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扮“貧困學生”騙老伯數萬元,老伯最後一刻還撤案替騙子說情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卻有人甘心連續兩次墮入同一個騙局,只因善良的他遇上了消費“慈善愛心”的騙子。

家中一貧如洗,母親患上重病,

“山區學子”急需“救命錢”解燃眉之急……

當這樣的套路一次次打開好心人的心防時,受到傷害的其實是整個“網絡慈善”的公信力。

女子扮“貧困學生”騙老伯數萬元,老伯最後一刻還撤案替騙子說情

視覺中國

母病家貧求資助

“你好,我是來自山區的一名貧困學生,現在上海讀書,我的媽媽身患糖尿病沒錢救治,現在急需一筆‘救命錢’,聯繫方式……”

今年8月,家住靜安區的孫先生在網上無意中看到這樣一條求助信息,樂善好施的他沒有多想,馬上通過微信聯繫到這名“貧困學生”,對方展示了自己的學籍證明、學生證等相關材料,孫先生也從她的朋友圈裡看到山區的照片,以及別人幫她募捐的圖文。“貧困學生”的“遭遇”令孫先生心生同情。8月中下旬,他先後三次向這名“學生”匯款了人民幣2萬餘元。

女子扮“貧困學生”騙老伯數萬元,老伯最後一刻還撤案替騙子說情

視覺中國

善款匯出後,“貧困學生”卻“失聯”了。多次聯絡未果後,孫先生來到了對方在上海就讀的學校,卻被告知根本沒有這個人存在。“當時還覺得這個學生很可憐,可能是有什麼原因導致她最終沒能上成學。”善良的孫先生還在為這名“學生”的學業揪心。

靜安公安分局芷江西路派出所社區民警陳曉波輾轉得知孫先生的遭遇後,覺得此事頗有蹊蹺。經調查核實,這名“貧困學生”的個人身份信息、學籍等均是偽造,留給孫先生的電話和銀行賬戶也充滿疑點,不是缺少登記信息,就是冒名頂替。警方判斷,這極有可能是一起以“慈善”為幌子的詐騙案。

撤案電話露疑點

就在警方調查期間,10月29日上午10時45分許,芷江西路派出所值班警長趙克剛接到了孫先生的撤案電話。

孫先生告訴民警,他已經找到了那名“貧困學生”,對方表示之前“失聯”是因為家中母親病重,所以沒能來學校報到,此次聯繫是希望再次得到孫先生的資助。

女子扮“貧困學生”騙老伯數萬元,老伯最後一刻還撤案替騙子說情

視覺中國

孫先生口口聲聲說這是一場誤會,但民警卻發現電話那頭似乎正有人催促孫先生掛斷電話,民警懷疑此時騙子正在孫先生家中,於是馬上兵分三路,一路趕赴當事人住處,一路到孫先生家附近的銀行及商場ATM機查找,第三路繼續通過電話聯繫孫先生。

民警連續撥打孫先生十幾通電話,均無人接聽,最後一通電話好不容易接通,卻被孫先生直接掛斷,這讓民警十分不安。當第一路民警趕到孫先生住處時,家中已無人應答。小區保安表示十幾分鍾前曾看到孫先生與一名年輕女子一同離開了小區。民警馬上調閱小區監控錄像,發現嫌疑女子身穿黑色上衣,牛仔褲,帶著口罩,一頂紅色鴨舌帽格外惹眼。

12時05分,民警終於通過小區樓組長聯繫到了孫先生,得知他現在西藏北路青雲路口。附近蹲守的民警馬上前去與孫先生會面。據孫先生介紹,今天來拿錢的不是此前的那個“貧困學生”,而是她在上海的“表妹”。幾分鐘前,孫先生已將兩萬元現金交給了她。“她說先轉一部分給在老家的‘表姐’,剩下的都去交‘學費’。”孫先生此刻依然不相信自己上當。

民警判斷,嫌疑人肯定會立即處理這筆錢,最大可能是去附近銀行存款或匯款,於是迅速沿街查找。10多分鐘後,民警在共和新路上發現了這名頭戴紅帽,面帶口罩的年輕女子。當民警掏出警官證,女子的眼裡閃過一絲慌張。

騙局上演連續劇

在派出所,這名溫姓女子的心理防線很快崩潰,如實交代了自己與女子鄧某冒充貧困學生騙孫先生“捐款”的事實。鄧某就是之前一直與孫先生保持聯繫的那名“貧困學生”。

根據溫某供述,當晚8時許,經過4個多小時守候伏擊,民警在徐彙區曹虹路一處公寓房內將鄧某抓獲,當場查獲詐騙用的假身份證、假學生證等涉案物品。犯罪嫌疑人鄧某對自己多次在網上使用假身份向他人騙取慈善資助的行為供認不諱。

對於為何換人與孫先生碰面,鄧某表示自己屢次作案,擔心形跡敗露,所以花錢僱了老鄉溫某上演了一出“連續劇”。

警方進一步調查發現,鄧某用於詐騙的學籍證明、身份證件以及“愛心人士”的聯繫方式等,均出自一名姓盧的男子之手,所騙得的錢款也由盧某來分配。“一般我和他是五五開,我們各拿一半,有時給的捐款多了,他還會在微信上包幾個大紅包給我作為獎勵。”

根據交代,民警又找到了多位與孫先生有著同樣遭遇的被害人,並逐步摸清了盧某的個人情況。10月底,上海市公安局靜安分局將盧某列為網上追逃嫌疑人。

“導演”經常教演技

11月9日,在廣東珠海警方配合下,靜安警方在當地一商務樓內將犯罪嫌疑人盧某抓獲並押解回滬,隨其一同被帶到上海的,還有各種用於詐騙的賬簿、劇本及偽造的學籍證明等。

據盧某交代,這個詐騙團伙分工明確:先由盧某通過互聯網或者微信等途徑“撒網”,尋找類似孫先生的好心人,取得信任後提出援助要求,再將信息發包給實施詐騙的“演員”。這些“演員”喬裝成貧困生與資助人聯繫,並通過假身份和假學籍取得信任。最後,將騙得的錢款平分。

作為“導演”,盧某曾多次指點團伙成員如何在語言、行為等方面更像一名“貧困生”,這令曾有改過多次助學經歷的孫先生也無法分辨。“我問過她的學校情況和學習上的各種問題,她都能應答如流,誰能想到她竟然真的是一個騙子!”

作者 |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潘高峰 通訊員 宋一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