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勢力大損,為何能再撐數十年?

carleo


正如題主所言,我們有理由相信,長平之戰後,如果秦昭襄王沒有絲毫的猶豫,直接採納白起的建議,命白起率領大軍直撲趙國的話,說不定趙國直接就被滅了。

但就是秦昭襄王這一猶豫的時間,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結果就導致秦國活生生被耗掉了近三十萬的兵馬,短時間內再也無力謀趙了。

范雎進讒言,給了趙國喘息之機

長平戰事結束後,白起派兩路直撲趙國的都城邯鄲,自己則返回咸陽,面見秦昭襄王,請求昭襄王可以向前線抽調糧草,以為滅趙之用。

但昭襄王並沒有馬上答應白起

雖然昭襄王的心中絕對是想要滅掉趙國的,但一來是長平之戰已經損耗了大量的糧草,並且也折損了近二十萬兵馬,所以昭襄王不得不慎重考慮一下此事的可行性。

但就在昭襄王猶豫的這段時間,趙國派出了使者前往秦國都城咸陽,不過這位使者並沒有去見秦王,而是直接去了秦國丞相范雎的府上。

使者對范雎講,白起如果真的滅了趙國,對秦國的人任何人而言都有好處,對丞相你沒有好處。

要知道,白起這些年來,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徑城之戰,已經為秦國立下的赫赫戰功,如今再加上長平之戰,白起更是功勳卓著。

如果再讓白起滅了趙國,滅國之功,何其大也,到時候秦國上下,只知道有武安君白起,誰還知道相國大人你啊!

雖然說使者來說了第二個原因,但那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第一條就已經足夠讓范雎動心了。

於是乎

范雎跑到了昭襄王的面前,巴拉巴拉說了一頓,說什麼我軍已經征戰太久,糧草缺失,不益再戰,可以允許趙國像咱們割地求和。

范雎所說的,正是昭襄王一直憂慮的事情,於是就駁回了白起增糧的請求,讓進攻邯鄲的大軍撤了軍。

這一下就給了趙國一定的喘息之機。

趙國上下軍民一心,拼死抵抗秦軍

秦國允許割地求和的消息傳到趙國,當時在位趙孝成王準備割六城平息秦國的怒火。

不過當時的趙國大夫虞信覺得,如果將六城割給秦國,無異於資敵,但如果將六城獻於齊國,爭取得到齊國的支持,合縱抗秦,那該多好?

於是趙王丹採用了虞信的建議,派人去聯繫了齊王建。

秦昭襄王聽到消息之後,頓時勃然大怒,立刻就準備讓白起重新率兵進攻邯鄲,平滅趙國。

結果這個時候,白起不是到是裝病還是真有病,反正就是有病了

昭襄王沒有辦法,只能派出大將王陵率領二十萬大軍伐趙

趙王丹命廉頗為將,率領城中勉強湊出來的十萬大軍,在城中進行了頑強抵抗

平原君趙勝散盡家財,為國徵召士兵,甚至將自己的妻妾都編入了趙軍之中

而且長平之戰剛結束不久,邯鄲城中無數精壯都死於秦軍之手,因此趙國百姓對秦軍極為仇恨,非常支持國家的工作,全力幫助軍隊堅守邯鄲。

城中上下同仇敵愾,勢要守住邯鄲

王陵在邯鄲城下打了兩年,邯鄲城依舊是穩如泰山,沒有絲毫被攻破的跡象。

魏楚聯軍支援邯鄲,趙軍配合援軍裡應外合

王陵久攻不下,昭襄王更加憤怒,於是向前線增兵15萬,並且準備白起掛帥。

只可惜

白起依舊病著

沒有辦法,昭襄王派出大將王齕率領著十五萬援軍來到邯鄲前線接替了王陵的位置,繼續攻打邯鄲。隨軍的還有范雎極力推薦的當年恩人鄭安平。

但這個時候

邯鄲城中已經沒有多少糧食了

怎麼辦?

趙王丹只能向別國求救

於是乎就出現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兩個歷史典故

信陵君竊符救趙

毛遂自薦

故事的過程我就不敘述了,基本上都已經耳熟能詳,在此我只說結果

信陵君在前線擊殺魏軍大將晉鄙,得軍十萬支援趙國

楚考烈王經過毛遂一番遊說,也派出十萬大軍救趙

於是乎二十萬魏楚聯軍與邯鄲城內的趙軍裡應外合,一舉擊垮了邯鄲城下的王齕軍。

王齕率殘部逃走,鄭安平率領兩萬秦軍投降了趙國。

至此

趙國的邯鄲保衛戰宣告勝利

邯鄲之戰,趙國上下一心,並且聯合東方各國,最終抵擋住了秦軍的入侵

而秦軍經此一戰,在邯鄲城下損失了近三十萬的兵馬,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失去了攻滅山東六國的能力。

