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明朝是怎么亡的?

走心的旅行小攻略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明朝的灭亡是跟厂卫没关系的,而且在崇祯上台之后厂卫就被打入冷宫了,在崇祯一朝中,厂卫并没有什么跳腾。而另外一点党争,确实使得国家内耗严重,明朝的灭亡关系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说明的灭亡原因就是党争,就有些太简单了。

下面来说一些明朝灭亡问题的一些看法。

第一点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农民起义,李自成攻入北京,直接灭了明王朝,逼得崇祯上吊,这就是最直接地灭亡明王朝。明末那段历史也是充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可为何那段年代那么多的农民起义。这又要稍微细讲一些。首先明王朝末年也算是真的祸不单行,那个时期刚好处于小冰河时期,经常有大规模的旱灾,蝗灾,涝灾,还经常有大规模的瘟疫发生,朝廷又赈济不力,人们吃不下饭肯定起来造反了,明廷这边刚扑灭了一伙那边又冒头一个,所以明朝的灭亡也是被活活耗死的。

我们可能有些人会问,为何朝廷会赈灾不利,一次不利就算了还那么多次不利。崇祯也是心里苦啊,要是有钱有粮至于赈灾不利吗?首先粮食歉收,朝廷收不上税,然后朝廷要养的人又很多,比如多达百万之数的皇族,剩下的粮食已经不多了,派到灾民手里之前还要被官员上下起手,基本上灾民只能吃土了,所以这个时候崇祯也是比较无能为力。所以那时候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活活拖死了明王朝。

第二点,其实算来在明王朝的立国之初便已经定下了明王朝的死法了。一国之朝,立国之根本是什么?除了政治体制之类的便是确定利益群体了。比如汉的利益群体便是士族,五代十国是武将,两宋是文官。到明朝是士绅,士便是官员,绅就是地主豪强,为何是这些人?因为朱元璋能灭元依靠了很多地主豪强,立国之后,国家的税收并不是税官直接挨家挨户去收钱,而是要经过当地有名望的乡绅主持的。士的发展比较晚一些,是在明仁宗时期才开始发展的,那班读书人也算是感恩戴德,不然以明仁宗只做了十个月的皇帝怎么可能拿到仁这个庙号。朱元璋本来是不怎么相信士的,下手一直比较黑,到了朱棣这个武夫的时代,士的待遇一直比较差。朱棣一死,仁宗一上台那些读书人立刻打了鸡血一般掌权。

士的发展和绅的发展相结合之后,成就了一个庞大到可以直接跟皇权对抗的官员集团。在明朝,士是不纳粮的,士绅勾结,绅瞒报了大部分的农田,甚至把名字直接加到底下百姓头上。所以这也是明末朝廷一直无力赈济的原因之一。明表面是亡于农民起义,其实更深层次的是亡于士绅大族之手。

第三点,建州女真一直在东北对明王朝具有极大的军事压力,也正是女真人的压力牵制了明的很多人力物力,使得境内的叛军一直不灭,内外夹击使得明王朝腹背受敌。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想到一点,就是明既然这么多的天灾,那女真人处在东北,不遭灾吗?其实这点老天还算公平,那时候女真确实也遭,皇太极在兵围北京时整个部落已经严重缺粮了,结果这次成功进攻北京,捞了不少吃喝才活下去的。

另外,也是那班士绅,在国家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为了自身利益还走私粮食盐铁到东北喂敌人,说来在这里还是要吐槽一下李时珍的皮,李大夫把人参的功效有点夸大了,然后东北那班挖参的就靠卖人参活下去了,没在小冰河时期冻死反而更加壮大。

