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结果将是怎样?

用户5547786683


如果真的是这样,中华民族早已经是另外一种走向——现在稳坐世界老大位子,当定世界霸主。

甲午战争的惨败,完全是败在心病——统治者的私心。既不是技不如人,也不是国家没有经济实力。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还有多次机会完全彻底歼灭日本军队。但是清朝政府害怕失去既得利益,害怕人民、恐惧战争,不敢放手一搏。当时日本并不太强大,科技水平也不十分高。几艘军舰都是天皇砸锅卖铁买来。劳师远征,后勤给养补充非常困难。还没有登陆,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若是趁他们登陆山东时,清朝军队水陆包抄夹击,完全可以把日本鬼子剿灭。但是李鸿章为了自己的私利——保守实力,把北洋舰队困在威海不让出港。错失战机,自取灭亡。陆军也是私心重重,一遇敌人,便望风而逃。可叹可恨!!日军攻到了北京城,如果清朝放手大力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战斗,也还有胜算。区区小日本立马会葬送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凭当时中国之大、中国人口之多,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战胜中国。现在,如果有哪个国家,轰炸我们百十颗原子弹,也伤不了我们大中华的大筋骨。这就是底气!!!毛主席说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就是有此底气支撑。

但是,清朝政府为什么不抵抗呢?因为大清政府害怕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发展壮大,推翻了他的反动统治;害怕日本人占领东北,会挖了他们的祖坟,破坏了风水龙脉;害怕迁都抵抗带不走200多年来,贪婪搜刮的巨额财宝,也吃不得路途遥远、舟车劳顿的苦!皇帝迁都可比不得穷老百姓搬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腐败官僚阶层都是权欲熏心、利令智昏、一心为己,从不真正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思考。比如,李鸿章在日本银行就存了几千万上亿两银子,害怕与日本彻底闹翻,银子全都没有了。为了确保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得不乞求和平、屈膝投降。历代反动的统治者都是这样:疯狂残酷的压榨、奴役、剥削老百姓,攫取巨额财富,宁愿奴颜卑膝双手举起送与外族,也不给一丁点儿实惠赐予老百姓。

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还在把自己开办煤矿的优质煤,自己田庄收租的白花花大米卖与日本,挣大钱。为了取得最大利润,而把劣质煤分拨给自己的舰队。军舰一开动就黑烟滚滚,航速也很慢。还没开战,敌舰大老远就发现了目标。清朝不是被日本打败的。是被自己的私心打败的。

只有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有这种一心为国,无私无畏,视死如归,舍我其谁的勇气。只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才是无私的军队,才会不畏强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敢于善于歼灭一切来犯之敌!!!


分贝民


电视剧《走进共和》里面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台词原文我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马关条约谈判两边争执不下。

李鸿章表示:既然谈不拢那就继续等,我大清地大物博,等得起,大不了你让日本的军队打进山海关,大清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地方,你们都想要那就派兵一块一块夺去吧。

伊藤博文回答:你李中堂等得起,你的皇帝、皇太后等得起吗?

李鸿章默然无言,中国可以迁都、坚持抗战到底,唐朝皇帝多次被打出长安城也没事啊。但是大清经不起迁都,已经烂入骨髓的清廷经不起这样一番折腾。迁都抗战的结局很可能是敌人打退了,但是遍地揭竿而起全国失控,再也别想回去北京城了。


冰块151015732


如果清政府不认输,不赔款,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1,日本政府正在迫不及待地等着清政府赔那么多白银来发展经济,稳定国内局势,毕竟打这一仗,全国人民都勒紧了裤腰带,如果你现在告诉我,我不赔了,日本人必定是恼羞成怒,继续打!



可问题来了,日本当时的国力,支撑不住与清国的全面开战。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与1895年的日本可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继承了清国赔款,加上打赢日俄战争全面取得在清国的权益基础上发展三十年才具备的实力。而1895时期的日本不可能跟中国打下去的,他们其实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了,打仗都发行了太多国债了,再打下去,怕是不等清政府投降,国内就要起义了!

