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和亲戚打招呼的孩子真的就是缺少见识吗?


哈喽,我是巧微来哒!我还是两个孩子的宝妈。



做为妈妈,我知道孩子不爱和亲戚打招呼的孩子真的不是缺少见识的。



首先,是孩子可能真的和这个亲戚不熟悉,见这个亲戚比较少,感觉事平时的称呼和眼前这个人对不上号,所以才不愿意去打招呼的。但是碰到熟悉的人,就会喊的,也是比较热闹的。



比如说我家孩子,一个不满两周岁的孩子,一个是我公公的舅妈,平时上街经常从我家门口过,有时候二宝在门口玩都能碰见说话的,我家孩子看见,问二宝说那是谁,就说老舅奶奶。



春节时候婆婆的两个舅妈来我家了,因为平时都不怎么来往走动,就连我自己都分不清楚谁是谁,哪个是二舅奶哪个是三舅奶。俺家二宝就更别提了,我原来在家带二宝的时候,基本上就没见过,春节来我家,二宝看见只笑,也不喊老舅奶奶。因为他感觉现在说的老舅奶奶,和他平时见的那个老舅奶奶不是一个人。



但是门口的婶子大娘们,就那么几家人家,经常在一起,二班基本上都能分清楚谁是谁家的,谁的哪个孩子的奶奶。看见和公公辈分一样的,男的,他就喊爷爷,女的他就喊花奶奶。



其次就是,还有一部分孩子真的是出去的少,经常在家玩,就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玩,就知道这几个人。



如果是是有亲戚来,感觉怎么家里来陌生人了,他是谁,我又不认识他,为啥要喊他呀!还有一个心理就是他来我家干嘛,要带我走吗?还是要带谁走呀!



再其次就是,有的孩子就是性格原因,内向,害羞,感觉和别人打招呼是件不好意思的事儿。



然后就是,可能这个亲戚做过什么让孩子害怕,或者是不舒服的事情,比如说这个亲戚见面就开始勉强要去抱孩子,让孩子感觉他又来抱我走了,没有安全感,不要见他,不愿意和他打招呼,不想理他。



最后就是,孩子和不和亲戚打招呼,其实没多大事情,如果说这个亲戚和小孩子过不去,那就是这个亲戚的肚量有问题了,不要让自己的形象因为别人的嘴,来影响亲子关系。



带孩子出来碰见熟人的时候,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去和别人打招呼,可以用手势和语言并用,慢慢引导和鼓励孩子去和别人打招呼。


琳妈简笔画


负责任的告诉你,孩子不愿意和亲戚打招呼当然不是因为缺少见识。虽然有一部分孩子不爱跟生人打招呼可能是因为平时出去的少,见识的少,但是大部分的孩子不爱打招呼都不是这个原因,而且有很多很少出门的孩子,反而因为在家太闷太渴望和别人沟通而非常愿意和别人打招呼。



首先,孩子不愿意和亲戚或者生人打招呼,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成人见到不熟悉的人,很多时候也是能躲就躲过去了,不会次次都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亲戚我都不熟悉,这些称谓我也记不清楚,不愿意打招呼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这也和孩子的性格有关。有的孩子天生内向,害羞,他们觉得和亲戚打招呼很不好意思(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啦),虽然他们心里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是真见了亲戚,就是说不出口。

第三,孩子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亲戚而拒绝和他打招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可能有的人看起来让孩子害怕,或者曾经做过让孩子不舒服的事,导致孩子不愿意和亲戚打招呼,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

最后,家长太过紧张打招呼这件事,让孩子感到不舒服或者逆反的心理。家长越是在意某件事,给孩子施加压力,总是挂在嘴边,越是让孩子排斥这件事。所以家长也应从自身找找原因。

其实和不和亲戚打招呼并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和件没见过世面更没有直接的关系。家长首先要放松心态,不要给孩子乱戴帽子,让孩子有压力,导致还没见到亲戚就开始紧张了。如果孩子只是针对某几个亲戚朋友不打招呼,家长应该询问孩子原因。如果是孩子的性格内向导致,那么家长可以让孩子用微笑或者摆摆手取代说话来打招呼,并给孩子一定的鼓励和奖励。总之,不要让这样一件小事影响了亲子关系和玩耍的心情。


萌萌哒妈


作为一个从小就被大人逗着打招呼的叛逆中年人表示:孩子不爱打招呼,跟见识多少没有多大关系吧?