说到底,明的灭亡就是灭亡在士绅手里的。




金道人


明朝的灭亡?即是封建王朝发展的必然轮回,也是天道使然。当然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有特殊的理由。明朝从开国首帝朱元璋制定的一些制度,虽然当时是适用的,但也为明朝的亡国埋下了隐患。藩王土地分封制、卫所兵役制。有很多人把明朝的灭亡责任归结到明朝的皇帝身上。是的,明朝是没有出过几位好皇帝,甚至还有几位特别奇葩。可是想一想?哪个朝代能在这么多奇葩皇帝的情况下,存在276年呢。只能说明明朝的内阁制度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一个政权想要长久的存在,必须时时刻刻的改革中。即使当今的社会改革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封建社会封建家天下的时候,违反祖制进行改革,那更是难上加难。明朝是在吏治腐败,土地和经济制度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再加上当时的小冰河时期造成的自然灾害。各种因素促成了明朝的灭亡。





森焰55


每个朝代必有盛衰,朝代的灭亡跟世袭制度是息息相关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当个好皇帝,就像家族企业一样,总有一两个败家子将传统企业败光。政权当流落到碌碌无为的君子手中时,不得不衰亡。崇侦皇帝接手大明后,没有好好的经营江山(他本来就不是那块料),为老百姓减免赋税,反而是搞权利斗争拉一派打一派,结果闹得晚明政体混乱,民不潦生。明朝灭于内乱和外患已成必然。如袁承焕不是被赠死或许大明能支撑百年,袁承焕恰是忠良代表。袁承焕一死,仿佛大明又少了一个于谦。大明的基角便已撼动,这个曾经让皇太极毙命的英雄,让多尔衮头疼的男人竟然不是死于敌手而是死于自己一直忠心的主子手里,试问天下谁还愚忠?这就是左良玉手据重兵八十万也不肯救崇侦的真正原因。说到这里,相信傻子也会懂得大明为什么会亡。大明不是亡于战乱,而是亡于亡国之君的无能之手。


沉静无双


总体来说,内忧外患。

一 内部:1皇帝的不称职,有一堆奇葩的爱好(太祖和尚皇帝朱元璋相貌极丑,打杀功臣;惠宗朱允炆削藩反被削,下落不明;造反派成祖朱棣是个战争狂;仁宗朱高炽是个美食家,胖死;宣德朱瞻基天天斗蟋蟀;英宗朱祁镇鞑虏驱逐不成反被俘,景泰帝趁机捡漏当皇上,哥俩内斗;宪宗缺母爱,专搞姐弟恋;孝宗是个私生子;武宗打仗为乐,后期长期不上朝;嘉靖皇帝只知求仙问道,二十年不上朝;隆庆帝荒淫无度吃春药,身体被掏空;酒色之徒万历帝不上朝三十年;光宗吃泻药,腹泻不止而亡;木匠帝不理朝,木工为乐;末代皇帝崇祯丢了江山。)

2朝堂之上的党争,掌印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和大学士文官(严党,东林党)

3国家财政的空虚,军队的战斗力量低“三饷”普遍,统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吏治的腐败,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二 外部:贵金属的流入,吸引列强和番薯国的仇富目光,虎视眈眈大明。小冰河期,气候恶劣,天灾接替发生,像低温,干旱,洪水,瘟疫,蝗灾等等,逼迫农民起义和满清入关.

就是这样内忧外患的大明朝共276年16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真是可爱可恨


回真向俗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王朝,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悲惨结局而结束,不由人感触良多。

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呢?到底是朋党之争还是厂卫乱政?我认为这都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明朝之所以灭亡源于明朝中后期的历代帝王对于国事的不作为以及政治上的昏庸无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一言一行都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国运与前途。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绝大部分都贪图享乐,不务正业。列如沉迷于仙丹的成化皇帝、嘉靖皇帝,荒淫无度的正德皇帝、泰昌皇帝,还有长达二十八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以及错生在帝王家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如此多不专心于国家大事的皇帝,试问?这样国家能够长久吗?

