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後重現的“致遠”艦圖紙透露了什麼?

2018年11月2日,在英國紐卡斯爾的泰恩—威爾檔案館,檔案管理員瑞秋·吉爾(右)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致遠艦設計圖紙。(新華社記者 韓巖/圖)

圖紙就好比是一張“古地圖”,可以指導水下考古人員更準確、更有目的性地對殘骸進行探索。“致遠”艦的舵柱如果還保存完好的話,就可以通過對照圖紙,判斷舵柱的角度,也就是“致遠”艦沉沒時最後的航行方向,這可能更好地還原“致遠撞向吉野”的真實歷史。

2018年12月17日,是北洋水師成軍130週年。近日,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部分原廠設計圖紙塵封百年後,在英國紐卡斯爾的一座檔案館中重見天日。這是國內外首次發現“致遠”圖紙,業內專家為之興奮。設計圖紙的發現為更嚴謹地還原戰艦構造細節和打撈甲午海戰的悲壯歷史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重要參考。

發現圖紙的新華社駐英國記者桂濤在《致遠艦設計圖重見天日記》一文中透露,圖紙一套7張,為“致遠”與“靖遠”兩艘姊妹艦的舵機設計圖。從新華社發佈的圖片上可以判斷,原廠設計圖標示清晰細緻,諸如舵柱直徑數據均有精確標註,參考價值很高。

筆者多年來關注北洋水師戰艦,曾參與復原“致遠”艦艙室圖。筆者初步分析,此次發現的“致遠”艦設計圖分別是液壓舵機系統總佈置圖、液壓舵輪佈置圖、指揮塔液壓機構佈置圖、液壓/手動操舵切換閥門圖、舵機閥門與螺桿圖、舵機佈置圖和舵機鏈齒弧結構圖。“舵機”是改變艦船航向的操作系統,作用類似“魚尾”。

圖紙像一枚巨大的琥珀,包裹住“致遠艦”沉沒前的最後模樣並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們從這套圖紙中能讀出什麼?

首先,這套圖紙傳達的第一個信息,是“致遠”艦的舵機系統在當時世界範圍內都十分先進。圖紙顯示,在“致遠”艦的指揮塔中轉動小小的舵輪,就能控制舵機艙裡的液壓裝置,帶動艦艇龐大的舵葉轉動。這種通過液壓系統“四兩撥千斤”的駕駛方式在當時世界領先。

設計圖展示的是“致遠”艦的液壓舵機系統,這種系統在緊急情況下(比如液壓機故障時)也可以很方便地切換成人力操舵的方式。這種液壓舵機設計非常成功,直到現在還有一部分船用舵機採用類似的工作原理。

建造“致遠”艦的英國紐卡斯爾阿姆斯特朗船廠當年是世界造船業的巨擘,而“致遠”艦的設計師則是當時戰艦設計大師威廉·懷特,因此,“致遠”艦在1887年完工時應該是性能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巡洋艦。今天還可以從那一年英國《陸海軍報》的報道中看到“英國巡洋艦全都追不上致遠”這樣的描述。

這套圖紙傳達的第二個信息是“致遠”艦的艙室佈置基本結構。雖然此前我們根據照片及“致遠”艦水下考古工程透露出的信息基本掌握了它的艙室佈局,但新發現的圖紙無疑提供了重要的證明與補充。

致遠艦之所以被歸類為是一艘“防護巡洋艦”,是因為她採用的是水平防護甲板(即“穹甲”)的防護方式。穹甲下方的艙室則採用水密結構,且有雙層船底,抗沉性較好,因此即使一個或幾個艙室進水,軍艦也不會沉沒。但從設計圖紙上可以看出,“致遠”艦防護甲板上方的舷側沒有保護,一旦炮彈擊中水線附近,就會造成軍艦進水傾斜。

據筆者推測,“致遠”艦在黃海海戰中應該就是被擊中了水線附近,因此中日雙方的記錄中都提到該艦在海戰中“出現了傾斜”。雖然通過抽水等方式,進水在一定範圍內是可控制的,但“致遠”艦最後還是進水過多沉沒了,原因可能是水線附近出現大面積破損,也可能是防護甲板被炮彈擊穿,還可能是防護甲板與船舷板的連接鬆脫等等。

“致遠”艦的沉沒也給後來的艦船設計上了一課——僅靠水平防護甲板這種方式,防禦能力是不足的。在大量高爆榴彈的打擊下(日軍艦船的特徵就是裝備了大量速射炮,可以發射密集的榴彈),無垂直裝甲的艦船的舷側極其脆弱,所以“致遠”這樣的防護巡洋艦後來就逐漸被淘汰了。

設計圖紙傳達的第三個信息是,為水下考古提供了重要參考。中國國家文物局此前進行了“丹東一號”沉艦(“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有所發現,但艦艇的水下殘骸因人為破壞盜撈嚴重,為繼續研究留下極大空間。目前殘骸只剩下了底艙部分,而這套圖紙上也正好繪製了艦艇的底艙部分,因此兩者完全可以做比對研究。圖紙就好比是一張“古地圖”,可以指導水下考古人員更準確、更有目的性地對殘骸進行探索。例如,“致遠”艦的舵柱如果還保存完好的話,就可以通過對照圖紙,判斷舵柱的角度,也就是“致遠”艦沉沒時最後的航行方向,這可能更好地還原“致遠撞向吉野”的真實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