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滿萬不可敵小解

之前有朋友私信小編想看中國古代的歷史,既然粉絲們有要求,小編自當是全力滿足,正好12月3日-5日去公司總部開會,所以斷了幾天,今天就補點乾的。

在頭條裡,明末清初時期一直也是個熱門話題,今天咱也來蹭個熱度,說說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明末的女真被認為是“滿萬不可敵”。例如《遼夷傳》記載:“女真滿萬,勢不可制。”著名的清史專家孟森亦聲稱:古云‘女真兵滿萬不可敵’。其實早在遼金戰爭期間就有這種說法了。《金史.太祖本紀二》記載:“遼人嘗言女直兵若滿萬則不可敵,......”宋遼金戰爭的女真並非“滿萬不可敵”,只要讀讀《宋史》之《岳飛傳》、《韓世忠傳》、《吳玠、吳璘傳》就知道了。

女真滿萬不可敵小解

後金

關於女真滿萬不可敵的戰例,咱們先放到下次說,下面就來研究研究明末的女真究竟是否真的是“滿萬不可敵”。

實際上女真並非滿萬不可敵,天啟二年的寧遠之戰中,後金軍圍攻明遼東軍事據點寧遠城(城內明兵不滿二萬),被明軍守將袁崇煥以紅夷大炮挫敗,有傳言認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此戰中被紅夷大炮擊傷,後傷重死亡。此戰努爾哈赤吹噓後金兵力為二十萬,而袁崇煥則說後金軍有十三萬,也有的明朝官員認為後金兵數為五、六萬。

在明天啟七年的寧錦之戰中,努爾哈赤的繼承人皇太極率軍圍攻明遼東軍事據點錦州及寧遠城,受挫後回撤。此役明軍的戰術運用與寧遠之戰相比,有了進步。敢於屯兵出城外助守,據《明史紀事本末》之《寧錦戰守》記載明軍還在後金軍後撤時進行了追擊。此戰後金的兵力一種說法為為五萬至六萬左右;還有一種說法是十餘萬至十五萬左右。

崇禎二年爆發的廣渠門之戰與德勝門之戰,皇太極率兵數萬發動了首次入關征明的之戰,兵鋒直達北京城下,與明勤王之兵形成對峙。明勤王之兵有遼東的袁崇煥及宣大的滿桂、侯世祿等、雙方在北京城外的廣渠門與德勝門爆發了激戰,後金軍受挫回撤。其後,“諸貝勒請攻城,(皇太極)諭曰:‘路隘且險,若傷我士卒,雖得百城不足多也。’因止弗攻。”

後金軍入關征明之後回撤,卻還佔據著明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明軍在崇禎三年發動了收復四城之戰,一舉將後金軍驅逐出關外。此役後金軍僅大貝勒阿敏、貝勒碩託就率兵五千駐守永平;此外還有正黃旗的固山額真納穆泰、鑲白旗的固山額真圖爾格、正紅旗調遣大臣湯古岱等駐守灤州;再加上皇太極派往增援永平的貝勒杜度部,後金軍兵力已過萬人。

崇禎四年,皇太極首次派兵攻打明軍的據點皮島傷亡慘重,以失敗告終。此役“據朝鮮將領林慶業觀察,合四路後金兵‘步騎數萬,憑陵衝突,遽塞沿路。’”

由上述的不完全的統計可以證明,明末所謂的“女真滿萬不可敵”只不過是大話而已。

女真滿萬不可敵小解

寧遠之戰

一兩支精銳軍隊的戰鬥力應該是全面的。在作戰時,無論是野戰、攻堅、還是堅守防禦都應該有出色的表現。那麼,女真人是否俱備上述各種的作戰能力呢?下面一起來分析一下。

第一:後金的野戰能力

女真人的野戰能力確實強,就以女真人崛起的關鍵兩場野戰(即薩爾滸之戰及山海關之戰。女真人進行的其它作戰都沒有這兩場野戰經典,如松錦之戰是以圍攻為主的。)為例,女真人的獲勝的原因之一都是以其對手沒有形成絕對優勢的兵力有關。

