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角張派創始人——張君秋

劇情

學士李希顏去世,其妻譚記兒為避太尉楊戩之子楊衙內糾纏,來到清安觀,為觀主白道姑抄寫經卷。白道姑之侄白士中得中進士,官授潭州太守,赴任途中,來到清安觀向姑母辭行。白道姑因士中喪妻,為其與譚記兒撮合,白士中與譚記兒相見之後,經過對話、觀察、試探,相互傾慕,願結百年之好,共同赴任。

旦角張派創始人——張君秋

賞析

《望江亭》的第一場“庵會”,指喪夫的譚記兒與喪妻的白士中在白道姑庵中的短暫的相會、相識、相愛、相試探,直至相許成婚。《望江亭》是一出新戲。此前曾有川劇演出過,在表演上可以有所借鑑,但是在唱腔、演唱上,就在於張君秋的革新、創造。

譚記兒初出場時唱的頭四句,用的是[四平調]。[四平調]在傳統京劇裡一般用在花旦比較輕快時的演唱。而這裡的譚記兒卻是青衣,並且是喪夫之後,又受流氓(楊衙內)的騷擾,其心情可想而知。可是張君秋在這裡偏偏用了[四平調],但他不用[四平調]習慣的唱法,頭一句“獨守空幃暗長嘆”首先突出強調“獨守”兩個字,第二句“芳心寂寞有誰憐?”平平帶過,故意不加渲染,而其心情可以理解。第三句“孀居愁苦淚洗面”也不加強調,故作壓抑而在行腔上加以收東。最後一句“為避狂徒到此間”著重翻高的是“為避狂徒”四字,這是她目前遭受的最大壓力。最後三個字轉散收梢。

旦角張派創始人——張君秋

張君秋就用這樣嶄新的唱腔帶給觀眾一個嶄新的人物。

下面譚記兒與白道姑閒聊,她不要道姑稱呼她“夫人”,白道姑感謝她抄寫經卷。在這裡,張君秋用四句[二黃搖板]簡明地表述譚記兒的心跡:“蒙師傅發惻隱把我憐念,才免得我一人形影孤單。每日裡在觀中抄寫經卷,為的是遣愁悶排解憂煩。”四句唱詞說明四個字:凡心未泯。接下來她有進一步的發揮。唱詞比較多,有六句,不能再唱[搖板],可是上板唱安排什麼板式呢?張君秋在這裡用了[二黃快眼],比較明快而不拖沓,只是在最後一句“隨師傅同修道,也免得狂徒摧殘,到來生位列仙班”用了張派常用的長拖腔加以強調。

白道姑自然知道譚記兒並不是“心如止水”,只是為形勢所迫,不得不住到庵觀中來。於是就為她的侄兒白士中提親。譚記兒誤會了,急著要離開。白道姑急得咳嗽起來。不想這正是她先前和白士中約好的暗號,於是白士中出來了,與譚記兒在尷尬場景下見面了。在譚記兒與白士中相見之前的戲,看似閒筆,甚至似冗筆,但其實是鋪墊,為他們兩人的相會、相識、相愛作鋪墊,而且是一種非常別緻、非常奇妙的鋪墊。面對這個有才有貌有教養的年輕人,譚記兒自然要唱,張君秋安排她唱[南梆子],表達她並不平靜的心情。這不同於《霸王別姬》裡的[南梆子],暗含著悲涼的意境,而是表現內在的歡樂和激動。特別是唱到第三句“觀此人容貌相似曾相見”,為“觀此人”編了新腔,加以突出。再經過一些過節,譚記兒的唱轉為更深切的內心獨白,表露出對對方的愛慕與自身的羞慚,難以啟齒。最後互吟藏頭詩個是“願隨君去”,一個是“當不負卿”,那已是水到渠成了。

張君秋就以這樣獨特的方式,特別是通過既是傳統又新穎別緻的唱腔安排,描寫了一個獨特的愛情故事,給予觀眾異乎尋常的藝術享受。

旦角張派創始人——張君秋

主演

張君秋(1920-1997),京劇旦角演員。原名滕家鳴。原籍紅蘇丹徒。母張秀琴,系河北梆子旦角演員。幼年時母親在北方流動演出,他隨行而受薰陶。13歲拜李凌楓為師,學青衣。後又得到王瑤卿的教導。16歲開始搭班演戲。先後與雷喜福、王又宸、孟小冬、譚富英等在京、津、滬等地合作演出。曾得到尚小云的提掖教導。又長期與馬連良合作演出,獲益良多。並曾向馮子和、朱傳茗、鄭傳鑑、朱桂芳等請教。後來又得到梅蘭芳、程硯秋、閻嵐秋的教導。1948年與馬連良、俞振飛同赴香港演出。1956年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組成北京京劇團。“文革”後,受聘在天津任教,培養了許多著名的青年演員。1979年在中國戲曲學院任教。1990年獲美國美華藝術協會和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頒發的“終生藝術成就獎”。以後又參加京劇傳統劇目的音配像工作,直至去世。

張君秋成名比較早,曾被觀眾列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為: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之一。由於他嗓音和演唱的韻味近於梅派,因此有觀眾叫他“小梅蘭芳”。建國之後,他在唱腔上有所發展、改革,如《蘇三起解》的“蘇三離了洪洞縣”,《大登殿》中王寶釧的[二六“講什麼節孝兩雙全”,他都有自己的唱法。但人們卻把後者叫做“程腔梅唱”,還是離不開梅。直到《望江亭》問世,嶄新的戲,嶄新的唱腔,這才被稱為“張派”。張君秋的嗓音甜美圓潤,高低自如,富有彈性,加上他善於吸取、消化、發展、改革、創新,因而形成張派華彩多姿的獨特風格。而且因戲因人而異。代表作有《望江亭》、《狀元媒》、《詩文會》、《秋瑾》等。在演唱上深受張君秋影響的有楊春霞李炳淑楊淑蕊等,在後起之秀中專學張派的首推王蓉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