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残缺的书写中 发掘李庄的文化内涵

在残缺的书写中 发掘李庄的文化内涵

——《永远的李庄》序言

□ 陈海龙

近些年,文学对李庄的书写热有增无减,这是缘于李庄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1941年至1946年期间,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学研究所以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学所等文化学术机构相继迁驻李庄,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人文、科技、建筑大师会聚于此,李庄一时成为中国文化重镇。

在残缺的书写中 发掘李庄的文化内涵

凭借散文《士与绅的最后遭逢》获得第十三届十月文学奖特别奖的得主阿来这样述说:“这些年流行一个词叫民国范。李庄文化深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中国文化为何历经几千年大难不死,应该好好研究下李庄。”这篇散文站在历史的高度,大视野地审视李庄作为中国的地标性文化存在的重要价值,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地对中国李庄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考量。

在残缺的书写中 发掘李庄的文化内涵

今年是抗战胜利各学社迁出李庄的第72年,是宜宾建城2200周年。本书虽然不是命题作文,但在我们征集的38篇作品中,标题中含有“李庄”二字的竟然有23篇,李庄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描写李庄的人和物、历史与现状、风土人情、发展变化等文稿,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残缺的书写中 发掘李庄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名家还是新人,他们脚步丈量的都是那片土地,他们眼睛看到的都是同样的风景。能够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真实重现辉煌岁月者,屈指可数,在残砖断瓦中延续跳动的历史脉搏者,更是凤毛麟角。要跳出李庄、还原李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如此,所有的尝试都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我们的探索没有停止。

“很多人是奔着梁思成和林徽因去的李庄”,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写尽了人与历史的关系。贫穷落魄的学人与古老陈旧的李庄,在风雨交加的岁月中,演绎出惊天动地的故事。那群远去的背影已经模糊,但留下的脚印依然清晰。

大师们成为了今日李庄的骄傲与点缀,却很少有人去发掘安放书桌的那片土地上,李庄底层民众延续千年的美德和博大的胸怀。厚重的历史写满带血的文字,需要莺歌燕舞的赞美,也需要杜鹃啼血的悲悯,古镇李庄的价值正在于此。

在残缺的书写中 发掘李庄的文化内涵

李庄古镇充满了文化感,这种文化感来自于古镇内心。以“九宫十八庙”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李庄草龙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以“一花、二黄、三白” 为代表的美食文化;以长江奇石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以栗峰山庄为代表的抗战文化……“弦歌不绝”,在淡淡的书写中,我们触摸到了李庄文化的边缘,也仅仅是边缘,文字在青石板上跳动,在羊街的小巷奔跑,在奎星阁内穿梭。

李庄需要大散文,需要用心碰撞的火花,地火在地下运行。不是速写、不是油画、不是素描、不是山水、不是水粉,忠于真实、跳出真实、高于真实,必须调动中国字的全部“密码”,让文字在有限的空间无限循环,贴近时代跳动的脉搏,构筑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李庄如此抢眼,得益于它的厚重,它的独特,它的沉默,这里发生的一切绝非偶然。“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短短十六个字的一纸电文,是打开李庄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打造这把钥匙的人,同样值得我们大书特书。

在国难当头的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性空前高涨,民族气节与大义,他们看得很清楚。七十多年过去,当我们今天回首仰望那群在李庄顽强奋斗的先贤,不禁为他们的意志力所折服。一端是知识界勇于献身学术,为民族文化命运担当,另一端是普通老百姓对知识界的尊重与礼遇。当华东与华北“放不下一张书桌”时,李庄敞开了她博大的胸怀,接纳四方迁徙之落魄客。对比是如此强烈,态度是如此鲜明,小小一个李庄,每一块垫脚的青石板下,都会藏着许多故事。

纵向的探索可以追溯千年,千年的文化沉淀写满宽容与厚道;横向的比对可以启迪思维,这依山傍水的小镇容得下滚滚长江。土著与“下江人”交汇的瞬间,注定了李庄“蜕变”的辉煌,看似平平常常的一个举动,裂变出耀眼的智慧之光。

对李庄的书写实质是对历史的反思,对写作者灵魂的拷问。我们不是在流水线上复制产品,作家们蹒跚的脚步,无法把弯曲的小巷拉直。

书写李庄,不是为了书写而书写。李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浪花,在每一位过客的眼中,变幻着不同的风采。散文是最能表达情绪的载体,笔墨的浓淡均可以勾勒出灵秀的山川、多彩的人生。被酸甜苦辣浸泡的李庄,如果没有大江的气魄,没有翠竹的挺拔,没有船工的呼喊,没有与众不同的风姿,何以会吸引天下的文人墨客?

每一篇文稿注定是一个符号,是散落在李庄田埂上的一朵朵金银花,大部分的写作者都是随性的,匆忙的,他们笔尖流出的山泉,不会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只有接纳他们的长江知道,脚下厚重的大地知道。

无言的大江在脚下流淌,每一朵浪花都各不相同,今天的江水肯定不是昨天的江水,但今夜的月亮一定是过去的月亮。

永远的李庄,自然会有说不完的话题。

在残缺的书写中 发掘李庄的文化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