当然表面上还是要打一打,最好联合列强一起打,那么第一种假设就出现了,因为清政府单方面毁约的行为,刺激到了西方列强,西方列强担心清国这么肆无忌惮地不遵守契约精神会变成惯犯,于是决定联合出兵。



可问题来了,彼时普鲁士刚刚崛起,打赢普法战争没多久,英国人很不待见普鲁士,怕这个后起之秀强大起来威胁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所以对于出兵这件事情,支持肯定会有,但并不会派遣大规模远征军,而俄国正在跟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半岛,美国人民还在埋头搞建设,所以这一战,估计就是5年后的八国联军侵华。

结局自然是清政府再一次被胖揍了一顿,要求赔钱赔钱赔钱,割地割地割地,如果清政府故技重施,死不认账,估计八国联军也不可能持久打下去,毕竟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就因为分赃不均有极大矛盾。

要不到钱咋办,只能维持着一支不算团结的联军,且打且看,如果清政府深谙持久战之道理,以及运用那么一点外交手段,只要撑到一战,估计也没啥事。



个人以为,八国联军看起来很强势,很厉害,其实他们并不具备在本土以外长期作战的能力,至于彻底征服中国,这个目标很远大,但蛇再厉害,也吞不下大象!哪怕一个省也是没有可能的,要是有可能当年他们早就这么干了。

而唯一能够威胁中国的也只有日本,可当时的日本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还没成长起来,还没有让赔款给奶起来。

2、清政府不赔款,日本打不动,但表面上要继续打下去,欧洲列强后院矛盾不断,大家都想着坐收渔翁之利,看看大清国跟日本小弟能打成个什么模样。于是中日战争提前爆发,规模会大于甲午战争,但不会是全面的侵华战争,日本极有可能抱着打服清朝的目的死撑这场战争,最大的可能是东三省提前沦亡,但希望也不是很大,日本彼时还没有那么多陆军部队,而且东北那时候才多少人,闯关东还没达到高潮,日本占着偌大的东北地区,却苦于没有多少人口,根本没多大用。



再者,东北乃满族龙兴之地,是满族们心心念念中原经营不下去的退路啊,怎么可能让你小日本给夺了去,拼死也要干到底啊。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还能去打哪里?长江以北还算是清政府老巢,北洋陆军还是在的, 虽然可能还是打不过,但一直拖着打还是行的,太平天国不就拖了十几年的么。长江以北天下八督势力范围,都是地方实权大佬,经营着自己的小算盘,一旦来打,还会像之前那样看李鸿章淮军的笑话么?

综上,还没有发育起来的日本在1895如果要正面刚清国,或许能够取一些军事上的胜利,但是从政治考量的角度上看,日本会被战争拖死,这就好像一只野狼想要去打大象,大象虽然没有野狼那样灵敏迅捷,会被野狼咬上几口,但胜在体型大,皮糙肉厚耐抗,野狼估计咬上几口就会被崩断牙齿,最后只能无奈退走。

无从下口的日本最终只能被这场提前爆发的中日大规模战争所拖垮,估计结局是明治维新以来取得的成绩付诸流水,被战争机器绑架的日本国民苦不堪言,开始造天皇的反,毕竟那个时候日本人还没有打鸡血,军国主义虽然存在,但还没有上台取得绝对的领导权力。

而此时坐在看台上的欧洲豺狼,估计也有些力不从心,毕竟打是打得过,但是如果清政府这么有骨气硬刚下去,却又是得不偿失。大家估计最后还是会回到谈判桌上,换一种游戏方式继续下去吧。

以上纯属个人言论,欢迎大家讨论。


缘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圆明园还要再被烧一次。

当时日军一路占领山东,一路占领营口。

山东的尚且不谈,占领营口、盘锦的日军,距离北京城只有500多公里。

试问日军继续南下,清政府靠什么去挡?

连老湘军都用上了。

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唯一只能依靠列强出兵来制止了。

当时清政府求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日军停止继续进攻。

自然,当时日军并没有一口吃掉中国的实力,也不可能持久占领北京城。

但是,我就赖着不走,你能把我怎么样?

赎辽费就要白银3000万,那么赎回北京城和紫禁城,要多少钱?

你不给钱,行,把你紫禁城的珠宝玉器古董全部抢走,就像当时对待圆明园一样,甚至祖宗牌位都给你端走,看你怎么办。

当时清政府是奴役老百姓的政府,没有发动人民战争的条件,持久战绝对没法打下去。

所以,死不投降,拒不赔款,最终说不定连江山都丢了。


萨沙


实际上当年大清帝国甲午失败 当时朝廷得知日本提出狮子大开口的议和条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湘军将领宋庆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都不肯议和提出 “迁都再战”这一说法。朝廷最终没有同意为何呢?