所以我认为明朝的灭亡源于统治者,之所以会产生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等等无外乎是明朝皇帝的不作为。


历史中的小白


明朝灭亡原因很多,总结来讲有:

1.当时处于地球小冰期,自然灾害频繁(比如明末连年大旱),全世界都很混乱,你看一看当时的世界形势就知道;

2.明朝朱棣以后的皇帝不少身体不好,有的早死有的不能生育,导致在位皇帝要么年幼要么从蕃国迎立,皇帝没有权位,大臣没有看齐意识,结党互相攻诘,导致政策没有执行,比如明朝在1644年时在全国还有很强大武装,南京还有一套完整政府系统,迁都或者让太子到南京去,都不会出现后来李自成对北京的斩首行动。

3.朱元璋废了宰相,皇帝以下没有总览大局的人,朱棣以后皇帝又多不够勤政,大学士只是秘书性质没有权力指挥六部,导致司礼太监专权乱政,这还是好的,等专权的司礼太监也没有了,就没人管事了,没有人担责任,鱼烂瓦解,所以有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一说。

4.明代财政制度有问题,民富国穷,国家掌握的资源太小,和平时候没事,遇到动乱,社会动员能力很差,所以打不过十万不到全民皆兵的八旗部队。

5.明朝的藩王太多了,朱元璋嫡系血脉就有八万多,不但成为国家负担,南方抗清势力随便就拥立一个监国或皇帝,互相不隶属,分散了抗清力量。


葫芦山扛霸子


看到很多答主都说“明朝亡于党争”,至于明朝的灭亡和党争有无关联,那肯定是有的,和厂卫制度有无关联,那肯定也是有的,事物之间本就存在联系性。党争是否具有根本性灭亡原因,是值得推敲有待商榷的。

其实明朝所谓的党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党是两码子事,明朝的就像个松散的官僚集团。有多么松散呢?只要你俩政治见解一致或是类似,就可以成立个小组织,成立这个小组织的目的很明确,不只是找个“知己”,天天饮酒赋诗那么浅薄,其实就是联合同道中人驳倒和自己意见相反的文官集团,于是引发了东林党和非东林党之间的口水大战。


东林党这个“非正式组织”发源在江南的一所学校里,这个学校叫东林学院。当时有两兄弟原本是京官,后来被朝廷官僚势力排挤辞官回家了。回了家他俩也不愿意闲着,就想着自己做学校讲师,一方面闲散在家甚是无聊,另一方面自己的满腔政治抱负终于有倾听者了。结果名气越来越大,很多自认为意气相投的官员纷纷与他俩来往密切。于自万历二十二年开始,一直到崇祯末年明朝灭亡,东林党与非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争执不休,把这种文人相轻的本色,展现的淋漓尽致。

原本是东林党和非东林党的争端,后来在朱熹宗时期形势却变了。朱熹宗过于贪玩不理朝政,于是把大权交由心腹太监魏忠贤来打理,在历史上太监集团也就被定义成为了“阉党”,进而就引发了阉党与高级知识分子之间(主要是东林党)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尽管党争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甚至爆发了流血事件,但主要都还是在统治阶级内部爆发,对地方上波及不大。相反由于党争间的政治制衡,恰恰使得权力不再向某一集团集中,更有利于皇权的稳定和地方阶级矛盾的缓和。

至于厂卫之弊更多的在于人心惶惶,造成了政治上的恐慌与阶级矛盾的加深,只是亡国的一个客观因素。


其实说党争亡了和厂卫制度亡了大明实在是有点片面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封建王朝的老毛病,那就是全国土地兼并的趋势愈演愈烈,是致使明朝及各封建王朝灭亡之根源。明朝末年土地完全被集中在了大地主、大官僚手中,不仅是农民生活艰辛,包括城市的工商业者也是吃不上饭了,纷纷的走上了反抗朝廷之路,明政权最终被李自成的农民义军所终结,崇祯皇帝也在煤山上吊自杀了。