在薩爾滸之戰中,後金兵力為五、六萬至十萬。明軍在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發精騎約三萬;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處,發兵共約兩萬五千人;四川、廣東、山東、陝西、北直隸、南直隸,發兵共約兩萬人;浙江發善戰浙軍步兵四千;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兵,河東西土兵,數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約七千人;明軍總數約八萬六千人。與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軍一萬人,朝鮮軍一萬三千人,總計十一萬多人,號稱四十七萬,應該還有大量的民夫。

楊鎬大意輕敵,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分進合擊,四路會攻,一舉圍殲後金軍,戰略本沒錯,可以讓清軍疲於奔命,摸不清頭腦,但是十一萬人兵分四路,加上軍隊來自全國各地,指揮通信不暢,兵員之間配合不佳,被後金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此役明軍“陣亡軍丁四萬五千八百七十餘員名;馬騾駝共二萬八千六百餘匹頭只。今陣回見在並召集官軍共四萬二千三百六十餘員名。”

山海關之戰中,與滿清及吳三桂軍隊作戰的起義軍,其兵力也沒有形成絕對優勢。當時觀戰的一位朝鮮人甚至說:“以臣所見,胡兵似倍於流賊。”

對戰場形勢加以正確判斷,集中優勢兵力將敵軍各個擊破,除了明軍自身的各種毛病之外,女真的野戰能力確實很強。

女真滿萬不可敵小解

薩爾滸之戰

第二:滿人的體質不好。

皇太極是一個患有“鼻衄(估計是高血壓的併發徵)”的胖子,51歲時患“風眩(朝鮮的《李朝實錄》仁祖卷四十四,頁二十五稱皇太極患“風眩“,相當於現代的中風)死亡;而多爾袞身體也不好,在39歲時行獵墜馬跌傷,醫治不得要領而死;

顧誠著的《南明史.滿洲八旗兵實力下降》中指出:“清朝入關初期吒叱風雲的領兵大將由於染上天花,迷戀女色和內部傾軋,凋謝殆盡。如:豫親王多鐸感染天花病死於順治六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病死於順治七年,肅親王豪格在順治五年死於獄中......巽親王滿達海順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羅洛渾順治三年病死於軍中,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病死於順治九年三月,饒餘郡王阿巴泰順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親王博洛順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羅謙郡王瓦克達順治九年八月病死......僅存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自順治五年最後一次統兵出征湖廣以後,到八年就因年高處於半退休狀態,至十二年病死。

看一下上面列舉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順治九年,清朝賴以開國的久經戰陣、功勳卓著的大將都已不復存在。這些親、郡王死時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年輕,濟爾哈朗算是最長壽的,也只活到五十七歲(《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趙開心傳》記:“滿洲兵初入關,畏痘,有染輒死)”。看來水土不服也是大殺器啊。

女真滿萬不可敵小解

清軍

第三:女真人的攻堅能力。

女真人是半農耕半遊牧的。它與蒙古等遊牧民族的區別之一就是女真人是有固定的定居點的,而蒙古等遊牧民族則是“逐水土而居”。

女真各部各築城池以自守。努爾哈赤曾經說過:“我等諸國所恃,惟城池也。”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戰爭中,進行了多次對各類城堡的攻堅戰。(如輝發城之戰、烏拉城之戰、葉赫城之戰等)按道理說,後金軍應該積累了大量的攻堅戰經驗,其攻堅能力非常強才對。

可是事實正好相反,後金軍的攻堅能力並不強,其攻堅手段亦非常有限,一般是鑿城、強攻配合用間而已。在寧遠之戰中,守城的明軍精心進行了軍事部署、加強了反間、再配以紅夷大炮助戰,一舉粉碎了後金軍的進攻。這戰充分暴露了後金軍攻堅能力的脆弱。(清人修的《明史袁崇煥傳》稱:“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

明將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人先後在遼東大力修築城垣、堡壘,佈置遼東防線,成功地把後金擋在關外二十多年。在明朝堅固的防線及嚴厲的經濟封鎖之下,後金曾經一度陷入困境。(清《太宗實錄卷三》:天聰元年,“時國中大飢,鬥米價銀八兩,人有相食者。國中銀兩雖多,無外貿易,是以銀賤而諸物騰貴。《天聰實錄稿》元年三月初二日,“秀才嶽起鸞曰:我國宜與明朝講和。若不講和,則我國人民死散殆盡。”)