孩子不爱跟人打招呼,有可能是本身见了生人比较羞怯,虽然内心也很想认识一下,却因为跟对方不熟悉,所以保持距离。等大家熟悉了不用家长刻意教导,孩子会主动示好。

还有就是,孩子虽小,但他们自己有一套判断喜恶的标准,显然跟大人的观念不同,或许孩子觉得来人不合眼缘,所以压根儿就不想跟人接近。



比如我小时候,因为本身比较内向,逢年过节大姑二姑两大家子过来,因为我觉得姑姑比较凶,所以都是躲在我妈身后,我越这样他们越起哄让我喊姑,逆反情绪上来给钱都不叫,以至于长大了见人都纠结要不要打招呼,真是童年阴影。


面对孩子这种情况。建议家长不要刻意去强迫孩子打招呼,更不要当面说孩子不懂礼貌什么的,大人自然的说话就行,等过去这件事再找个时机和孩子聊天,问问他心里怎么想的,再遇见人家长只需要做表率就可以了,孩子心里有数,到了熟悉的地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了。


语桐悠悠


倒不是缺少见识,就是,对这些亲戚,没有热情,或者,没有礼貌意识,或者根本不在乎这些细节。事情,要么是能力问题,要么就是态度问题了。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混合的,就是这种交际能力也是缺乏的,以及,也没有这种意愿去维护这种关系。其实往往态度有了,就是本身意识到了这些亲戚的重要,以及对自己的价值,往往也就是会去提升这方面能力,或者动用所谓的情商去搞这些关系。


或者,确实没有这方面的情商,这种事少数,只是很多时候,确实没有这种意愿,比如认为无所谓,认为这都是小事之类的。没有这种能力的,往往可能是会类似于《生活大爆炸》里面,谢耳朵那样。确实没有这种能力,可能有这个意愿,但是就是不太会这种正常的交际。


这不是缺乏见识的问题,这是一个情商的问题。有些人确实发展智力去了,不太会和世俗同流合污,不过,这确实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基本上,就是稍微缺点能力,但更缺的是态度,因为觉得不太重要,就忽略了。而亲戚往往还是比较在意这些的。毕竟这是文化。


猫黍说


实际情况是,每次回老家,老家的传统,初一早起,要6点起来,去只要有点亲戚关系的家里,磕头拜访。不仅这一天,过个年一星期左右,你去拜访的亲戚尽到直系,远到那种非常复杂关系的人,爷爷,大爷,姑妈,舅老爷,大伯,小舅子,各种各种!同辈小辈还好,至少有四五十的长辈,我根本就没见过,让我怎么开口,是我不想叫吗,我还害怕别人说:你看这孩子,不懂事,都不叫人,我压根不知道叫什么好啊!叫错了更尴尬。 后来父母也明白我们的窘境,每次见人都主动说:来孩子,叫XX。就这样度过每一年,可是人多到爆,我真的记不住!

当然我们作为孩子也有错,但是不能一棍子打死啊,我们不是没有礼貌,也不是见识少,是真的无奈啊!


徘徊与前进


我小的时候不仅不爱和亲戚打招呼,而且连父母的同事也不打招呼的,现在想来真的好好笑啊!那时候妈妈在看到有同事过来,会跟我说:“大宝,这是你赵叔。”我把脸朝向一边,冷冷地说:“我不认识他!”


