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是忠义孝悌之名占全的圣人吗?

伯夷叔齐是忠义孝悌之名占全的圣人吗?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先后都逃往周国。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故而博得孝悌之名。伯夷叔齐扣马谏阻武王伐纣,饿死不食周粟,从而博得忠义之名。

伯夷叔齐是忠义孝悌之名占全的圣人吗?

忠义孝悌之名,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可谓占全矣,然称其兄弟二人为圣人者,未之闻也,笔者亦以为不足也。夫圣人者,人之立德立言立功而如圣者也,起码是通天地之道而利于万民的大人。孔子在《易·文言传》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 况於鬼神乎?”伯夷叔齐之贤,有虚名而无其实,不足称圣也。

伯夷叔齐是忠义孝悌之名占全的圣人吗?

伯夷叔齐虽博得孝悌之名,然为博孝悌之名,竟弃国而不顾,以血壮之年逃于周国而去养老,其实质反而是大大背离了父君的初衷。昔周人亦有类似情况,古公亶父欲立幼子季历,长子泰伯、次子仲雍感父君之意,先後文身断发,避让荆蛮之地,继而开发江南,成为吴国始祖,而季历则承父之志,又传子文王姬昌,为周族的兴盛,乃至代商而王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泰伯贤能之才,孝悌之德,乃名副其实,非伯夷叔齐所能企及。泰伯尚不足称圣,况伯夷叔齐乎?

伯夷叔齐是忠义孝悌之名占全的圣人吗?

伯夷叔齐虽博得忠义之名,然忠义可嘉,却知忠而失于愚,知小义而失于大义。纣王残暴,天下共愤,沦丧灭亡是迟早的事。伯夷叔齐,抱残守缺,不知天命,以命殉义,知义而不知宜也,是为愚忠小义者也。孔子在《革卦·彖传》中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可见孔子只是反对违反伦理道德的争位,而并不反对革命,认为革命和四季变化一样是很自然的,伟大的革命是正义的。在这一点上,伯夷叔齐的愚忠和小义就显得格局太低了。

伯夷叔齐是忠义孝悌之名占全的圣人吗?

子贡曾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答曰:“古之贤人也。”又问:“怨乎?”答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的回答很勉强,仅肯定地评价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而且仅仅是有贤名,至于其“仁”名,则是求而得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是不会为仁而仁的,求仁得仁实际就否定了其二人的圣人之名。

伯夷叔齐是忠义孝悌之名占全的圣人吗?

总之,伯夷叔齐之名自古盛也,然却知忠而不知命,知义而不知宜,知孝悌而不能通,弃国计而求虚名,怀妇人之仁,竟不知小大之分。比起那些为一己之私,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贪婪凶残,乃至礼崩乐坏的小人,伯夷叔齐之德无疑值得讴歌赞颂,大书特书,但比起圣人来,伯夷叔齐之德还差得很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