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儿文章中学的套路,在自己孩子身上不管用?这该怎么办?

从育儿文章中学的套路,在自己孩子身上不管用?这该怎么办?

相信不少爸爸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惑:

看了不少育儿文章,自以为吸收了各种“斗娃大法”,搞定自己家孩子应该妥妥的。结果文章中传授的那些“法宝”在孩子面前还没来得及全部亮相,才发现自家孩子根本不接招,也不按照育儿文章中的套路出牌。

我们经常会按照育儿文章中说的那样,与孩子共情、倾听孩子的声音、有限选择等,常常是一计不成再生一计,然后中途自动溃败,这样的育儿“惨”景怕是家长们普遍遭遇过的。

大人问你选A还是B,孩子总能选出CDEFG来,如此顽皮地总是不按套路出牌,简直太挑战家长的智慧和忍耐力了!!

这该怎么办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合理地运用育儿文章呢?

  • 家长先要看清楚自己的意图,与矛盾的自己和解。
  • 用真诚的沟通方式去向孩子提要求,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大度。
  • 两步走:先搞定自己,再搞定孩子。

一位网名叫做“一木钉”的网友,曾经在育儿论坛上讨论过类似的话题,我读完很有感触,今天文章也会引用她的部分观点。

一木钉说自己很喜欢看各种育儿文章,总是觉得从中能够学到很多的方法,但是一旦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总发现孩子不按套路出牌,方法压根“不好使”。

比如,有一次孩子又赖着不愿意去上幼儿园,这时她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孩子说幼儿园里有一个老师很凶,很怕她。妈妈想,现在应该搬出共情的技巧了!

于是她对孩子说:“嗯,妈妈知道这个新来的老师特别厉害,你不想去上课是不是?”

孩子很委屈地继续说:“对,她特别凶,中午睡觉不能乱动。”

妈妈马上流露出非常同情的样子,说:“哎,那可真的很难受,你们小孩也挺不容易的。”

孩子马上提出:“那妈妈,我能不去幼儿园嘛?”

一招制敌的关键时刻终于到来!一木钉这个机智妈妈马上想起了锦囊中收藏已久的另一个法宝,叫做“温柔而坚定”

“嗯,我知道你很害怕,但是幼儿园必须去!”她温柔而坚定地看着孩子,照书说这下该搞定了,必须妥的。

专家说了,用了共情,温柔而坚定,问题会自然解决。

然而,奇迹没有在期待中发生!

孩子从床上跳起来:“我就是不去幼儿园!”然后开始大发脾气,对妈妈拳打脚踢,说:“我就是不去!我看你把我怎么样!”最终,妈妈只好放弃了专家提供的方法,用暴力的吼,逼迫加威胁,把臭小子强行押送到了幼儿园……

其实类似的事情我们生活中也经常发生,大部分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我家孩子怎么这么难对付?网友一木钉在经历这件事情之后,她开始反思,有一段话很让人感触,原话如下:

“我们带着期待,在利用倾听和共情来管教孩子。我以为,只要我扮演了共情,孩子便会乖乖听话。但孩子是敏锐的,他们也许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是他们能感受到你是不是真的理解他,和他站在一边。扮演出来的共情,是假共情,无效。强烈的目的性下,并没有真正地看到孩子、听到孩子。我利用“共情”去获得我想要的结果,这时,共情就变成了另一种控制。”

是啊,有多少时候,我们读育儿文章,其实只是为了寻找到一个育儿专家提供的权威做法,来满足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呢?

现在生活节奏非常快,家长们也大多功利心较重,总是希望通过短时间阅读一篇文章,复制一些方法,直接解决眼下的问题。

但是恰恰,育儿是一个慢工出细活、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它需要父母大量的自我反思,勇于自我纠正,才能不断去改进、优化育儿思路。

也许有的时候,父母提出的问题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孩子不按套路出牌,这是孩子出了问题?孩子凭啥需要按照套路出牌?到底按照谁的套路?如果说按照他自己的,那么他已经这么做了,只是与你的预期不同罢了。

那么专家提供的方法呢?共情无效?温柔而坚定这个方法其实没用?