而在之前的东林党和阉党针锋对立之时,阶级矛盾(主要是土地问题)虽然存在,但始终没有爆发出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反而阉党集团在维护帝国统治,安抚百姓方面更为积极。这里面的道理也不难理解,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集团虽然张狂,但始终危害不了帝国维系统治的根本,宦官集团的靠山还是皇帝本人,而东林党更多的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一旦地主阶级得势,就会加深社会阶级矛盾土地问题突出,所以明朝后期的党争格局存在是合理的,恰恰是破坏了党争形态,才导致了政局失衡天下大乱。

参考文献:《明史》、《弘治会典》


纳兰谈史


明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云,有说亡于藩王分封、军政腐败、太监专权、连年旱灾(崇祯朝)等原因,这些说法都有其依据和道理,不过笔者认为明朝灭亡最直接原因是两面作战,以明王朝当时综合国力而言,如若只是民军造反,明朝还是能搞定的,或者只有后金入侵,大明也是能应付的,问题是民军后金战略配合极为默契,民军被官军围困即将被全歼,后金打进来了,明军只得掉头直奔京师或边塞,正与后金呈胶着状态,后金后勤发生困难时,农民造反军又死灰复燃发展状大威胁明王朝统治,官军又得抽调兵力回内地救火,在这样东奔西跑疲于奔命的作战中,明军被逐渐削弱,更不要说为应付两面作战连年递增的军费,此费只能出自农民,这就迫使更多无法生存的农民加入造反军,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于是明朝的灭亡就成为必然了。


大姚久醇酿酒坊店主


从根本上讲是体治的原因,而不是某个皇帝个人能力的问题,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可以说有开天辟地之功,他在位的时候建立一系列巩固皇权的措施,首先就是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样就使皇权达到前所未有的集中,但是同时又建立了一个新的职能部门就是言官,大明的言官权利非常的,有权利直接抨击皇帝。第二点建立了锦衣卫这个职能部门,主要职能是监视文武大臣有无对皇帝不忠,直接隶属于皇帝,慢慢的锦衣卫的权利越来越大,大有尾大不掉之势,明朝后来的皇帝分别又建立了东厂来牵制锦衣卫,同样西厂的建立也是同理,到后来每个职能部门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大多都走上了专权的道路,像是明朝最大的宦官专权就是“九千岁”魏忠贤,魏忠贤就是被崇祯皇帝灭掉的,崇祯皇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历史普遍对他的评价都是很高的,要论个人能力来说他也绝对是算的上上等,拔掉魏忠贤后大明出现了许久未现的清明景象,可惜好景不长,天灾难躲,农民粮食失收,加之赋税难当,爆发了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由于常年征战,国库空虚,崇祯皇帝带头节俭,素衣素食,甚至有时候都不穿龙袍,祸不单行,北边女真足又连年犯边,最终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眉山上吊自杀,综合大明灭亡的原因,崇祯皇帝接过了满目疮痍的江山,个人也是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最终无力回天。


傻的有点坏


个人观点认为:明朝的灭亡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气候影响粮食减产问题,皇族人口过多国家负担重的问题,关外女真逐渐强大的问题等等。还有一个原因:明朝从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开始就有了一个专门监视朝臣的机构,而且在后来的皇帝登基后,这个机构还得到了强化,而后更是延伸出了东厂、西厂、内厂等等。

其实朝臣与皇权本就有不可避免的矛盾,而设置这些机构原本是为了以防朝臣有不臣、反叛之心的,可有了这些厂、卫机构就把皇权和朝臣矛盾时刻摆在台面上。使得满朝文武不仅要有治国安邦的才能,还要有时刻小心皇权的能力,久而久之朝臣自成一体,皇权和厂卫成一体相互斗争的局面就始终伴随明朝历史。而就是这种现象实际才是害了明朝江山的根源。例如,福建倭寇的问题,尽然在大明成了祸患,泱泱大国处理起来尽然那么费时费力!当面对李自成,清兵这样的大问题时怎能不败?怎能不亡?

所以,我的结论是,大明在当时是大国、而且初期是取得很高成就的大国。但明王朝皇权的不自信和士大夫的过度自信,浪费了大好国家资源和时间资源,最终只能被历史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