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鎮:貧困戶挪“窮窩” 搭上“致富快車”

“我們全家從爛房子搬到了新房子,女兒就在這附近上學,出行、看病也方便,有了就近務工的機會,對生活還是很有盼頭的,搬出舊瓦房,住進新樓房,過上好日子……”說起易地搬遷的好處,羅城鎮的易地搬遷貧困戶滿心歡喜。

近三年來,該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62戶166人,其中分散安置12戶25人、集中安置50戶141人。該鎮堅持把農旅融合作為後續脫貧的重要手段,借力打造“萬頃茶浪”產業觀光帶,加快建設“幸福之鄉”宜業宜居地,幫助搬遷群眾搭上“致富快車”,實現穩定脫貧增收的目標。

罗城镇:贫困户挪“穷窝” 搭上“致富快车”

羅城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石樁村

旅遊升級:貧困戶增收路子多

羅城鎮擁有國內外古鎮建築中孤品“船形街”,被廣泛讚譽為“東方諾亞方舟”,已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具有十分優越的區位發展條件。

“我以前和我母親居住在羅城鎮繁榮村6組,獨自撫養2個正在讀小學的孩子,收入來源主要是靠低保,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後來按照政府的規劃搬遷到石樁村,娃娃讀書近了,老人看病也很方便,依託古鎮旅遊我被招聘至茶葉商店當服務員,根據個人銷售營業額,每月平均工資在1500元左右,日子也慢慢地變好了。”卞曉琴向記者說道。

罗城镇:贫困户挪“穷窝” 搭上“致富快车”

卞曉琴依託古鎮旅遊賣茶葉

為讓搬遷群眾受益於旅遊產業,該鎮在佈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時,堅持向景區周邊部位靠近,完善配套功能設施,借力旅遊產業帶動,厚植脫貧發展基礎。針對前期摸排的創業意願,幫助引導16戶搬遷群眾發展旅遊業,依賴龐大的遊客量,銷售羅城牛肉、土蜂蜜、茶葉等景區特色農產品,實現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同時,該鎮結合古鎮旅遊景區管理服務職能,主動開發農村道路保潔等公益性崗位,為搬遷群眾創造就業機會25個,實現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產業基地:示範帶動帶活一片

“搬到哪裡?群眾願不願意搬?如何‘穩得住’?怎樣‘快融入’?是否‘能致富’都要琢磨很久,沒有後續產業,搬遷換個地方必須要有後續產業才行,讓貧困戶嵌入在產業鏈上,共享產業發展的紅利,成為脫貧致富的長久之計。”羅城鎮相關負責人說。

該鎮以羅城古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為輻射點,搶抓全縣構建25萬畝特色茶產業帶、打造“萬頃茶浪”產業觀光帶等發展機遇,實施沿線風貌大改造、配套設施大提升,環狀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我是羅城鎮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往每年的收入主要靠丈夫打煤炭,現在煤炭行業不景氣,一年也幹不了幾個月,2018年從七星村12組搬遷至羅城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居住。” 畢建英樂滋滋地說,“我現在在涼廳子茶廠務工,一年算下來還是有3000多元的收入,對我們貧困戶來說還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罗城镇:贫困户挪“穷窝” 搭上“致富快车”

正在涼廳子茶葉有限公司採摘茶葉的畢建英

該鎮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引進四川涼廳子茶葉有限公司投入1億元,建成以花茶文化、休閒體驗、農業觀光為主題的3000畝涼廳子農旅綜合開發產業園,提供茶葉採摘、加工等就業崗位,吸納298名貧困群眾就近務工,其中搬遷群眾近60人,實現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傳幫帶”,助脫貧。該鎮示範帶動82戶貧困戶發展茶葉,實現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推進“百企幫百村”行動,引進樂山惠田米業流轉土地,建成500畝優質水稻基地,實現每畝增收520元—810元,惠及搬遷群眾19戶。

技能培訓:練好“內功”促進增收

羅城鎮異地搬遷戶董昌紅樂呵呵地說:“本來以為搬遷後只有出遠門打工,無法照顧父母,感謝當地政府舉辦的技能培訓班,讓我學會了汽車維修,現在我在羅城鎮裡的一個汽車修理廠務工,2018年我們家人均年純收入都有7000多元,比我外出務工強多了。”

該鎮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貧困戶”勞動力訂單培訓模式,邀請農技專家,免費提供苗木管護、茶葉加工、經作種植等技術指導,已累計開設課程5期,培訓貧困群眾800餘人次,引導搬遷戶在涼廳子、誠德柑橘等周邊基地就近務工105人次。

精準對接願意外出就業的有勞動力搬遷群眾崗位需求,依託“送崗位下鄉”活動、“春風行動”招聘會、“樂山就業”崗位推薦等平臺,幫助34名搬遷群眾實現對外轉移就業。

罗城镇:贫困户挪“穷窝” 搭上“致富快车”

董昌紅在汽車維修廠務工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真正目的。”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事宜,既要讓群眾“穩得住”,更要“富得起”。重安居,更重樂業,只有讓群眾有奔頭,才能留住他們。只有讓搬遷與經濟發展結合,才能讓更多的群眾過上幸福新生活,讓易地扶貧搬遷成效更穩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