再加上借來的秦國國內的一系列整整鬥爭,吸引了昭襄王的注意力。

因此昭襄王一朝,秦國再也沒有能力威脅趙國。

昭襄王死後,其子孝文王即位

只不過孝文王沒有福氣,只登位了三天就死了。

孝文王死後,其子莊襄王即位

莊襄王也是個薄福之人,只當了三年秦王,就死了。其在位期間,主要就是平滅了東周勢力,並且蠶食了三晉一些地盤

莊襄王死後,其子秦王嬴政即位

秦王政即位後的前半部分,主要在於呂不韋做的鬥爭,這就耽誤了一些時間。

等到幹掉呂不韋之後,朝堂之上無人掣肘,秦王嬴政這才開始大刀闊斧的開始平滅六國。

等到嬴政開始出兵的時候,山東六國氣數已盡

再無力對抗秦軍了


盜帥夜留香YE


長平之戰後,趙國家家出殯,戶戶發喪,從此一蹶不振,再無力與強秦決戰。但之後,秦國卻用了32年時間才最終滅掉趙國。這和長平之戰的深遠影響是分不開的。

一、秦國國力損耗過大

長平之戰,並非最終白起對趙括在長平的最後戰役。這場秦趙之間的戰爭,持續了3年。起初,秦國攻打韓國,韓國欲獻上黨求和,但上黨郡守邀請趙國出兵。秦趙之間圍繞戰略要地上黨展開的戰爭。王齕帶秦軍進攻,趙國派廉頗禦敵,你來我往,互有攻防,丹河對峙就持續了兩年多,秦軍投入60多萬人,趙軍投入了45萬人。兩國為了這場戰爭,可以說都是傾全國之力。最終趙王撐不住了,懷疑廉頗過於保守,無法退敵,才換上趙括。秦昭襄王偷偷換上人間屠夫白起,並親自到河內(今河南沁陽),把當地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充軍往長平前線。雖然秦國最後獲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但由於戰爭持續時間長,消耗大,秦軍的攻擊力已經有了很大衰退,後勤補給線也幾乎到了極限。故而,秦軍的虎狼之師進攻邯鄲時,並未能達成戰果。

二、信陵君竊符救趙

當年,長平戰後,秦將王陵進攻邯鄲。白起稱病,因為他本來就反對馬上進攻趙國都城。結果,魏國出兵救趙。不過魏王迫於秦昭襄王的壓力,沒有敢直接參戰,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就上演了。最後,魏軍和趙軍聯合大敗秦軍。這次,秦軍傷了元氣,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

三、白起坑殺趙國40萬降卒,讓趙國和六國都再無降秦之念

白起活埋趙國俘虜40萬人,其實也是迫於無奈。他無法相信這些降兵可以為秦國賣命,又沒有糧食養活這些趙俘。於是就做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殺降事件。消息傳到六國,六國國君和軍隊都再無降秦的念頭,知道投降了也是死。於是,秦軍再遇到的趙軍和六國軍隊,都是拼死抵抗的部隊,大大增加了秦軍進攻的難度。而白起不願再帶兵攻趙的原因也在這裡。

長平之戰,屬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戰後又導致六國對趙國的支持。雖然歷史的趨勢改變不了,但卻延緩了秦國滅亡趙國的計劃。


牧漁子


6國除趙國以外,都不堪一擊,如果趙國真的全國壯年幾乎死絕,而秦國還有近半的軍隊,秦國必然會滅了趙國,可是秦沒有,不是不想,是做不到!

在之後的二十年裡,秦挑唆燕國進攻趙國,因為秦經過長平之戰,已經軍隊損半,邯鄲之後,秦軍所剩無幾,即便這樣,18萬楚魏聯軍仍被3萬秦軍殺的潰不成軍!秦根本沒把其他5國放在眼裡,只有趙國才是他的對手!被打殘的秦軍不敢自己出手招惹趙國.。

之後的20幾年,燕國聽從粟腹的建議,開始多次進攻趙國,當然結局只能是慘敗,秦國也趁機攻擊趙國,趙國因為廉頗殺了大將樂乘,廉頗也逃走了,損失了兩員戰將,顧得上燕國,就顧不上秦國,被秦國蒙驁好幾次打得大敗,丟了不少城池,有一次整整10萬人被殲滅!龐瑗打敗劇辛以後,設計殲滅了蒙驁的10萬秦軍,蒙驁也死了!趙國趁機聯合4國一起伐秦!

所謂趙國家家出殯,不過是邯鄲一地。趙國不止邯鄲一座城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長平之戰以前,隨著齊國楚國的衰敗,山東六國裡只有趙國還算比較強大,所以趙國是有一定底蘊的,比如公元前270年,趙奢就大敗過秦軍。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趙國大敗,從此衰弱,為何趙國還能再撐幾十年?

