未曾修过的黄河水道,开始维修;商业税专门针对东林党人投资的“垄断企业”收刮。东南税收和财源,儒官体系插不进手去,税收计划达成率也总能完成七成以上。由太监担任税官的东南贸易体系也运转良好,南方贸易规模高速成长。浙江巡抚潘汝桢等感海内咸平,农民不用被折腾都安心劳作,提议为魏修生祠。魏拨给了关宁军丰厚稳定的军饷收入,辽东巡抚袁崇焕称颂魏忠贤“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侯之世赏宜也!”。

1622年(天启二年)木匠皇帝为张居正平反恢复名誉。6月白莲教起义,11月起义被镇压结束。

1626年(天启六年)八月,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失败抑郁而逝。九月一日,皇太极即汗位。明军饷充足战争形势一片大好,皇太极刚即位发函要与明修好。

1628年,16岁的崇祯皇帝即位立马自毁长城,打破天启帝打下的太监党压制东林党的平衡局面,将太监党首领魏忠贤撤职,逼着他自杀,将财政大权完全交到渣烂的儒官体系手里。自此东林党一党独大,没有了太监党监管帝国财政又开始崩溃。

魏忠贤死后,重新掌权的东林党立刻再次废除切身利益相关的工商税、海税。对中西部的旱灾置之不理;富庶东南的税收废除,却派军队到贫乱交加的西北旱灾区加赋、征税;对后金全面主和,对农民起义得过且过,无限招安,导致农民军不能彻底剿灭;由于明朝官员俸禄很低,除了极个别清官,贪腐几乎是必然的。崇祯帝被深深套进东林党上演的烂缸活剧里,再也无法象天启帝一样从东林党大本营江南收取税收。东林官员富的流油,科举的排名都是比银子多少的,但朝堂上都是超级影帝,贪赃的哭穷,一个个棉袄烂洞、衣服打补丁和皇帝一起讲廉洁搞一场无人配合的反贪运动,顶着东林的名头,钱贪过后不敢承认且一丁点都不愿吐出来,精简开支闹剧终于变成了悲剧!

1629年,东林党加征田税,并削减政府机构开支关闭驿站等等,李自成从驿站下岗。李自成等原体制内大量下岗干部全部加入农民起义军。

1630年(崇祯三年)正月,皇太极在明朝关宁锦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率军从蒙古突入内地,攻打北京失利,史称“己巳之变”。9月崇祯认为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而将其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从抄家无余财看似中了反间计。

1630—1639年再增辽饷和加派剿饷、练饷,使加派总额达2 000万两,连同旧有的赋税共达2 700万两,各项税银均无法收齐。同期世界白银价格大涨,进入中国市场白银大量减少,明朝末年一个大财主可能会在其家中窖藏100万两白银。流通中白银减少,士绅富豪不上税藏银,百姓无白银可上税,崇祯未年数次加田税,民间白银的大量消失令货币供产系统复杂化。

1643年崇祯末年加征三饷,计收征1585万两,计支出项则达2122万两,崇祯已无前朝太监收税的小金库,内外府库均无盈余,哀求大臣筹款,朝臣个个哭穷。

1644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朝臣们寻思背主求荣,主动打开了正阳门。崇祯吊死煤山(现景山)。临死前崇祯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喷出了“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

1644年三月二十日,李自成农民军入北京后遍索皇宫,发现大内府库中只有黄金17万两,白银13万两,骇异之下,失望至极。下令严刑“追赃”,在京众朝臣本来翘首期盼着伺候新的皇帝,结果却几乎统统被李自成、刘宗敏抄家、拷掠、暴尸于街头。少则几万两、多则几十万两的银子从各大臣的家中抄出。朝臣们向义军献出了近七千万白银和大量珠宝财物。

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在北京武英殿举行大顺国即位典礼后撤离北京。

1644年十月初一,满清顺治皇帝在北京举行登基大典,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顺治初年尚未统一全国,人口减少,农业税收入已达两千多万两。顺治三年,户部出台了《徭役全书》,是张居正万历清丈的旧制。



ec124


我觉得可以。

明朝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农民起义,一手创立了大明王朝,到明思宗朱由检历经276年十六代皇帝。皇位传到朱由检手中已经是内忧外患,天灾不断。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从小家境贫寒,为了某一条出路进攻做了太监,得到了朱由校的信任,一步一步控制了内廷和东林党分庭抗礼,被人称为“九千岁”

