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自巴巴羅薩計劃開始的那一刻起,蘇德戰場就成了裝甲鐵蹄的用武之地,在東線戰場上,那一群群印有紅色五角星和黑色鐵十字的巨型“爬蟲”們,用履帶和炮火互相傾瀉著鋼鐵與死亡。在這場意志的較量中,坦克工業受到了極大的刺激,由坦克匯聚的鋼鐵洪流成為了蘇軍的象徵。值得一提的是,對這些裝甲集群虎視眈眈的,不只是那些妄圖統治世界的雅利安種族瘋子,還有戴著星條旗禮帽的“山姆大叔”。於是,重型坦克的發展在冷戰的氛圍中迎來了一次全新的高潮。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從IS-4到T-10

IS-2(“斯大林”2)重型坦克走上戰場,蘇聯坦克設計師託洛亞諾夫就開始著手研製“斯大林”系列坦克的後繼型號,可惜,他所負責的“701工程”——一個科京設計的車首與杜霍夫設計的炮塔混合的產物,即後來大名鼎鼎的IS-3。

1947年,即偉大衛國戰爭結束2年之後,洛亞諾夫將“701工程”修改為三個方案,並呈報了蘇軍裝甲總局。在經過一系列測試之後,軍方同意定型生產,從此“701工程”有了自己的名字——IS-4,成為了戰後蘇聯第一代重型坦克。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可IS-4由於可怕的造價,加上蘇聯戰後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財政主要用於恢復國內經濟,使得IS-4僅生產200輛左右。朝鮮戰爭爆發後,IS-4還一度被作為將要參戰蘇軍的主力突擊兵器,後因斯大要否決了整個出兵計劃而作罷。看起來IS-4有點生不逢時的意境,但比起永遠停留在圖紙上的IS-5和屢遭厄運的IS-6來說,境遇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1944年,科京拿出了後繼的發展型號IS-5,但由於在技術上過於雞肋,而且造價有點離譜,IS-5在擁有了個全尺寸的木質模型之後,設計圖紙就被扔進了檔案櫃。但科京在1954年又提出了IS-6方案——“253工程”。從當時的眼光來看,IS-6確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採用了IS-4的主要部件和電傳動裝置,一改以往的機械傳動方式。這一次總能在競爭激烈的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可倒黴的事情還在後面呢!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試車當天,IS-6很不爭氣地擺了烏龍——整個樣車發生了爆炸。坦克本身成了碎片不說,爆炸的衝擊波甚至波及到了300米之外!經檢查發現,這次事故可是電傳動裝置過熱導致的!隨後的結果讓科京更加尷尬了!由於設計方案太過死板,以至於整車根本沒有留下改動的餘地,所以說,IS-6陷入了可怕的“囚徒困境”:不安裝製冷裝置,整輛坦克能否正常的工作都是問題,但安裝了製冷裝置後,則會因為整車重量增加而影響機動性,發揮不出電傳動的優勢。

萬般無奈之下,科京只好把IS-4的整個傳動系統照搬到了IS-6上。在改裝後的IS-6進行實車機動演示時,最大速度只有43千米/小時,讓評審的專家們跌破了眼鏡!於是,這個方案被很隨意地否決了。但“253工程”的失敗並沒有使科京從此一蹶不振,他翻盤的時機還沒有到來呢!

此時“IS系”競爭者中,又有一位明星設計師尼古拉・沙什穆林以及他的天才之作——“260工程”半道殺出。1946年,沙什穆林在列寧格勒推出了“260工程”,該工程是由他之前的方案修改而成,9月8日完成了樣車試驗。1947年,沙什穆林又對該方案進行了“修正”,自此,蘇軍裝甲史上火力最猛重量且最重的一個怪物誕生了——這就是IS-7。

在當時那個年代,IS-7的戰鬥力可謂當之無愧的王者,它的火炮一反常態,與一般的“由陸向海”不同,主炮是由海軍的56-SM型火炮改進而來,是一次完美的“由海向陸”的轉型。該型130毫米火炮能將36.5千克的穿甲彈以945米/秒的速度打出去。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口徑和威力,難怪美國人驚呼:瘋狂的伊萬來了!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此外,IS-7也是世界上機槍最多的重型坦克,其機槍數至今也讓其他型號難以望其項背——8挺!不僅僅是火力,IS-7由於採用了新型炮塔,也具備了極佳的防護性,同時,大功率發動機和新式掛膠履帶的出現,使這頭68噸重的龐然大物的速度達到了50千米/小時。