再战的前提是要迁都 ,此时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一路过鸭绿江延吉林奉天南下,一路山东半岛荣成登陆北上京津 ,北京危在旦夕,要再战皇上皇太后马上撤离 慈禧首先不肯,上次英法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皇上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她记忆犹新。说什么也不肯再次出逃。

就算在战选谁出任主帅呢?李鸿章是败军之将当然不能,全国有能力有资力统率全国兵力与日冦决战的人还真没有 ,聂士成能打可资历不够,刘铭传先前因台湾问题被朝廷撒职 心中不痛快屡次拒绝朝廷征召 ,名将刘锦棠 到是愿意为国效力可身体不行 不久病死。

日本国力当时己耗尽力了 可是当时大清帝国更困难,从当时国力来看已经初步现代化的日本帝国强于封建的大清帝国。日本经明治维新已经建立现代国家体系 包括一切现代的政治 军事 经济和工业体系 如全国军队由天皇统率 设立战时大本营统一指挥 军费开支列入国家预算 殖产兴业 庶政付之公议等等。

大清还是封建体制 从政治到军事到各项事业,湘淮军各人管各人的,李鸿章只能管自己的淮军,指挥体系混乱 慌报军情 军费筹措混乱等等,大清没这个底气再战,再战的结果也许更糟呢?大清赌不起了。






陈哥论史


抗日战争时的情况比甲午战争要严峻的多,不照样没投降,我个人认为和清朝统治者有关,这场战争清朝如果不投降,统治地位被动摇,很有可能面临覆灭的风险,爱新觉罗家族自然是不同意的,他们要的是统治这片土地,至于给一点给日本无伤大雅,只要统治权还在自己手中即可。

回顾下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中国属邦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清军进入朝鲜待命,日本借机派兵进入朝鲜,结果在1984年的7月25日,清朝的一艘兵船遭到日军的袭击,中日不宣而战,引发了丰岛海战,战争持续了9个月,期间有平壤之战、旅顺口之战、威海卫海战,结局自然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从此控制黄海制海权。

之后便是71岁的李鸿章东渡日本,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朝鲜独立,清朝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宁半岛以及台湾和澎湖列岛;另外还有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开通商口岸等。

清政府保存实力

中日甲午战争足以看出清朝的窝囊,这场战役类似日俄战争,当时日军要求沙俄赔款,沙俄就丢下一句话“要啥都没有,实在不行继续打!”沙俄的想法也和清朝统治者一样,他们怕打下去自己的权力将失去,这是建立在远东地区损失比较小,沙皇能接受的情况下才投降。因此面对日本伊藤博文的巨额要求,沙俄宁愿国内有叛乱也不给日本好处,这就是沙俄和清政府的区别。

如果当时清朝也这样的魄力,不投降不赔款不割地的话,大不了就是面临失去统治地位的风险,日军可以说输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但这必须要清朝统治者付出同等的代价。当时的日本一心只想着清朝能够投降,一边恐吓清政府,说你不投降,继续战争的话,你们将承受更惨重的损失。

我们印象中的甲午战争貌似只有海战,这是因为教科书上只写了海战,陆战可能拿不出手,鸭绿江清军3万兵力被日军2天攻破、旅顺清军兵力1.3万被日军一天攻破、营口不攻自破,看看,这就是清政府的杰作,他们怕打战,怕消耗,怕有生力量被消灭殆尽,没有能力再平定国内的叛乱,万一农民起义爆发,清政府就得倒台,这才是清政府最不愿看见的。

有人说未必,甲午战争失败,还是因为武器不如日本先进。

实际上当时清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比日本差,当然也不比日本好,可以说不相伯仲,清军有北洋舰队、广东水师、福建水师,日本的常备兵力才22万人,不足清朝的一半,武器装备也都相差不大。

经济、军事都不落后日本,但还是失败了,这和统治者的决策有关系。当时的日本也都快撑不下去了,物资短缺,长时间消耗肯定会全线溃败,然而日军还是有足够的能力攻打到山海关、沈阳、北京,也就是说可以直接打到清政府的老家,那清朝统治者能乐意吗?