,魏忠贤压制豪绅,在富庶地区多少税赋,在贫困地区少收税赋,也算是缓解了百姓的压力,而且魏忠贤从来没有亏待过辽东地区的军饷,他知道当前大明王朝的主要的敌人在哪里,然后崇祯对魏忠贤的行为深恶痛绝,当魏忠贤去世以后,无人再能压制东南地区的豪绅和东林党人,我们都知道朝廷需要制衡,一党独大肯定会出事,这也导致了导致东南地区的豪绅对崇祯的政法阳奉阴违,加深了百姓的负担,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致使全国各地农民起义频发。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现在有很多电视剧都贬低崇祯皇帝,其实崇祯可以说是皇帝的典范了,一天批阅奏折200份,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亲自视察民情,但是可能是天亡大明,即使崇祯每天兢兢业业,勤俭持家,但是架不住每年都有的天灾人祸,最后自缢而死。

至于为什么都觉得魏忠贤不好,崇祯皇帝昏庸,只能说历史是由文人书写,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黑椒牛柳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魏忠贤在与不在,关乎不到大明王朝的灭亡与否。但是如果魏忠贤能够继续辅佐明朝最后的崇祯帝时,如果崇祯帝对魏忠贤任用得当的话,单单凭借魏忠贤当时对于抵御外侮、镇压内乱的手段和能力来看,对于延续大明朝国运还是极有可能性的,不过魏忠贤的存在确实是左右不了明朝灭亡的最终结局的。


论崇祯帝执政作为和以死殉国的表现来看,崇祯帝的确不失为一位令后人敬佩的君王。但是崇祯帝执政时的晚明,在经历了之前数代帝王的腐化无能后,着实已经千疮百孔、满目苍痍了,所以说即便崇祯帝再怎么有志向、有作为,对于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晚明来说,已经是回天无力了。仅此一句:明朝灭亡是时代潮流、满清入土中原是时代潮流、清朝取代明朝亦是时代潮流。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句话未免有些太过夸大了魏忠贤的作用,此话正是出自当时如日中天的宦官曹化淳之口,曹化淳当初是崇祯帝平定魏忠贤的一把手,更是崇祯帝倍受恩宠的宦官。当李自成兵临城下,东林党人打开城门迎其入内那一刻,才让曹化淳和崇祯帝明白,原来明朝最大的利弊不是宦官擅权,而是文人专政,不过此时此刻,一切都为时已晚。如果当初魏忠贤仍存活着,为何能够为岌岌可危的大明朝续命增寿?


其一:税收

经济是国家命脉,放在历朝历代亦或是如今都实用。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魏忠贤在时,长江以南的税收一年可以收上来百万两白银,但是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重新上台后,长江以南税收仅仅几万两,没有了经济,国家秩序怎样维持?魏忠贤当时针对南方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经济发起了收受税收的命令,但是缴纳赋税的群体却不包括农民,由此可见,魏忠贤还是相当明知事理的。

其二:军事

魏忠贤当政时,虽然一方面面对国内农民起义,一方面面对满清的异族攻伐,但是却丝毫没有使明朝落入不利地位。魏忠贤在军事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功绩:①赏罚分明:宁锦大捷后,魏忠贤奖赏了主战的满桂、赵率教,而罢免了畏战龟缩的袁崇焕,从而激起了将士斗志;②任用贤能:在针对辽东战事时,魏忠贤重新先后起用了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和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人,这些人都属于能人善臣,在对抵抗满清势力时起到了很大作用;③魏忠贤利用法律来迫使群臣为辽东军队捐献战马,从而缓解了前线战事吃紧的局面。


其三:自身

在面对辽东军队的军饷困难时,魏忠贤在情急之下毅然决然拿出了自己几十年的积蓄前去应急,最终换来了辽东大捷,使得皇太极节节败退,一度将满清势力局限于盛京之中,从而挽救了命悬一线的大明朝。

综上所述,其实魏忠贤在面对晚明危亡之际时的功劳还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只是太多地了解到魏忠贤那些不好的一面,但是却真正未能将他对大明的竭心尽力看在心里。我相信:如果崇祯帝当时能够善用魏忠贤的话,大明朝的确是可以延续天命的。


小镇月明


崇祯皇帝在煤山歪脖树下吊死的时候,大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忠贤若在,时事不必至此。”

魏忠贤如果没有被铲除,大明朝还能多延续几年是可能的,但依然改变不了覆灭的命运。



魏忠贤代表的阉党,与东林党之争,是明朝末年政坛的主要党争。

在天启皇帝的时候,需要听话的臣子,魏忠贤代表的阉党忠心耿耿,于是东林党被打倒,魏忠贤代表的阉党占了上风。

魏忠贤不是省油的灯,掌握实权以后,排除异己,独断专行,残害忠良,最后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只比皇帝少一百岁。还建立“生祠”,天启皇帝还为他的生祠题写了匾额,阉党对魏忠贤的个人崇拜,到了不亚于皇帝的地步。