軍方對該型坦克進行了測試,而測試的結果卻讓蘇軍裝甲兵們叫苦連天!首先,IS-7有一個極不相稱的“腦容量”——內部空間,乘員在駕駛IS-7行駛和作戰時,除了“一天四兩土”之外,還得忍受“前胸貼後背”的痛苦。其次,炮彈架的設置不太合理,經常出現乘員搬炮彈被砸傷的事故。還有,那數量繁多的機槍,本身是為了解決射擊死角和自衛問題,結果彈盒的位置亂七八糟,作戰時子彈打完後的再裝填工作完成可能性基本等於零。內藏式的橡膠負重輪也磨損過大,經常“掉鏈子”!

隨後,蘇軍內部的意見徹底葬送了IS-7的命運:太重,不適合運輸;沒有全地形通過能力;造價和維護起來成本太大等。最重要的一條是,T-54已經服役,而價格僅僅是IS-7的三分之一。

沙什穆林黯淡了,這個時候,一度遭受挫折的科京卻捲土重來。這一次,他拿出的設計方案沒有成為一個時代的起點,反而為時代的結束吹響了號角。

1948底,蘇聯紅軍裝甲坦克兵總局下達文件,要求研製一種重量不超過50噸的重型坦克。科京領導的設計小組根據要求開始了新式重型坦克的研製工作。在吸取IS-6電傳動重型坦克失敗的慘痛教訓後,科京不再盲目使用新技術“大躍進”了,他決定在新坦克的設計中,儘可能採用現有成熟的技術來減小設計難度和風險。最後設計小組決定,新坦克以IS-3重型坦克為藍本,儘量應用在IS-4和NS-7重型坦克上已獲得驗證的可靠設計。由於設計難度不太大,所以科京的設計小組很快便組裝了一個1:1的木製原型車模型。1949年,外形比較保守的“730工程”樣車誕生了。

1950年春,樣車在庫賓卡坦克試驗場進行了試驗。試驗證明,“730工程”是一種還算成功的重型坦克,但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最後,試驗委員會同意,“730工程”以IS-8的編號進行試生產,前提條件是必須對其進行更深入的改進和完善。經過最後的改進,IS-8開始在1952年批量生產。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1953年,斯大林去世,在上臺的赫魯曉夫推行“非斯大林化”的浪潮下,IS-8被重新命名為了T-10坦克。1956年,T-10的改型T-10M開始量產,而原先的T-10也開始按照T-10M進行改造。從開始生產到停產,T-10系列共生產了8000輛。

之後,紅色裝甲兵的作戰序列中再也沒有出現任何一種新型的重型坦克,T-10不僅成了蘇式重型坦克的絕響,也成為了最後一種參加過實戰的重型坦克,儘管這一光彩的經歷在歷史上卻不是那麼光彩:1968年,T-10和它的同門小兄弟T-54/55、T-62一起,肆無忌憚地越過捷克斯洛伐克的邊境,開進了在流行歌曲中被廣為傳唱的布拉格廣場,將布拉格那個本來就帶點寒意的春天,轟隆轟隆地碾了個粉碎!

為抗衡蘇軍鐵流M103降生

1945年5月,整個世界都在歡呼,慶祝希特勒的滅亡。雖然日本帝國還在苟延殘喘,但人類已經看到了正義獲勝的曙光。同年6月22日,斯大林下令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當一輛輛戰車通過觀禮臺時,西方的首腦們一個個驚訝得無法形容。

此時的美國人看著紅軍那排山倒海的坦克集團軍,腦海裡浮現的卻是裝甲集群浩浩蕩蕩橫掃西歐的夢魘。如何阻擋蘇聯的裝甲優勢,已經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獵犬”喬治・凱南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抗將要開始!果然,在友好和信任還沒有消失之時,美蘇雙方就已經將彼此作為了假想敵了!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閱兵式上的IS-3著著實實嚇倒了美國人。此時,美國最好的重型坦克也僅僅是為了應對“虎式危機”而列裝的M26“潘興”重型坦克。1946年1月19日,美國陸軍兵器局決定研製戰後的新型坦克,和蘇聯人一樣,揚基們的思路也是同時開發輕、中、重三種型號。其中決定研製重型坦克的直接原因,就是為了能抗衡“IS-3衝擊”。由於在“問號會議”上的積極參與,加之有重型坦克的設計經驗,1946年5月14日,美國克萊斯勒公司以“K坦克”的名義提出了新的重型坦克設計方案。但由於二戰結束後美國國防經費嚴重收縮,國防部沒有給該型坦克的發展提供資金,該坦克沒有量產。