搞的我妈妈很没面子,许多年以后,妈妈和我谈到这个事,我们俩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原来是我在家里缺少爱导致的,从小生活在家暴的环境中,爸爸经常暴打我,使得我我不愿意跟人来往。


我会觉得那是你们的同事,你们的亲戚,你们的朋友,为什么要介绍给我认识?

我那时候是有心理冲突的,会觉得自己情绪不好,不想搭理别人。后来妈妈反复地平和地跟我讲:“大宝,你希望你在去跟别人交往的时候,别人也冷冷地回你一句‘我不认识他’吗?”


那么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不爱打招呼与修养有关,与内心容易易激惹有关,也与内向有关。所以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如果生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父母是热情好客的人,孩子也会被影响着外向而活泼。


我小的时候是一个挺文静的小孩,只不过需要再修正一些言行,因为我妈妈跟我说:你有好的思想,有好的口才,可是没有好的德行,别人会愿意听吗?会愿意接受你吗?


于是我就在慢慢地改,我慢慢长大以后,发现内心的冲突越来越少了,也越来越会解决内心的冲突。好好爱自己,对自己温柔以待,也温柔以待别人。


以前的性格有些内向,现在变得外向了,要知道,孩子会在爱中成长。父母需要做好孩子生活中的策略师,那么父母首先不要有太大的人格缺陷,父母需要修正好自己的言行,才能把好的言行影响给孩子。


教育孩子,其实就是在教育父母,只有父母好了以后,孩子慢慢会改变。


孩子的心理藏不住事,会很喜怒形于色,不高兴了,瞬间就耷拉着脸;高兴了,马上就摇头哈哈笑,这些能反应出孩子的一些幼稚,这也是正常的心理。


而大人往往会擅长伪装,即便对对方没好感,还依然要堆砌着笑容,那么孩子的心灵很干净,他能看到大人之间的客套,但他不理解大人之间为什么不有话直说呢?


孩子的观念里是脱下虚伪假面,好好说话,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你,我不想刻意逢迎。所以孩子的这些做法有些直来直去,作为父母要告诉孩子:给他人留些面子,给自己留条出路,话别说太满,事别做太绝。


并且要给孩子举例子,去告诉孩子,父母不是刻意去逢迎,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虚伪的部分,太真实,往往是幼稚的表现。


我们是可以跟亲戚打一下招呼,只点头,或者微笑就可以了,慢慢来。


并且父母要做给孩子看,不要强制孩子怎么做,他会有他的一套行为方式,也许孩子在听到你们的对话以后,他觉得不错,也会加入进来。也许他在觉得有所收获,会给亲戚倒一杯水,给父母倒一杯水。


所以不一定只在口头上表示礼貌,行为上也会体现出孩子对他人的关心。


孩子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洗礼,不太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孩子会纯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那么选择理解孩子的行为,再去了解孩子的心理,慢慢来。


孩子还小,是可以经过成长慢慢变好的,我小的时候也是一个不爱搭理人的小孩,现在不也是挺好的了吗?在自媒体平台写文章,写问答,给需要帮助的人做心理咨询等等,所以我想说,不要仅仅抓着一点就断定孩子缺少见识,这其实是给孩子扣帽子,给孩子下了一个定义,贴了一个标签。


尽量不给任何人贴标签,因为人是会变的,要整体的看人,而不是抓局部。


看人要看大方向,那些小细节可以忽略,也可以提醒孩子修正一下,并且父母看看有没有类似的毛病,那么父母先改,这样也是在给孩子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


想做好一个合格的父母真的好难,需要学习,需要成长,那么只有父母优秀了,孩子也会优秀起来,并且父母也是希望孩子可以超越父母的对吧?


我的心理健康老师在我上高一那会儿说了十字箴言:善意的提醒,温柔的坚持。我希望我们都可以对自己、对他人做到善意的提醒和温柔的坚持,以上就是我想说的,谢谢!