女真滿萬不可敵小解

金錢鼠尾

為了挽回危局,皇太極不得不挺而走險,繞過遼東防線經內蒙古進入關內搶掠。

後金為了加強攻堅能力,打破明軍的遼東防線,決心學習漢人的火炮製造技術,以繳獲的明軍槍炮為模式,利用投降的明人終於仿製成功。並組建了掌管紅衣大炮的八旗漢軍,在攻堅戰中廣泛使用。《清實錄》描述的大淩河之戰:“至紅衣大炮,我國創造後,攜載攻城自此始。若非用紅衣大炮攻擊,則於章子臺必不易克;此臺不克,則其餘各臺不逃不降,必且固守,則糧無由得,即欲運自瀋陽,又路遠不易致。今因攻克章子臺,而周圍百餘臺聞之,或逃或降,得以資我糧糗,士馬飽騰。以是久圍大淩河,克以厥功者,皆因上創造紅衣大炮故也。”

陳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別傳》中指出:“滿洲語所稱漢軍為‘烏珍超哈’而不稱為‘尼堪超哈’者,推其原故,蓋清初奪取明室守禦遼東邊城之仿製西洋火炮,並用降將管領使用,所以有此名號”。

雖然,滿清用紅衣大炮在大淩河之戰及松錦之戰中成功地摧毀了明軍的一些城堡,但直到明亡為止,明軍的遼東防線並沒有被滿清徹底摧毀。

皇太極利用紅衣大炮的確是提高了八旗軍的攻堅能力,不過掌管紅衣大炮的是八旗漢軍,滿人(女真人)攻堅時不得不依靠漢軍。這不能代表當時滿人(女真人)的攻堅能力增強了。只不過說明皇太極巧妙地運用了“以漢制漢”的手段而已。

女真滿萬不可敵小解

明軍三段擊

第四:女真人的堅守防禦能力

上文已經指出,女真人是有築城池以自守的傳統的。按道理說,後金軍應該積累了大量堅守防禦的經驗,其堅守防禦的能力非常強才對。可是事實正好相反,後金軍堅守防禦的能力並不強,比起明軍差得遠了。

皇太極也承認後金軍的堅守防禦能力比不上明軍,他以永平四城之戰為例,稱:“我兵之棄永平四城,皆貝勒等不學無術所致。頃大淩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猶死守,及援盡城降,而錦州、松、杏猶不下,豈非其人讀書明理盡忠其主乎?自今凡子弟年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皆令讀書。”

皇太極是一個善於向漢人學習的人。為了加強攻堅能力,他引進了漢人的火炮製造技術,組建了掌管紅衣大炮的是八旗漢軍;皇太極認為明軍能“讀書明理盡忠其主”,所以明軍的堅守防禦能力比滿人(女真人)強,為了加強滿人的堅守防禦能力,皇太極要滿人“凡子弟年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皆令讀書。”

從皇太極開始,在滿人當中開展了儒家綱常倫理的教育,滿人似乎開始對自身的堅守防禦能力有了信心。早在清入關之前即已實行了八旗駐防之制。入關之後,八旗駐防制度更有重大改進,使之在全國構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主要形成以下幾條駐防線:運河駐防線(京師、德州、京口、杭州)、黃河駐防線(德州、開封、西安)、長江駐防線(江寧、京口、荊州、成都)、東南沿海駐防線(杭州、福州、廣州)、此外還有京畿駐防線、關外駐防線、塞外蒙古編旗駐防及甘肅新疆駐防線等等(清廷根據旗民分治的原則,在駐防地為旗人築城別居,或者在城內劃出一角令旗人居住,通常稱之為“滿城”。)

可惜的是,儘管從皇太極開始,在滿人當中開展了儒家綱常倫理的教育。然而有清一代,滿洲八旗的堅守防禦能力從來沒有達到明末遼東明軍的水平。(八旗駐防的據點在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辛亥革命時期紛紛失陷,八旗軍脆弱的堅守防禦能力暴露無遺。就以辛亥革命為例,在短短的四個多月裡,先後失陷的八旗駐防的據點包括有南京、鎮江、杭州、乍浦、福州、廣州、荊州、成都、西安、潼關、伊犁等)