清朝不担心割地、不担心没钱、更不担心没人,担心的是自己有地住不了、有钱花不了、有人却又统治不了。如果当时的汉地十八省起义,不仅能将日本人赶回去,连满清都将不复存在,从后期的辛亥革命就能看出。

满清有点将自己当作是“局外人”,试想如果当时的统治者是明朝,准确来说是汉人,你就能想象到清朝不投降不赔款是什么场景了,无非就是继续打,打到日本退回去为止,因为以那时候的日本国力,更本无法侵吞整个华夏,所以说一个国家民族大义还是要有的。

清朝不投降,中国将会提前进入乱世,从目前来看,腐朽不堪的清朝,提前进入绝对是好事。


羽评郡主


由于日本国力有限,只能寻求速战中的短期胜利。若论持久战,日本必败。

虽然在军力方面,日本强于大清。但国力则是日本处于劣势,最突出地方便是兵力不足。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动员兵力24万,其中派往中国和朝鲜占到17万,如果继续作战,日本将陷入严重的兵力不足。

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在谈判时,曾叫嚣道:如果谈判破裂,大清的全权大臣一旦离开此地,能否安然进出北京城门都很难保证。

如果日军进攻北京,其必然放弃山东或者辽东,或者两者均放弃。甲午战争中,日军进攻牛庄一带时,张锡銮率军收复宽甸、长甸、金厂,日军被迫退守九连城,正所谓“自是宽甸境内肃清,倭人阻河为守,瑷水以东无倭人踪迹”,张锡銮率军之所以能击溃日军,正是日军兵力的不足。

如果清政府拒绝与日本讲和,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不仅日本耗不起,西方列强也必然会干涉。但是日本等不起,慈禧太后更等不起。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原本打算向俄国要一大笔战争赔偿,但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钱是没有,大不了再打一战。沙俄国力强于日本,耗得起,日本则耗不起,只得见好就收。


五味社


看了网友的评论,认为都有一定道理,但还不全面,现在我来说两句:

当时日本国力并不强,如果中国进行全国总动员,坚决打下去,很有可能的结果是:战争持久化,日本侵占中国一大片土地(包括北京),"以战养战“,清朝迁都西安,长期抵抗,就如后来的八年抗战一样。但清政府不敢!为什么不敢?是怕人民起义?不是!鸦片战争打了三年,也没有发生大规模起义,何況当时发捻都已平定,国内不存在大暴动的火星。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看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沙俄乘虚而入,割占了外东北大片土地;

陕甘回乱吋,沙俄又割占了伊犁;

中法战争时,日本又在朝鲜闹事。

看到了吧?中国当时的局势是危急万分,以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群狼环视!要是对日战事久拖不决,其他列强又来背后捅刀怎么办?这正是冯子材在镇南关得胜后,清中央却急于签和约的原因!当时清军还在越南暂占优势,日本却已在朝鲜搞小动作了;现在对日战事失利,若长久打下去,列强乘火打劫,损失岂不更大?因此清政府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敢再打下去了。


阿斌270202161


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那么清朝会被继续胖揍海扁,打得清政府主动投降为止,进而再获得更多的利益。甲午战争是清朝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可谓是日本的崛起之战!如果清政府继续打下去,那么日本全倾全国之力与清政府相战,日本有这个毅力,但是清政府没有亮剑必胜的勇气。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如果清朝上下团结一致,有敢打必胜的勇气,那完全可以拖跨日本!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王国求救于清政府,日本则派兵进入朝鲜,意图先占领朝鲜再侵略中国。清政府派兵进入朝鲜平定东学党起义,日本亦派兵进驻朝鲜,最终日本向清军发动进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先后投入63万大军,日军则投入24万大军侵略中朝两国,此战清军战死3.15万余人,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则仅仅战死一千人有余,受伤一万两千余人。清政府迫于日军强大的战力,选择割地赔款议和,双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占领,割辽东半岛、台湾群岛给日本,赔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给日本。

清政府中的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人在战前就不愿意打仗,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李鸿章则为了保存淮军、北洋舰队的实力。光绪帝等人虽然不愿意议和,但是清政府实权都在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人手中,要再战谈和容易呢?清军中虽然有丁汝昌、邓世昌这样的爱国将领,但是大部分将领都贪生怕死,畏敌如虎,且不懂新式战法,故再打下去清政府只会输得更惨。当时的清朝八旗兵、绿营兵基本没有战斗力,只有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有战斗力,不过淮军是李鸿章的私人部队,岂能在战争中拼光?因此再打下去也没有可战之兵!

日本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且推行脱亚入欧的国策,经过二十多年的全力发展,日本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工业基础雄厚,战斗力强!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十分有限,因此要扩张只有侵略中国,而当时的中国虽然绝对实力强于日本,但是制度落后,外强中干,实在不是日本的对手。日本的大陆政策是:第一步攻占台湾,第二步吞并朝鲜,第三步进军满蒙,第四步灭亡中国,第五步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因此如果清政府再战的话,日本有决心倾全国之力攻击清朝,实现他大陆政策的前三步。

清朝就好比一只肥猪,西方列强都想瓜分中国,因此日本攻击清朝时列强皆旁观。如果日本全力侵略清朝,其它国家可能会干涉日本;但是清朝要击退日本,不割地赔钱的话,列国必然不会支持清朝。因此清政府要再打下去的话,只能依靠自己,靠别人是一点指望都没有的,甚至可能引狼入室。清朝如果有俄国那般强大,自然可以不赔款,遗憾的是清朝实力远远不及俄国!