心灵之音的空间



不爱和亲戚打招呼的孩子,肯定不是因为缺少见识。

所谓见识,就是指明智,或者正确的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而孩子不愿意跟人打招呼绝对是跟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无关的。

不爱和人打招呼的孩子,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不爱跟人交流之类,或者太内向,沉默寡言,甚至是孤僻等。

也可能跟家长有关系,有些家长嘴巴太勤快,导致把孩子的话都替孩子说了,所以孩子也出现无视的感觉而懒得说话。

也有可能是对模特个亲戚有成见,而不愿意机会亲戚。

总之,孩子不愿跟亲戚打招呼,要弄清楚原因,看是不愿意和某个亲戚,还是和所有的熟悉的陌生人打招呼,再加以开导。切不可给直接给孩子贴上不讲礼貌,或者少见识的标签。


idan的青蛙妈妈


我认为不尽然。
原因是什么呢?
虽然我们看上去,某一件事情在外在表现上是一样的,但是,往往内在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甚至存在截然相反的原因。所以,还是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方说,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不爱和亲戚打招呼的原因到底可能有多少?

第一种可能,有可能是这位亲戚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有些亲戚可能是有些让人讨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许多人都可能会尽量的逃离这样的亲戚,因为和他们在一起,会让我们感到难受不舒服。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和这样的亲戚打招呼,就是我们许多人的一个第一选择了。

第二种可能,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礼貌的要求特别的看重,这个看重到了过分的程度,已经让孩子感受到非常的不舒服。家长可能认为,和亲戚打招呼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是一种有见识的表现。家长有这样的认识,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孩子却不一定有这样的认识。如果家长没有把自己的认识,好好的向孩子解释的话,如果家长只是强制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要求,那么,这对于孩子来讲,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孩子当然会感受到强迫和压抑。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做呢?在我们国家有一句口号,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口号在家庭生活里面也是适用的。在孩子感受到强迫和压抑的时候,孩子会本能的用各种各样他能想到的方式,去反抗父母的权威。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遵从父母的这种要求,所做出的各种不和亲戚打招呼的行为,实际上,根本的原因已经不是孩子有没有见识的问题,而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问题。
所以,单单从这些方面来讲,一个孩子不愿意和亲戚打招呼,都至少有可能有这两方面的原因。我相信还可能有更多的原因。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还能想到别的什么原因吗?欢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安岭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 有可能是性格偏内向,天生就冷淡。这是我生了孩子以后才知道的,有时候真不是爸妈的问题。

2. 有可能是那个亲戚长得凶,或者之前逗过孩子逗伤了。

3. 也有可能是题主说的“缺少见识”,就是见的人少,怕生人。

我有个亲戚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在家里闹得天翻地覆,一出门别人问个路,他们都不敢搭腔。

我觉得,他们有可能是被大人吵多了,出门怕说错话;也有可能是老人带孩子,从小吓唬孩子:你不听话谁谁把你拐走啊!这些都会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不要批评孩子,要慢慢地引导孩子。

比如说,孩子熟悉的自家人出远门回来时,引导孩子打招呼,这样会比跟陌生人容易些。

另外,可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认识一些陌生的家庭,改变他对陌生人的恐惧感。



爸妈汇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性格,大人只能尽力教导培养。一般来说,大家都喜欢活泼开朗、积极跟大家打招呼的小孩!孩子不喜欢跟亲戚打招呼,不一定就是缺少见识的,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下几点:

1、孩子是不是见到所有亲戚都不喜欢打招呼,平时见到人也不愿意多说话?这样情况下有可能是孩子比较内向,建议多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同时带孩子多出去玩,让孩子感受别人的善意,慢慢变活泼

2、孩子只是见到一些比较少见的亲戚不愿意打招呼,平时跟这样的情况是比较正常的,因为孩子怕生害羞,可以慢慢引导,因为孩子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事物,等孩子跟亲戚熟悉了就不会这样的

3、当孩子不愿招呼人时,不要说“这孩子不懂礼貌”,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要对孩子有更多的关心,帮助他慢慢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