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未名社·阜陽第三師範

魯迅·未名社·阜陽第三師範

魯 迅 ·"未 名 社 "與 阜 陽 第 三 師 範

梁 傑

阜陽第三師範是安徽省廢除科學制度後受新文化運動的推動在阜陽建立的中等師範學校,第一師範在省會安慶,第二師範在蕪湖,第三師範則在皖北重鎮阜陽。1914年創立,開辦時校長餘炳成,第二位校長是江鏡人。學校開創時設在阜陽貢院街,1919年搬到阜陽三里灣。省立三師在"五·四"運動中受陳獨秀、李大釗影響,許多先進師生,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湧現一批社會精英。如中共阜陽早期黨員李樂天、李端甫等。還有在革命文學和左翼文藝運動中受到魯迅先生培育建立的"未名社"的幾位作家,諸如為中國革命文學和翻譯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韋素園、李何林、李霽野、韋從蕪等人都是阜陽三師畢業。他們如流星一般在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上劃出了一道耀眼的亮光。

如果說魯迅與陳獨秀、胡適是同一代人,那麼,魯迅與"未名社"的韋素園、李何林、李霽野等,則是師長與學生了。據李霽野回憶:開始於1924年的夏天。這批阜陽三師畢業生當時都在北京求學。這一年李霽野譯了俄國作家安特列夫的劇本《往星中》,寫信求教於魯迅,魯迅在寓所"老虎尾巴"接見了李霽野,後由李霽野的介紹,1925年夏天的一個晚上,韋素園、臺靜農、李霽野等人去看望魯迅。魯迅談起了日本的丸善書店,起初規模很小,全是幾個大學生慢慢經營起來的。以後又談譯稿出版問題,於是開始計劃出版期刊和書籍。據李霽野回憶:"當時就決定先籌能出四期半日刊和一本書的資本,估計約費600元。我們三個各籌50元,其他由他(魯迅)負責。……(未名社)也沒有什麼名目,只在以後來沒有名,這才以已出的叢書來名社了"。"未名社"在魯迅的扶持下,於1925年夏成立了。"未名社"成立後,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在魯迅的支持下,在創作和譯作上作出了很大成績,在文壇上造成不小的影響。作為當時文壇的主要革命文學社團。魯迅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1927年魯迅在廣州致李霽野的一封信中說:"看現在文藝方面用力的,仍只有創造、未名、沉鍾三社。別的沒有,這三社若沉默,中國全國真成了沙漠了。"

韋素園是未名社的主將,阜陽三師畢業,1921年夏與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蔣光慈、曹靖華等20多人長途跋涉到達莫斯科,進了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5年結識魯迅,魯迅曾借給他40元作川資,支持他到河南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蘇聯軍事顧問處當翻譯。不久回北京,任《民報》編輯,《民報》被張作霖查封。於未名社成立後,成為未名社的主要骨幹,編輯《未名》半月刊和《莽原》半月刊。魯迅說他"太認真,雖然似乎沉靜,然而他激烈。"對翻譯當時蘇聯高爾基等革命文學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勞累過度,於1932年病逝。魯迅給予很高的評價。魯迅親自寫了《韋素園墓記》文,其中有:"嗚呼,宏才遠志,厄於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之句。在《憶韋素園君》文稱讚他是"值得紀念的青年"。

對這批先進青年在阜陽三師學習情況,未名社的另一主要成員李霽野有以下回憶:"第三師範學校雖然地處僻靜的城郊,校內的空氣一般很寧靜,但是五四運動的狂風暴雨也吹打到這裡了。在我入學前二年考進的有葉集人陳素白,在我後一年考進的有我的同鄉韋叢蕪、李何林,我們是意氣相投的好朋友……我們湊錢去訂報和買書。我們訂的有《新青年》、《少年中國》等。"

李霽野回憶他們受魯迅的影響說:"我讀《狂人日記》是到第三師範學校以後,這以'吃人'兩字概括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以萬鈞之力擊中了要害。我讀時引起具體的聯想。這些聯想可能縮小了作品的深刻意義,但是使我所得的印象卻是極為深刻、生動、親切。我的故鄉雖然只是一個小鎮,在鎮外北端卻是有幾座較大的石牌坊,是為所謂節婦烈士樹立的。稍大時聽大人說出每座牌坊都有悽慘的故事。這時我恍然了,她們就是被封建禮教所吃掉的不幸者!""《狂人日記》使我深深感動,留下極深的印象,並引起很多思考。魯迅先生在《新青年》上發表的隨感錄,也是我愛讀的文章"。

從李霽野的回憶可看出。未名社的幾位主要成員在阜陽第三師範學校就讀時,五四運動的風雷,使他們受到了新思潮、新文化的重大影響,受到了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在文學上的重要啟蒙。由此也可見,阜陽第三師範在當時思想活動,受新思潮、新文化運動影響較大,所以從這裡走出一大批先進人物不是偶然的。

阜陽第三師範學校不僅思想活躍,而且有相當一批學生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在"五四"運動中站到了前列,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成為革命青年。許多思想先進的青年積極和外界聯繫,自覺接受革命先驅者指導。據李霽野回憶:"在五四運動的反帝方面,我的理解是通過幾個渠道逐漸影響。這首先是因為當時書刊對馬克思主義有些介紹和宣傳。我的小學同學韋素園,1921年初到上海,作為中國共青團團員代表,準備到莫斯科去開一個國際會議。他行前給我們寄了些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品,其中有《共產黨宣言》。這些書刊給我們送來了聞所未聞的新思想,引起了我們很大激動。"我們迫切希望能給一些思想的指導。"我就寫信向惲代英老師請教,因為我讀過他的文章,我是把他作為老師看待的。我很快就收到封整齊的行書寫的長信,他教導我們除文學書外,讀些社會科學的書,藉以瞭解世界思潮的趨勢。尤其使我注意的,他特別強調要了解中國思想發展史而不忽略現實。"

李霽野等幾位三師學生不僅主動接受"五·四"新文化新思潮的影響,而且主動組織起來,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反對舊文化,擁護白話文。他們聯絡學校和武漢的同學在三師校內辦了白話文刊物《新淮潮》,1921年印刷,一共出了兩期。有時他們也將他們收到的宣傳品在校內張貼,當然也受到一些舊思想和"遺老遺少"們的圍攻。

1921年由於李霽野等幾位學生在校內張貼宣傳品,被一些人誣陷在校內組織秘密活動,而受到一些不明真象人的圍攻,憤而退學。

未名社另一重要人物李何林。1918年考入阜陽第三師範學院。在校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閱讀了大批進步文化刊物。兩年後受革命影響投筆從戎。1927年到武漢參加北伐軍,先後在武漢編輯《學兵時報》,不久由李碩勳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受黨指派參加"霍丘起義",失敗後避居北京入"未名社"參加革命文學運動。解放後任教於南開大學,任魯迅紀念館館長,是我國研究魯迅的著名專家。

"五·四"運動已經過去99年,魯迅先生倡導創立的"未名社"的革命文化活動也過去了幾十年,但是這些先進青年在阜陽三師的這段經歷卻被世人所傳記,載入阜陽文化和教育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