1948年,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提出研製一種重量在70噸左右的重型坦克的需求。在對各種設計方案進行比較後,決定以T34(美國重型坦克開發編號之一)坦克為基礎改進。新改進的坦克重約58噸,在機動性、防護性和火力上都能滿足軍隊的要求。

1948年12月,美國陸軍和克萊斯勒公司簽訂了研製合同,將這種新式的重型坦克研製代號定為T43。朝鮮戰爭爆發時,T43坦克還處於全比例樣車模型製造階段。美國軍方估計朝鮮戰爭可能演化成第三次世界大戰,而此時美軍先進的重型或中型坦克卻青黃不接,唯一算得上先進的是從M46的改進型,而蘇軍則裝備有IS-2和IS-3重型坦克,在性能和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

此時,美軍希望能立刻裝備重型坦克,不管其是否經過試驗!1950年底,克萊斯勒公司拿到了80輛T43坦克的訂單。不久,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提出要裝備T43,訂單數量增加到300輛。

1951年6月,克萊斯勒公司完成了初樣車的試製工作,並開始在陸軍阿伯丁試驗場進行各種試驗。1953年,新型坦克被正式定型為M103重型坦克。克萊斯勒公司還對T43進行了後續改進工作,最後的正式生產型是T43E1。1954年,80輛T43E1坦克的生產在克萊斯勒位於特拉華州的紐瓦克工廠內完工。在諾克斯堡,生產型T43E1的試驗也正式拉開序幕。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試驗結束後,陸軍認為T43E1無論在可靠性還是在命中率上都是不合格的,該坦克使用的120毫米炮彈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同一批次的炮彈精度相差較大(後來通過控制炮彈生產流程解決了問題)。排氣管密封性不好也給軍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試驗時乘員經常被濃煙燻出來。最後的評估報告認為,T43E1重型坦克“不適於在前線使用”。

無奈之下,這些T43E1只好於1955年封存。幸好軍用物資需求檢驗委員會認為,把新坦克封裝起來實屬敗家行為,要求克萊斯勒公司對其進行合格改裝,改裝過後的坦克被重新命名為M103。

1956年,M103正式列入美軍裝備序列,同年在底特律開始量產。最初M103坦克列裝的單位是駐西德的美軍,五角大樓對該型坦克寄予了厚望,並將其作為M47/M48中型坦克的火力支援坦克來使用,以便在歐洲戰場上抗衡蘇聯的IS-3之類重型坦克。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但M103坦克並非步入了坦途。首先,M103重型坦克可靠性太差,總是出毛病;其次,M103重型坦克的命運有點背――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軍方已經在研製新型的M60主戰坦克,M60主戰坦克已經在性能上全面接近或超過M103重型坦克。這樣,M103重型坦克在裝備部隊後不久便從歐洲的一線戰場上退下來,轉給美國國內的海軍陸戰隊。在M60坦克出現後,海軍陸戰隊對M103A1進行了改進,生產了M103A2坦克,這也是美軍正式列裝的最後一種重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的裝備數量為220輛,比起蘇聯的T-10來,M103從未參加過實戰,不過一直到1973年才退出現役,實屬幸運。

T-10與M103性能比對

火力性能T-10的主要武器為1門47倍口徑122毫米D-25TA坦克炮,火炮有一個雙氣室衝擊式炮口制退器,沒有穩定器。該炮壘長6450毫米,重2270千克,方向射界360度,高低射界為-3~+17度。“730211程”和T-10的早期生產型都沒有火炮抽菸設備,但隨後的生產型都在炮口附近加裝了抽菸筒。T-10的輔助武器為1挺位於火炮右側的DShKM12.7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安裝在裝填手門前的DShKM高射機槍。