天启皇帝只对自己的木工活感兴趣,放心地让魏忠贤专制,自己乐得清闲。

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他的权势到了令人恐怖的地位。

有一个故事:四个好朋友在密室喝酒,一个人乘着酒劲大骂魏忠贤,另外三人吓得魂飞魄散。这场酒还没喝完,东厂锦衣卫就到了,将四个人押到魏忠贤的住所,那个骂魏忠贤的人立刻被乱刀砍死,另外三人却被赏了金子。

崇祯皇帝登基后,恨透了魏忠贤独揽朝政,贬魏忠贤去为朱元璋守墓,不久又想杀掉魏忠贤。魏忠贤对崇祯很了解,先自尽了。阉党势力得到彻底清算,东林党把持了朝政。



东林党人是一群迂腐的书生,当权以后也是结党营私,但这些人只会正气凛然地说大话,纸上谈兵,对国家大事一窍不通,出了不少昏招。

因为这些人都是江南士绅,当权以后首先逼崇祯皇帝取消了工商税,理由冠冕堂皇,美其名曰朝廷不应该与民争利,实际上是他们自己的产业占尽了便宜。

但却苦了朝廷。朝廷东边要与清兵打仗,军饷不够,一时国力空虚。而且东林党人取消了工商税,却加重了农业税,还取消了驿站制度。

农民负担加重,叫苦连天,饥寒交迫,温饱都解决不了。

驿站取消,其中有一个驿卒下岗,活不下去只好揭竿而起,带头造反,饥民纷纷响应,成为推翻明朝的主力军。这个驿卒就是李自成。

如果魏忠贤继续执政,朝局肯定会是另外的局面。魏忠贤在明朝后期,只对富人开刀,恢复了废除的矿税和工商税,用武力逼迫江南士绅交税,为国家征敛了大量财富。



一直到死,魏忠贤也没有多收农业税,怕激起民变。

难怪天启皇帝在临终之际,对兄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说:“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崇祯在临死前肯定会非常后悔,他在煤山上吊的时候,愤愤地说:文臣皆可杀!

这应该说是对魏忠贤的肯定。


子龙威武煮酒谈史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

人分三等,天才,庸才,蠢材。天才就是像张居正这种人,行政能力极高,可以说,大明没张居正,都传不到崇祯。庸才就是普通人,有点聪明,但做不到力挽狂澜。魏忠贤属于庸才。蠢材就是崇祯,努力的犯错,努力的向着错误的方向一路狂奔,终于作死了自己,也作死了大明王朝。

魏忠贤,作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监,可谓大恶,一般大奸大恶之徒,也是大智大慧之辈,为什么我将魏忠贤定位庸才呢?因为魏忠贤的崛起只不过是时代的选择,和他本身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

为什么我说魏忠贤没有才能,看两点,一个头,一个尾。魏忠贤为什么做太监?烂赌,把能卖的都卖了,包括自己的女儿,最后实在无路可走,自宫做了太监,要知道,魏忠贤那个时候三十多了,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混成这个德行,能是天才吗?再看尾,崇祯刚刚即位,魏忠贤权势滔天,满朝皆是魏忠贤同党,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一年不到,满盘皆输,魏忠贤的政治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庸才二字,我甚至都觉得抬高了他。那魏忠贤到底怎么上位的呢?

这就要提到大明王朝到底死在哪里,从政治上来说,两个字——党争。从经济上来说,三个字——穷死的。为什么穷?放着高收入的大财主钱不收,收穷人的钱,把有些地方穷人逼反,这些地方自然没有税赋,收的钱更少,而军费开支更大,只能再收那些还没有逼反的地方的穷人,再将更多人逼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为什么不收有钱人的钱呢?党争,东林党代表江南财阀利益,在朝堂纵横睥睨,其他地方的官员代表自然奋起反抗,但可惜不敌,被东林党斥为齐党,浙党,这些党派自然需要领头人,而魏忠贤与东林党交恶,又是天启皇帝的心腹,自然以魏忠贤马首是瞻。一句话,魏忠贤与东林党的斗争是朝堂内部非东林党的政治势力和东林党的政治斗争。魏忠贤拥有这么大权势并不是魏忠贤有多大的能力,而是魏忠贤是抗击东林党的旗手。

更重要一点,魏忠贤也确实不是个东西,祸国殃民不用多说,历史虽然已经证明,东林党的自私自利葬送了大明王朝,但如果让魏忠贤继续执政,透支的依然是大明王朝的元气。崇祯皇帝执政十八年,如果这十八年由魏忠贤继续执政,如果崇祯皇帝学他哥哥天启皇帝,能不能熬到十八年真的天知道。

总而言之,大明王朝的覆灭,是制度的问题,制度引发了党争,党争两边都不是好东西,不能说东林党不是东西就说魏忠贤好,半斤八两而已。除非大明王朝能再出一个张居正第二,或许能延长国祚。不过整个中国五千年历史,又有几个张居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