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两个蒸人名将的下场:一个被来护儿斩为三段两个都被百姓砸碎

隋唐交替之际人口锐减,隋炀帝大业初年有八百多万户(四千六百万口),到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仅剩下二百多万户了。这其中有一部分死于对外战争,有一部分死于无休止的劳役,有一部分死于军阀混战,但是有一个导致人口锐减七成的重要因素,很多历史学家都不愿意提及甚至直接无视:被有另一个好听名字的队伍给吃掉了,而且是蒸着吃掉的。在隋末唐初,有两个喜欢蒸人的将领大名鼎鼎,其中一个还被演义小说洗白成了大英雄。但是在正史中,这两位“蒸人名将”的下场的惊人地相似:被老百姓用砖头瓦块砸成了肉酱。

其实这两位“蒸人”名将大家都很熟悉,一个叫麻叔谋,另一个叫朱粲,在各个版本的《隋唐演义》里都有,其中麻叔谋自然是恶贯满盈,但是朱粲却被赋予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前些年的历史教辅资料里还称他为英雄。咱们且把朱粲放在最后,先说说那个被来护儿斩成三段的麻叔谋。

隋末两个蒸人名将的下场:一个被来护儿斩为三段两个都被百姓砸碎

麻叔谋这个人在《隋史》中无传,在《隋唐演义》,麻叔谋蒸人暴行是被来护儿的部将、“奉差督河工”的秦琼秦叔宝揭破的,但是秦琼人微言轻,也奈何麻叔谋不得,反而被麻叔谋免职赶回了老家。史学家蔡东藩所著的《南北史演义》引用了唐朝人所著《炀帝开河记》中的记载,考证出麻叔谋是被来护儿奉隋炀帝之命斩成三段。

综合《炀帝开河记》《南北史演义》,我们可以还原出当时的情景,也就知道秦琼为什么奈何麻叔谋不得了。当时麻叔谋“食人之子,受人之金,遣贼盗宝,擅易河道”东窗事发,隋炀帝还很吃惊地问令狐达:“麻叔谋这么可恶,你咋不早点揭发他?”令狐达也叫令狐行达,是隋炀帝亲卫骁果军校尉(后来就是他勒死了隋炀帝),但是令狐达表示自己说过几次都没用没后来也就不敢说了:麻叔谋的靠山是隋炀帝更信任的左翊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段达。令狐达几次上报揭发麻叔谋,奏章都被段达扣下了——有段达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撑腰,十个秦叔宝也搬不倒一个麻叔谋。

隋炀帝之所以命令来护儿把麻叔谋斩成三段,还真跟他蒸人和贪污受贿无关,《炀帝开河记》明确记载了杨广的原话:“金与璧皆微物,寡人之宝,何自而得乎?”这话的意思很明显:麻叔谋贪点金银珠玉,对我来说都是小事儿,我就问他怎么把我的玉玺也弄去了?至于麻叔谋有没有蒸人,杨广问都没问,因为在皇帝老儿心里,麻叔谋蒸人就跟羊吃草一样,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隋末两个蒸人名将的下场:一个被来护儿斩为三段两个都被百姓砸碎

令狐达回答:“您的玉玺一定是麻叔谋派遣高来高去的高手偷去的。”这时候隋炀帝才大惊失色(瞪目而言)地喊出了十三个字:“叔谋今日窃吾宝,明曰盗吾首矣!”于是下令将麻叔谋腰斩。来护儿听着隋炀帝还在那里念念不忘“叔谋开河有功”,也怕夜长梦多,赶紧把麻叔谋绑到河边,两刀砍成了三截,围观的百姓你一砖,我一石,掷成肉酱,方才散去……

这样看来,如果隋炀帝没有从麻叔谋家里抄出一件宝物(受命宝玉印),那么在段达的庇护下,顶多吐出私吞的金银珠玉“戴罪立功”,至于他蒸了多少人,隋炀帝不会过问,朝中大佬也假装没看见,因为在历朝历代的皇帝和权贵眼里,老百姓本来就是给他们吃的,只不过是吃的方式不同而已。

其实即使麻叔谋的胃口再大,蒸人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当然,按照正常人的看法,蒸一个就该千刀万剐,可是正常人是当不上皇帝和权贵的,他们的视角跟咱们不一样。而那个被演义小说还有其他一些文字描写成大英雄的朱粲,其蒸人数量可是要百倍千倍甚至万倍于麻叔谋。但是在某本小说里,苏烈苏定方成了大反派,而朱灿则是手使青龙偃月刀的仗义汉子,还收养了伍云召的孤儿。这样一本小说,抹黑了大英雄苏定方,美化了“蒸人名将”朱粲,但是也不如某些后来的史书,就因为朱粲是反隋的,所以对他的恶行只字不提,以至于很多人到现在还拿朱粲当英雄。

隋末两个蒸人名将的下场:一个被来护儿斩为三段两个都被百姓砸碎

在《旧唐书列传六》《新唐书列传十二》都记载了朱粲的“功绩”:“勒所部略妇人孺儿分烹之,又税诸城细弱以益粮。”“有略得妇人小儿皆烹之,分给军士,乃税诸城堡,取小弱男女以益兵粮。”“所至杀戮,噍类无遗。”这几段史料就不翻译了,读者诸君也别细琢磨,那会引起不适的,事实上笔者已经避开了很多原本应该引用的史料。笔者要说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蒸人名将”,在当时不但没有受到谴责,而且还被包括唐高祖李渊这样“开国明君”青睐,专门派出特使段确前去招安——“迎劳之”。也就是在迎接的时候还带了一些犒赏慰问的东西,结果话不投机,朱粲把段确也蒸了下酒。朱粲后来投靠王世充,也受封龙骧大将军,更秦琼在王世充阵营的官衔一样。

这个朱粲虽然被各方势力青睐,但是却逃脱不了天意民心的惩罚,兵败被杀之后,“士庶嫉其残忍,竞投瓦砾以击其尸,须臾封之若冢。”就这样,两个隋末“蒸人名将”,都被老百姓的砖头瓦块砸碎埋掉了,不知道看了真实历史中的“蒸人名将”的下场之后,那些明君和重臣会作何感想,那些“史学家”还有没有面目硬给朱粲安上一个好听的称号,那个好听的称号,正文里还真不能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