首先,長平之戰秦國也受到損失,而六國的實力還能抗衡。

公元前259年,秦國圍攻趙國邯鄲,想借機吞下趙國,結果趙國因長平的失利而發奮反抗,結果秦國不克,就此拖了好幾年。

公元前257年,楚、魏救趙,魏將晉鄙帶領大軍十八萬畏懼不前,結果魏國信陵君聽從門客侯嬴的計謀,偷了虎符,帶著屠夫朱亥擊殺晉鄙,奪了兵權攻擊秦國,而楚國春申君也隨即出馬。

三國大軍合擊,秦軍大敗,秦國的主帥鄭安平居然帶兩萬人降趙。

這說明什麼?

秦國獨大,但還沒有能力吞併六國,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此消彼長。

其次,秦國自身出了點問題,一時放緩了消滅六國的圖謀。

以上大事都是在秦昭襄王的時期發生的,此君在位56年,做了不少事情,但長平之戰後他已衰老,雄心欠佳,加上白起也死,就消停了好幾年。

其後是秦孝文王,他什麼都沒幹,在位三天就一命歸西。

然後是秦莊襄王,他也沒幹出大事來,因為在位只有三年,屁股剛坐熱也就去了。

下來是千古一帝嬴政出場,不過他出場太早,當年只有十三歲,朝政在呂不韋手裡,他沒親政的早十年間也沒做出成績來,等他親政已是公元前237年,這才把消滅六國的事擺上日程。

由此可見,秦國內部也不安穩,所以暫緩消滅六國,不是趙國多撐了幾十年,而是六國都多撐了幾十年。

嬴政年輕氣盛,雄心勃勃,手段夠硬,後面的事情就快多了。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國。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國,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國餘孽的代王。

公元前222年,秦滅燕國。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國。

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國。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

從開始用兵到結束,前後只用十年,這也是積累了幾十年的成果。


鬼山楓語


主要原因:時機

長平之戰後,秦昭王有機會滅趙,但因為與白起的君臣關係走到盡頭,迎來了邯鄲之敗,錯過了這個機會。幾年後秦昭王離世,秦孝文王繼位,僅在位三天就隨他爹去了,然後秦莊襄王繼位,在位也只有兩年多,遍傳位至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帝王更替如此頻繁,再加上嬴政又是在趙國出生長大,在秦國可以說是毫無根基,此時的秦國是內憂外患,呂不韋專權,待嬴政成年後,才慢慢從呂不韋手中拿回王權,剷除嫪毐集團等異己勢力,再從新組建自己的班底,秦國徹底穩定下來之後,才重啟大秦戰車,開始統一六國的戰爭。

重要原因:政治條件

這應該也算是時機的一部分,各國之間、各貴族之間,合縱連橫、彼此聯姻,利益關係錯綜複雜,非當局者,很難理清他們的關係,當中是否會有人跳出來阻撓秦國戰車?比如嬴政的生母是趙國人,她以及她相關的勢力干預滅趙,如何處置?而嬴政的奶奶是楚國人,秦楚經常聯姻,楚國甚至有不少貴族在秦國朝堂任職,如昌平君,不搞定他們,滅楚就存在隱患。秦昭王時期,他母親也是楚國人,所以秦昭王在早年也少有建樹,解決了魏冉,徹底穩固了自己的勢力,才真正開始大殺四方。

總之要區分清楚:秦國的實力和秦王的實力。秦國有滅趙的實力,不代表秦王就有。秦昭王傳位到嬴政雖然僅用了三年,此時的秦國有滅滅趙的能力,但此時的嬴政絕對沒有。


千歌


因為秦王受範睢挑撥,沒有聽白起之計,繼續進攻。給了趙國聯合六國時間。再者秦趙兩國都是舉國之戰,國內消耗很大。歷史的走向有很多原因,不是單一某一事決定的。秦代表新勢力,不斷向傳統挑戰,而六國一直是傳統守護派。二十萬戰俘被殺就是最好的鐵證。


記住603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使趙國的軍力不輸於秦國,雖然說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40萬。但是趙國還有李牧,樓援,還有幾十萬後備兵力。再加上還有平原君趙勝,抵抗上幾十年是不成問題的。


仗劍笑看


因為秦國力盡,需要休息,而秦昭襄王窮兵黷武一敗再敗,東方國家有唇亡齒寒之感救急,所以苟延殘喘數十年


靜靜的河16


長平之戰秦國損失也非常嚴重傷亡過半,加上長平之戰趙國根本沒死這麼多人,秦國誇大了戰果。


我的亞特蘭蒂斯


原因之一是秦國也有嚴重戰損和國內糧食為核心的各種資源消耗 需要重新整合 趙國由此有喘息之機 事實上 秦國也幾乎是起舉國之力會戰趙國於上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