大秦铁鹰剑士


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结果可能有三个,第一清朝引狼入室,第二日本被列强瓜分,或者清朝和日本都被殖民。甲午战争之后,清朝若是选择继续抵抗,时间久了确实可以拖垮日本,但是可能性不大,清朝确实地大物博,但是想要依靠众多优势拖垮日本,是需要有明智的领导的,当时慈禧当政的清政府,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我们按照当时的情况进行推演一下,不当之处还请斧正。

一直打下去,清朝有可能引狼入室。

当时的清朝,虽然施行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但是只有一个花架子,根本没能够统筹全国进行发展,像是西部地区,依旧是原本的状态,只有沿海有少许的工业,军队也一样,只是用西方样式训练出新的军队,但是数量极少,而淮军和绿营更是有很大区别。这时候的日本,自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后,君臣一心,同仇敌忾,举国之力发展教育,工业,军事方面也进行了革新,虽然整体实力和清朝依旧差距甚大,但是已经能够攥成一个拳头,凝聚主要力量,所以,清政府的失败是必然。

继续打下去,会有另一种结果,1895年李鸿章不会签订《马关条约》,而是调集淮军还全国的绿营兵和在山东等地登陆的日军继续战斗,但是北洋海军已经全军覆没,制海权这时候在日本手里,他们可以在沿海任何一个地方进行登陆作战,而清朝本来就已经国力疲弱,这时候还要用大量的军队进行抵抗,最终只能是疲于奔命,这时候,被拖垮的就不是日本了,而是清朝。

久而久之,会有另一个像太平天国一样的起义发生,清朝对于偌大疆土的控制能力也会减弱,各地将会蠢蠢欲动,捻军和西北的回部,都会再次趁势而起,清朝将会风雨飘摇,而日本便可以勾结各方势力,以战养战。这时候以清政府的秉性,一定会卖国求荣妄图依靠列强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那么北方的沙俄和西南的法国甚至英国都会趁机捞一笔,引狼入室在所难免。

日本接连胜利,甚至深入清朝本土,但是会被列强制止甚至瓜分。

和前面一样,清朝继续抵抗,不但不会拖垮日本,甚至会被日本拖垮。这时候得到大量资源的日本,将会实力大增,当初的大陆政策,将会得到更大力度的落实,朝鲜半岛已经是囊中之物,清朝也势在必得。

但是,随着日本的扩张,英国,法国,美国,尤其是北方的沙俄,一定不会坐视不管。沙俄和日本的矛盾早就有了,可谓是积怨已久,早晚有一战,与其看着日本不断强大,不如早点下手,确保自己远东土地的绝对安全,而其他的西方列强和沙俄的心态基本一致,他们不允许一个强大的东方国家出现,来挑战他们在中国以及东南亚甚至是南亚的利益,加上日本是一个传统的东方国家,和欧美根本不是一个文化圈,价值观差异巨大,所以西方列强很可能联合起来将如日中天的日本扼杀在摇篮里。

第三种结果,清朝和日本相互拉扯,最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清朝继续抵抗,这时候如果能够在大敌当前,清朝朝廷上下一心,用仇敌忾,聚集全国的人力物力,那么日本将不会占到多少便宜。最开始旅顺等地会接连失守,日军势如破竹,但是一旦清朝上下一心,将会很快站稳脚跟。

接下来日军将会进入清朝腹地,这时候清朝和日本的差距可没有几十年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日差距那么大,在本土作战,清朝肯定可以长久的和日军僵持,而难以支撑的日本也不会轻易放弃,毕竟弹丸小国举全国之力,就是在赌博,赌的就是国运,失败了接下来几百年日本还是要被清朝压制,所以双方会进行长久的僵持阶段,但是双方谁都耗不起。

接下来,就是西方列强的好日子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清朝和日本互相消耗,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这时候东方世界再也没有国家有能力抵抗西方列强了,所以接下来清朝和日本都会是欧美列强饭桌上的酒肉。

历史不会重演,也不容假设,本文只是一时兴起私加揣测,如有不当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