女真滿萬不可敵小解

明朝水師

第五:女真人的水戰能力

上面所說的野戰、攻堅及堅守防禦都是體現陸軍的戰鬥力。現在補充一點,除了陸戰之外,一支軍隊是否俱備水戰能力以及水戰能力的高低亦非常重要。

早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戰爭中,就有了水戰的紀錄。(徵東海薩哈連部)然而八旗直到雍正才組建了真正意義上的水師營。(在此期間,滿清克皮島、復臺灣均依靠漢人之力。)“‘守洞庭而平吳逆、戰重洋而殲蔡牽、下長江而制粵寇’等等,均非八旗之力。終清一代,八旗滿、蒙水兵始終末能達到漢人甚至漢軍的水平。”

說白了,後金對明朝水軍的連戰連捷,實際上是基於漢人水軍的基礎之上的,畢竟後金可沒什麼水軍基礎,水軍也不是一兩個月就能練成。

女真滿萬不可敵小解

南明

綜上所述,滿清八旗並非是一支作戰能力全面的精銳部隊,可偏偏就入主中原,原因如下:

第一個:李自成對轄區內的官紳地主進行了不合時宜的追髒助餉政策(實際上就算不搞什麼助餉,官紳地主也跑不掉,起義軍內大部分除了農民,還有大量曾經佔山為王的草寇,逮著機會肯定要想辦法狠撈一票,女人、銀子到處撈),從而把官紳地主這個有實力的階級推向了敵對位置。

李自成的起義軍在山海關一戰失利之後,起義軍轄區內的官紳地主紛紛迅速發動叛亂,推翻當地的起義軍政權,李自成本人率領的起義軍不敢在北京、太原、西安固守,顯然不是偶然的。在不能利用城池堅守的情況下,李自成的起義軍只能和滿清進行野戰,農民軍在作戰經驗豐富的滿清騎兵面前不堪一擊,損失慘重。

第二個:南明的弘光政權也一樣接連犯錯。先在繼統問題上發生紛爭;接著內部黨爭亦越來越激化;猶為失策的是掀起“逆案”、“順案”,把很多官紳地主推進了滿清的懷抱。

相反,入關後的滿清在政治上廣為招徠官紳地主、經濟上維護官紳地主的利益,宣佈發還被起義軍奪去的一切舊產,停徵遼餉、剿餉及練餉等等,從而獲得了北方官紳地主的擁護。滿洲貴族通過和官紳擁清派的聯手,其實力與入關前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言了。

第三:後金(滿清)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正是蒙古插漢(察哈爾)部東遷遼東,把遼東搞得天翻地覆,奴兒哈赤才有機會乘亂崛起;蒙古插漢汗虎墩兔在與蒙古其他部落的內戰中損失慘重,後金皇太極乘機派兵出擊,插漢汗虎墩兔在逃避的途中“在邊外連遭兩月大雨,馬死了三分之二,達子亦死了很多,”

第四:大量投降後金或者為後金虜獲的漢人不僅給後金帶去了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帶去了更加先進的技戰術以及武器裝備,在完全瞭解對手戰法、知己知彼的情況下,漢八旗在後金一路攻城略地中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清初在朝堂中漢人扮演著重要角色,大量達官顯貴在對明作戰中誕生。

也就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促成了清朝的統一。

女真滿萬不可敵小解

最後要指出的是,明末的確有些明人說過“女真滿萬不可敵”之類的話,但這些明人的言論並不能代表所有明人。因為同時也有很多明人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女真並不強,甚至比不上蒙古。例如明廷曾經一度認為虎墩兔的實力在後金的奴兒哈赤之上,這種看法不是孤立的,連朝鮮人也認為虎墩兔對明朝的威脅比後金的奴兒哈赤還要大,如天啟八年朝鮮稱:“館夫等來言‘插兵又來攻陷大同堡,參將一人自縊而死。’所謂插兵,乃大元遺種,密邇皇都,故皆以為插之患甚於東胡雲。’”。

二十世紀抗日戰爭爆發之前,不是也有某些中國人散佈“日軍十日亡華論”、“日軍三月亡華論”嗎?同樣,這些人也不能代表所有中國人。前仆後繼的抗日將士用行動粉碎了“日軍十日亡華論”、“日軍三月亡華論”。而所謂的“女真滿萬不可敵”同“日軍十日亡華論”、“日軍三月亡華論”一樣,歷史早已經證明了這些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大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