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內而勝”的營銷,也許是品牌營銷的新出路

這兒只分享最真實、最理性、最逗比的

職場/營銷/人生體驗

作者簡介:北大經濟學碩士,歷經外企、民企與創業,現任SEED營銷集團合夥人,高校客座講師,媒體專欄作家,個人公眾號:麥青雜文鋪(ID:mqzwp2015),最真實的職場、營銷、人生分享。

本文是《品牌操盤手:100個營銷關鍵詞》連載章節

“向内而胜”的营销,也许是品牌营销的新出路

“向外而生”的黃金時代過去了?

十多年來,我們在做營銷時,都是習慣性的“向外而生”。

在五年之前,還處在“向外而生”的黃金年代裡,幾乎所有的營銷同行們都活的非常舒坦,按照一個以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營銷模型,就可以放心的向外做營銷了。

黃金年代裡,只要撒出去的錢,都會有回報。雖然也有多有少,但生意好嘛,所以也沒人計較。

但近五年裡,面對前所未有的媒介變化、消費者變化、渠道變化、乃至全球局勢變化,很多同行都被搞“懵”了,都不得不去計較這些問題了:

- 花錢做一大堆品牌定位,自我感覺“非常差異化”,結果消費者不買單

- 花錢做了個微信大號,過兩天被曝光是刷量,數據造假,轉化困難

- 花錢請了個大V到現場參加活動,來了一大堆粉絲,後來發現粉絲都是跟著大V免費混吃混喝拿獎品的,壓根不會投錢

- 花錢做了所謂的360整合營銷,有知名度了,但轉化率與投資回報率卻堪憂

- 分銷了諸多渠道,想要吸引新顧客,結果渠道成本遠高於新顧客變現

- 花錢做了口碑刷量,雖然也有效果,但很快就被大量同類信息掩蓋,難以持久

- 花錢做了店鋪刷量,結果遇到惡意差評,忙的焦頭爛額,得不償失

這些問題在很多年前,都不是問題。當年營銷高層領導們考慮的,也絕非這些瑣碎的細節問題,而是strategy之類的宏觀玄虛問題。

而如今,連品牌CEO/CMO都不得不關注細節問題,都被迫“接地氣了”。

當然,也有亂世出英雄的“黑馬”——畢竟環境再變,消費者再變,但品牌營銷最基本的邏輯不變。

“向内而胜”的营销,也许是品牌营销的新出路

“向內而勝”的運營時代到來了?

總體而言,整個營銷屆,都在從原來的“創意導向”,變得“運營導向”。

操盤手們被逼著不得不從“陽春白雪”變得“接地氣”,研究用戶轉化路徑的每一個細緻環節,再也不能只將目光投向外部市場, 只專注做“拉新”。

畢竟拉新的成本越來越高,難度也越來越大——當然,只要有錢,可以忽略如上所有困難,“撒錢”還是很有用的,關鍵是要“撒大錢”,錢沒有到一個臨界值的話,是很難起到大作用。

但畢竟能撒大錢的品牌還是少數,大多數品牌依舊要“錙銖必究”的做營銷,所以不得不轉換頭腦,挖掘“向內而勝”的營銷方式了。

“向内而胜”的营销,也许是品牌营销的新出路

什麼叫“向內而勝”的營銷?

這並非是一個新詞語,很多品牌早就開始實踐了,尤其是互聯網品牌。

營銷這個行業就是這樣,很多人懂得大道理,卻不屑於實踐,或者沒有機會實踐;很多人不懂大道理,卻憑藉常識,就實踐成功了。

向內而勝,其實就是大白話,是指營銷同行們可以將目光從外部專向內部,不斷去做內部優化和更迭。

向內而勝的營銷,具體涵蓋至少4個領域:

1. 產品優化

2. 激活沉默粉絲

3. 刺激老顧客復購與口碑傳播

4. 自營社群營銷

向內而勝的第1步:產品優化

好產品自帶流量——這本來是一個常識。

但長期以來,因為大量的劣質產品/品牌,竟然通過“向外營銷”的方式取得了成功,所以讓諸多本來相信這一點常識的同行們,產生了自我懷疑,進而不願意投入在產品優化上,滿腦子只想怎麼做營銷、怎麼促分銷、怎麼忽悠消費者和分銷商,能做一次性買賣絕對不費心思促復購。

但如今是一個“去槓桿”的時代,營銷界也在去槓桿,感興趣的同仁們可以點擊我之前一篇有關“去槓桿”的文章。

潮水退去的時候,才能看到誰到底在裸泳。

好產品的常識,重新被人從“垃圾堆”裡打撈起來,開始打磨重視起來。

產後優化,具體包括幾個方面:

1. 使用功效優化:不要再忽悠消費者了,還是做點實際有功效的產品,才可能有真實口碑,省掉了口碑刷量的錢。

2. 使用體驗優化:

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後的體驗,是非常複雜、環環相扣的。需要儘可能大範圍的顧客調研。當然,在調研顧客之前,請一定要自己先用自己的產品。很多品牌人都不用自己的品牌,自己打心底都不愛的,如何說服別人去使用?