问问我们自己:当我们运用所学到的育儿方法,是否做到了足够耐心去多尝试几次?也许你尝试了99次是没有效果的,但是第100次有效果了,你愿意经历前99次的失败吗?假设当时你手里还攥着一个万试万灵的“暴力/怒吼法”,也许1次就能达到目的,你还愿意坚持那个需要99次失败才能奏效的教育方法吗?

因此我觉得,如何去应对孩子的不按套路出牌的问题,关键是父母自身要意识到: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真正应该做的是,父母需要看清楚自己其实想要的是什么,先跟自己和解,放弃“控制欲”,打心底里赞同孩子的不同套路。

跟自己和解,

做不矛盾的家长

无论我们采取哪一门派的育儿奇招,父母都应该看到自己的真实意图:是纯粹地帮助孩子变得更好,还是只是为了直接有效地控制孩子?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企图,又如何去征服对方呢?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研究哪个套路对孩子有效,我们很“虚伪”地以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却忘记花时间去和自己和解,真正看到自己其实想要从孩子那儿收到什么样的教育结果。我们总是处于自我矛盾的育儿状态之中!

我们“虚伪”而矛盾的状态,同样会无形中对孩子产生影响。

有人说:“孩子从来不愿意听你讲道理,但是总能学到你最真实的样子。每一个教育孩子的当下,都可能是重新养育自己的契机。学着觉察,放下固有的思维模式,放下内心的担心、恐惧,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孩子,不带企图心。做最好的自己,而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最好的样子。”

这段话听着有些鸡汤,但在心理学中,有个非常流行的词汇叫做“self-empathy”(自我共情),就是首先需要理解自己的过去: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控制欲”,是因为从小到大都被控制着。无论是我们自己的父母,还是我们经历的教育,都会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当下育儿的方式。

然而,总有人能够从过去的既有控制中摆脱出来。我接触过与孩子互动能力很强的家长或者老师,也和我们有差不多的经历,但是他们很善于自我反思,并且很愿意去做改变。

从育儿文章中学的套路,在自己孩子身上不管用?这该怎么办?

他们在面对孩子不按套路出牌时,并不是想别的套路,而是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孩子,从不在孩子面前玩“虚招”。他们特别善于向孩子示弱,并且能够把思考的机会交由还给孩子自己掌握。

不变应万变,

向孩子表明真实意图是唯一套路

一旦孩子不按套路出牌,非暴力沟通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在面对那些不按套路出牌的孩子的时候,可以试试这“两步走”:

第一步:搞定自己

你需要做到自我共情,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

  • 我观察到了什么?
  • 我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 我现在需要什么?
  • 现在是要求我自己独立干一件事情,还是我希望孩子配合干一件事情?

第二步:搞定孩子

把思考的机会还给孩子:

  • 把这些问题的答案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孩子。
  • 请求孩子解决,如果时间不够,给出延迟解决讨论的方案。

按照这两步走的做法,我们可以拿来解决前面所提到的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例子。

搞定自己

我观察到:孩子非常抓狂地拳打脚踢。

我的感受:我感受到无奈,也同时有些气愤。

我现在需要:我需要发火!我还需要马上出门上班,如果你再折腾不去上幼儿园,老板就要骂我了。

我现在希望:孩子配合我干一件事情。

搞定孩子

“妈妈看到你刚刚非常生气。你踢疼妈妈了,妈妈也有点生气,也很想发火。我们现在碰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你不想去上幼儿园,但是妈妈急着要去上班了,最多能在这里陪你5分钟。妈妈把你一个人留在家里,或者带你去上班,都是目前条件不允许的,你能想到其他什么办法吗?妈妈觉得今天时间实在紧张,如果你现在去幼儿园,其实是帮助了妈妈,我很感谢你!因为这样老板就不会骂我迟到了。如果你还是不大愿意去幼儿园,我们可以放学回家之后再讨论一个更好的方案。”

也许当下,孩子并不是从心底里认同“去幼儿园”这个做法;有的时候,他只是出于帮助妈妈的角度,选择了妥协。实际上,孩子比我们要大度太多,就像以前的实验中,我们给孩子打分总是刚刚及格,但是孩子给父母的打分永远都接近满分。

在我们面对套路失效的时候,其实真的不需要别的什么套路,需要的是跟自己和解,学会放弃“控制欲“,与孩子真诚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比任何套路都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