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我们要向小杨同学学习

关于教育,我们要向小杨同学学习

幸好杨升庵没有破他老子考试的纪录。

否则,若他11岁就中举人,12岁进京赶考,就会遇到一个堪与他比肩的牛人——因为这个牛人虽然18岁才中举人,但他考前就夸下海口,要夺得解元。

而且,这位确实做到了。

然后,这位的目标就是第二年的会元和状元,若是不出意外这就是定局。

意外总是有的,因为一个人是要为自己的自负付出代价的。而此人付出的代价就是,作为所有考生中唯一答对问题的人却落榜了,而且被关进了大狱!

这个人是唐伯虎,他被一个叫徐经的有钱人卷入了一桩舞弊案,从而失去了从政资格,但却成为一代大画家、书法家。

比唐伯虎小7岁的杨升庵,如果同年也参加了那次考试,我想应该可以做出那道史无前例、难度系数绝高的考题。问题是他同样也会被卷入这桩舞弊案——

因为加上他就三人会做,而其中徐经确实舞弊了——参与了买题;唐伯虎比较冤,因放榜前说会中会元而被认定为舞弊……

杨升庵呢,说不定会更惨,因为11岁时被李东阳收为门生。

李东阳何许人也?

除了诗坛泰斗的称号外,当时,他还有一个称谓: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前任。

杨升庵那么小,就会做那么多人不会做的难题,且父亲是北京大官,老师是首辅,是会被人说闲话的——特别是会被朝庭的言官们说闲话,说不定还会把李东阳和杨廷和拉下水。

所以,特幸运的是杨升庵没有破他老子的纪录,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没有落下一场考试,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24岁才中状元。

唐伯虎入狱时,杨升庵正在老家新都就读于县学。当时,云南阿迷(今建水)人王廷表的父亲王颖斌在新都任儒学教谕(王廷表也随父亲在蜀就读,王、杨两家为世交)。

为方便学习,杨升庵就住在了桂湖公园。当然,那时是杨家的私家花园。

一天的学习间隙,杨升庵就到乡间游玩———个现在

叫作马家镇的地方,也是杨家祖屋所在地。

杨升庵在闻过了野花香后,巧遇了一位手拿戒尺打学生的私塾先生。而先生打人的理由竟然是学生对不上老师出的上联:谷黄米白饭如霜。

本来杨升庵想帮学生对一个对子,但想不到的是,他这个以敏才、全才闻名的少年才子居然也对不上来!气得老师也不打了学生,走了。

而杨升庵始终也未能对出下联,直到两年后——应该说是为这个下联找到了上联。

弘治十四年(1501年),杨廷和守孝3年期满,应召回京复职,杨升庵随行。

当时的弘治皇帝是很勤奋,也待大臣们较好的一位皇帝。杨廷和赴京后,弘治在文华殿里大宴群臣。

关于教育,我们要向小杨同学学习

杨升庵作为主要宴请对象的家属,也参与了此次宴会。

而北京的冬天冷,需要取暖。可不像现在我们可以用空调、暖气或者电热炉之类的,他们用的是木炭烧火取暖。

有人说弘治当时是因为有所感触,有人说他是突发奇想,反正他出了一个上联,让赴宴的百官对下联。

但硬是没有一个官员能够对上来,包括李东阳、杨廷和等一干泰斗、奇才。

正当人们认为皇帝出的是一个孤对时,一个略带童声的“绝对”打破了这个神话:谷黄米白饭如霜。

皇帝出的上联是:炭黑火红灰似雪。

杨升庵的下联被民间称为“皇宫绝对”,而杨升庵的知名度也第一次到达了朝廷!

其实,我们要教育孩子向杨同学学习,学习他的博闻强记,学习他的一丝不苟。

因为神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