後期T-10M的主炮則換為全新設計的大威力M62-T2(2A17)122毫米坦克炮,這種火炮身管長為54倍口徑,裝有1個多氣室反衝式炮口制退器帶雙向穩定器和火炮抽菸筒,這也是蘇聯最後的線膛坦克炮。輔助武器分別換為14.5毫米KPVT並列機槍和14.5毫米KPV高射機槍。該炮配備了新式的脫殼穿甲彈和破甲彈,脫殼穿甲彈的初速高達1600米/秒,穿甲彈可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320毫米厚的垂直鋼裝甲板。

美國軍方在M103重型坦克設計之初,就把火力性能放到首位。M103的主要武器是1門M58型120毫米線膛炮,身管長為60倍口徑,彈藥基數38發。發射穿甲彈時,在命中角30度、射擊距離914米的情況下,可擊穿221毫米厚的鋼裝甲;發射破甲彈時破甲厚度為330毫米。儘管是分裝式炮彈,但由於有2名裝填手,實際射擊速度仍達到5發/分。輔助武器有2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防護性能T-10的裝甲防護性能極為優良,炮塔和車體的裝甲傾角都很大,防彈外形良好。車體為全焊接結構,車首前上裝甲厚120毫米,側面傾角72度,上面傾角45度,換算成水平厚度達362毫米,這在當時是任何反坦克武器無法擊穿的。炮塔為鑄鋼結構,外形低矮傾角很大,炮塔前裝甲厚20.I毫米,側裝甲厚lD0毫米,後裝甲厚60毫米,頂裝甲厚35毫米,火炮防盾厚230毫米。後期的T-10M火炮防盾和炮塔前部裝甲被加厚到250毫米,並在熱煙幕釋放裝置和自動滅火裝置基礎上加裝了三防裝置。

M103重型坦克的車體為鑄造鋼裝甲焊接結構,車體正面裝甲厚度為110~127毫米,側面裝甲厚度為76毫米,後面裝甲厚度為25毫米。炮塔為鑄造件,但尾艙底面為焊接結構,炮塔各部位的裝甲厚度達114毫米,火炮防盾的裝甲厚度更達到了178毫米。各艙室用裝甲板隔開,在防護上比T-10和T-10M稍遜,但由於M103的作戰對象是IS-3,這個指標已經超過了。
機動性能T-10的單位功率為14馬力/噸,最大速度42千米/小時,最大行程200千米,使用尾部2個輔助油箱時最大行程為290千米。

T-10重型坦克的速度比T-54中型坦克(50千米/小時)低,行程也比T-54(400千米)小了許多,因此在和T-54一起機動時T-10坦克經常掉隊。T-10的車體寬度較大,即使是在使用寬軌鐵路的蘇聯進行鐵路機動時也會相當麻煩。後期的T-10M換裝了V-12-6機械增壓柴油機,懸掛系統進行了有效改進,最大速度增加到50千米/小時。這樣,在行軍和戰鬥中T-10M就能跟得上T-54/55和T-62了。T-10M還能再額外帶2個輔助油箱,最大行程增加到350千米。尾部的一個速拋油箱還可以換成2個大型發煙罐。

美國M103重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AVDS-1790-7CV型12缸風冷汽油機,最大功率810馬力,配用CD850-4A型液力機械式變速箱,有2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可實現中樞轉向。這套動力一傳動裝置和M48坦克的幾乎一模一樣,而戰鬥全重增加了近10噸,這一點成為M103坦克機動性稍差的最主要原因。M103的履帶和M48坦克一樣,為寬711毫米的T107型金屬橡膠履帶,坦克最大速度33.8千米/小時,最大行程168千米。機動性是有點不夠,但M103坦克的優勢在於使用了方向盤轉向,操縱性相當好,乘員不易疲勞。動力一傳動裝置的維修也比較方便。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後期的M103A2將發動機由汽油機改為了柴油機。因此,M103A2型的戰鬥全重增加到58噸,但改用AVDS-1790-2A型V型12缸風冷柴油機後的最大功率調整為750馬力,和M60主戰坦克用的是同一種動力裝置。匹配的變速箱也換為改進型的CD850-6A型。這樣,儘管單位功率略有下降,但最大速度反而提高到37千米/小時。同時,由於加大了燃油箱容量,M103A2的最大行程提高到了480千米。

