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費”時代的投資機會在哪裡?

過去40年,中國靠投資和出口拉動了經濟快速增長。但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當前資本市場的緊縮、去槓桿和增加流動性的矛盾凸顯,中國經濟結構面臨著急需轉型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加大內需、促進消費成為唯一的選擇。

如果當下去問國內的創投機構,什麼投資主題是他們必然會佈局的,能得到最多答案的莫過於“科技創新”和“消費升級”。尤其是後者,在諸多專業投資人看來,是一個能夠跨越週期的領域,並且隨著新興群體的誕生,消費力量仍會不斷釋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找到合適當前時機的領域內的投資機會,就成為了擺在諸多創投機構面前的“大考”。

消費是跨越週期的投資主題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現在的環境下,消費是一個非常確定和需要加大投入的方向。”日前,景林股權投資董事總經理潘迪在第12屆中國投資年會產業峰會上如是說。

他直言,在過去一段時間,國內居民的積蓄用於買房的多、消費的少。但從現在開始,90後、95後、00後正在崛起,70末和80後的消費潛力也會逐步釋放,總體來看消費升級是個很確定的趨勢。而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在任何一個股票市場,消費類企業都是能夠跨越週期、長期持續增長的類型之一。“我們的觀點很明確,未來長期看好消費,而且會堅持加大投入。”潘迪說。

潘迪指出,在看消費領域的項目的時候,要時刻把握住“變與不變”。他指出,不管是新還是舊,不變的一點是消費永遠都是“做小生意容易,做大很難”,它需要你左腦跟右腦的平衡,也就是品牌和標準化複製管理必須取得平衡。這一點是很多消費者企業做不到的原因。所以判斷原因,中後期要持續做大,兩方面的能力必須都很強。

其次,消費的四個因素:品牌、渠道、產品、供應鏈,在現在的時代下,產品會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產品力是現在非常重要的,在渠道和供應鏈環節,數字化智能商業和數字化管理會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是變化的因素。

2015年11月11日,國務院常委會提出“新銷售、新動能”的概念,當時提出6個領域,包括信息消費、服務消費、綠色消費、品質消費、時尚消費和農村消費。在豔陽天資本總裁張正權看來,消費將來會成為中國經濟的奠基石,在當前投資、出口下滑的情況下,靠內需來拉動是唯一的出路。

鴻坤億潤投資合夥人吳曉偉則指出,其實對於消費領域的看法,機構之間的觀點是相對比較一致的。他認為,消費是靠週期的品類,當前可以關注人口遷徙的因素。從改革開放40年的走勢來看,現在中國的人口分佈依然比較分散,過去40年走的是城市化佈局到城市群產生的過程。因此,他判斷,未來可能會有大概6~7億人口分佈在幾大核心城市群,他們對周邊的優質服務消費需求會大量提升,長此以往可以看到整個人口遷徙帶來的紅利。

其次,吳曉偉表示,需要明確的是,中國的人口基數非常大,在這個前提下,任何一個趨勢乘以這個基數就會造成很大的機會。“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的概念,只是一個時代發展中,或者渠道下沉帶來的變化。但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變化,可以產生一個獨角獸、百億級市值的公司。在這麼大的人口基數下,抓住時代的賣點或者節點,可以在消費領域獲得很好的投資機會。”

新常態下的消費投資機會

從大方向上來說,潘迪認為,消費可以分為做渠道、做產品和做服務三類。首先他認為,渠道類企業,不管是爆發性還是成長空間,都優於產品類企業。在他看來,做渠道的有兩個路徑可以選擇,一個是出海,另一個則是新零售,尤其是後者重構線上線下、數字化當中有很大的機會。不過他也指出,這裡面最大的挑戰,是新零售對於創業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更適合一些比較大型的企業做。

相比之下,潘迪認為服務類企業的機會更好一些。第一,因為整個服務類的消費佔比比較低;第二,服務相對面對國際化的競爭比較少,當中教育、美容、養老、娛樂等都是其中看好的服務類的方向。

而產品類的企業,整體來說比較容易面臨國際化競爭,同時品牌的沉澱也需要時間。但潘迪指出,這個細分領域同樣存在兩個機會,一個是中國本土跟外資差異化的競爭,另一個則是供應鏈優勢。他指出,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能夠比較好地利用供應鏈的優勢,去做一些不一定是以品牌見長,而是以品牌性價比見長的產品。

吳曉偉則更傾向於從基層消費偏好的變化,去挖掘一些新的變化趨勢,或者是一些投資機會。他總結了四點方向:第一點是專業化。大家更傾向於專業化的品牌或者是產品來服務,或者來提供服務給她的受眾及用戶;第二點是文化。00後、95後、90後的新的消費人群起來了,越來越懶、越來越追求便利,從而產生了新的機會;第三點是社群化。例如小米,通過產品和用戶之間的情感紐帶、故事的傳遞來提供用戶之間的粘性;第四點是場景化。把消費和生活場景進行結合,形成場景化的購物方式來提高用戶粘性。“如果產品、服務能夠抓住這四個底層的趨勢,會有一些好的投資機會出現。”

吳曉偉還指出,從人的本性出發,大家都追求物美價廉,在任何環境下都需要有更好的產品和更便宜的價格。這就涉及到去尋找更好的產品,以及有更好的組織架構的公司,包括供應鏈、渠道,以更高效率來服務,這也是新銷售時代下新的驅動力。

“對於優秀企業和優秀團隊而言,要有足夠強的應變能力以及判斷力,特殊節點如何做好規模、做壁壘以及造血能力,從這三個維度上做出組合拳,達到最好的企業發展狀態。”吳曉偉總結說。

張正權認為,新消費的驅動力無非是三個:第一,中產階段;第二,00後、90後、80後逐漸成為消費主體,這個群體在新的成長時代中形成追求個性、追求放飛自我的新的消費形式;第三,一些新的技術比如人臉識別、物聯網以及大數據等,科技賦能誕生一些新的消費業態。

在他看來,現在國內的消費已經逐步進入“理性消費和品質消費的時代”。在這個階段,人們都在思考這個消費到底值不值,甚至考慮這個消費的社會意義在哪裡。這一階段人們追求的是適合自身的東西,不硬性追求品牌、價格等,只要覺得舒適和自己喜歡即可。在現階段我們思考的是,怎樣尋找一個適合我們的投資方向,從我們的投資角度來說,更多希望藉助科技賦能的東西,更看重的是未來符合消費的發展方向。

“目前新消費確實遇到了新常態,整個宏觀經濟形勢相當嚴峻。所以對投資人來說,目前第一個看法就是要能活下去,度過資本嚴冬。”他強調,在嚴峻的情況下想要活下去,首先是賽道選得對不對,這是最關鍵的。要能適應在新常態下苛求的狀況,把現金流管好,後續發展需要時間檢驗。“所以我們目前投資主線看的是:有好的賽道、有好的現金流、能夠活下去度過週期的這些企業。”張正權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