3. 包裝優化:其實這一點很多同行早已挖空心思在琢磨了,亞洲人都屬於超級愛面子的,對包裝這種NO.1面子工程,還是很願意投入的。

4. 產品基礎營銷素材優化:產品包裝文案、店鋪文案、圖片、宣傳頁等等,都是最基礎的營銷素材,需要不斷優化更新。儘量不要作假,真誠溝通是當下時代的稀缺品質。

感慨一句,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彩妝品牌做了一張口紅新品素材圖,結果圖上外國女模特的紅唇,明顯就是P的,嘴角位置都沒有P完,整張圖都是P的……已經不能用“災難”形容了。

即便是賣給三四五線和農村女性,也要有基本的真誠和尊重吧。

很多品牌人,可能連最起碼的尊重都做不到,根本談不上去improve people’s live。

向內而勝的第2步:激活沉默粉絲

前不久,有位同行問我,如何激活自己品牌公眾號的超過100萬沉默粉絲呢?這些粉絲關注了他們,也很多試用了產品,但就是不買單。

其實,這也是許多品牌遇到的問題——忙忙碌碌的吸引粉絲,吸引完了以後,就是沒法轉化為顧客。

這是一個普遍的“用戶尷尬”。

你說他們是潛在新用戶吧?又都是老粉絲了,大夥兒熟門熟路,都非常瞭解你的品牌和產品了,壓根不能用給新用戶營銷的套路來操作……

你說他們是老用戶吧?大夥又都沒花過錢……

總之,你晾著也不是,熱情招待吧,也好像沒什麼作用。當然,如果你非要說,這些“沉默粉絲”是agency給你刷的水軍,也有可能。但這種情況就沒什麼討論必要了,我們只針對真實的沉默粉絲來討論。

因為這些“沉默粉絲”的體量很大,甚至超過品牌對外營銷投放的某些KOL。所以同行們可能都會糾結——花那麼多錢去投放KOL,自己本來也就算個大號,還不如好好經營自己的官方大號吧?

所以,激活沉默粉絲,能夠直接轉化,但如何操作,需要用所謂“增長黑客”的思維了,去調查和洞察“為什麼他們沒有買?”然後對症下藥。

“向内而胜”的营销,也许是品牌营销的新出路

向內而勝的第3步:刺激老顧客

老顧客計劃CRM其實是一個老話題了,只是這幾年,互聯網品牌把CRM玩出了新花樣——各種各樣的辦法刺激老顧客復購與口碑傳播,具體不贅述。比如:

1. 品牌代言人海報

2. 老帶新優惠福利

3. 參與感

向內而勝的第4步:自營社群營銷

最近老有朋友來打聽“社群營銷”怎麼做?能不能幫忙去別的社群做推廣?其實自己品牌的社群,本身就是一個大流量池,如果運營得當,其實也能產生新的價值。

接下來藍海渠道也是社群。但社群運營起來不容易,很瑣碎,很細節,想要做的好,必須得專業retainer團隊來運營,否則很快就淪為“微商群、紅包群、撕逼群、惡意差評群”,適得其反。

現在也有一些適合社群營銷的新工具,總的來說,都是效率工具。還是需要品牌方和Agency一起構建社群營銷的內容策略與運營細節規劃。

品牌營銷的本質意義並非僅僅是刺激從0到的1的增長,還包括是刺激高效率的從0到1增長。在當下多變的形勢下,品牌們還是要“廣積糧、夯實自身基礎”,目光不要只停留在外面,也要重視自身內部——相信並挖掘品牌內部流量的潛能。

原創聲明:請聯繫作者麥青Mandy(郵箱:[email protected])取得授權聲明。麥青Mandy,歷經外企民企,現SEED UNITED互聯網營銷公司合夥人,本行營銷,業餘寫作。公眾號【麥青雜文鋪】,只分享最真實的職場/營銷/人生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