總體來看,T-10的性能優於M103,但是M103重型坦克的作戰對象是IS-3,大概美國人也從來沒有想到“伊萬”們能把重型坦克設計得如此之“變態”。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不久之後,重型坦克就徹徹底底地成為了歷史的塵埃。

重型坦克時代的謝幕

從T-10和M103來看,美蘇兩國雖然在坦克的設計和作戰目標上有所分歧,但對於具體的戰術運用則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都是將其作為輔助火力而並非主力突擊兵器。T-10的任務是為T-54/55提供火力支援,正如M103是M47/48的火力支援坦克。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當時的中型坦克在火力上比重型坦克稍遜一籌,而重型坦克又不能像中型坦克那樣快速大批量生產併入役,於是,“高低搭配”就成了兼顧規模和火力的不二法門。

基本上,這種形式的搭配還是二戰坦克戰理論和具體戰術在戰後的發展運用。但隨著冷戰的加劇,軍事工業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各類新型技術的運用使得“小車抗大炮”不再是神話和笑柄,而複合裝甲與爆炸反應裝甲的誕生則使得坦克的防護性能有了質的飛躍。一切都在預示著,重型坦克的輝煌已經是日薄西山。之後美蘇不約而同地停止了重型坦克的生產和發展,坦克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時代。

那麼,到底是什麼判了重型坦克的“死刑”?

——主戰坦克的興起。

自1962年T-62坦克開出下塔吉爾設計局的門口時,坦克的分類就重新改寫了。從那以後,輕、中、重的分類方式已經成為歷史。之後,裝甲世界的一批新秀開始登上了戰爭的舞臺:M60A1、“酋長”、AMX-30、“豹”1等。那些重型坦克的前輩們,只能驚訝地打量著這些新生的小兄弟。在火力和綜合防護能力上,主戰坦克達到或超過了以往的重型坦克,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機動性差的弱點。而且,新型坦克相對於重型坦克來說,具有低廉的造價、便利的維護和低成本保養優勢。由此,老舊的重型坦克的生存空間完全被剝奪了。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新型反坦克武器的誕生。

自坦克誕生以來,雖然按照“有矛必有盾”的原則,各國都在研製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但是一直到二戰結束之後,各種反坦克武器由於威力、機動性等原因,遲遲跟不上坦克的發展。所以,坦克成為了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成為了它自己的剋星。“閃擊怪傑”古德里安一開始就反對這樣做,他堅信坦克應該作為突擊兵器使用,而消滅它的方式最好是用專門的反坦克武器,不過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無法做到這一點。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二戰結束後,精確打擊武器的出現則改變了這一事實。1946年,法國的諾德・阿維什公司開始研製反坦克導彈,並於1953年研製成功。自此,坦克開始遭遇它誕生以來最大的敵人。而且,搭載了反坦克導彈的各類武裝直升機的出現,真正地成為了裝甲目標的“樹梢殺手”。

——作戰思想的變化。

在前兩個條件成熟後,陸軍作戰理念的更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說以前的方式是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現在則成為了打什麼仗造什麼武器了,傳統的“大縱深”突擊理論正在悄悄地向“快速反應,精確打擊”目標轉型。

時代的棄兒,末代重型坦克三巨頭謝幕記

在新的作戰思想的影響下,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手段越來越多,在裝甲部隊的身邊,步兵戰車便能滿足越來越多的戰術需求,而不再需要那種沉甸甸而且用途單一的重型坦克來進行支援了。在空地一體化作戰日趨嫻熟的今天,重型坦克們往往派不上用場,而且,它是一個非常顯眼的打擊目標。

最終的結果是,重型坦克在現代戰場上像恐龍一樣銷聲匿跡了,不管是美利堅還是蘇維埃,都放棄了這一過時的、笨重的武器。無論T-10還是M103,儘管身影看上去都威風凜凜,但是,這兩位美、蘇重型坦克的代表都成了各自國家的重型裝甲之絕唱。

T-10在短暫的和平中曾經披掛上陣,了卻了身為武器的最大心願,可誰能說M103留下了遺憾呢?現在在巴格達街頭耀武揚威的M1A1坦克上,分明還能看到M103的某些影子,而T-10的後輩們早就和它的先人相去甚遠了。在T-10和M103活躍過的重型坦克聖殿,而今只剩下一片廢墟。廢土之上,一個新的王者至今還在矗立,重型坦克時代早已謝幕,而主戰坦克的時代也早已來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