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奔馬出土,村民刨開墓室看一眼,便喊有多手多腳妖!誰知卻是

銅奔馬,竟然是這樣出土的

文物,在博物館中永遠是孤寂的。它們冷漠,沒有生氣,任由人觀賞。然而,那些國寶背後卻往往有著一個個火熱的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



銅奔馬出土,村民刨開墓室看一眼,便喊有多手多腳妖!誰知卻是

武威銅奔馬


國寶級文物銅奔馬的出土,背後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銅奔馬,1969年9月,出土於武威雷臺漢墓,整件器物高34.5釐米,身長40釐米,寬10釐米,重7.15公斤。這件銅奔馬,展現了古代工匠們的高超技藝,他們巧妙地進行了設計,將馬身全部重量集中在一隻飛鳥身上,騰空的三足,既表達了奔馬“疾風電馳”的速度,也充分保證了造型的穩定性。而奔馬張口嘶鳴,昂首奔騰,似乎就是一匹正在奔跑中的天馬。

如今的銅奔馬,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早已名揚中外,被眾多的光環所籠罩。然而,在它發現伊始,卻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著名文化學者董洪講述的銅奔馬故事。


取開墓磚,是個墓室,仔細看似乎有“妖怪”走動


武威是一個張揚著個性的名字。自從兩千多年前,霍去病兩次遠征河西走廊後,武威作為彰顯漢軍武功軍威的地方,就在古老絲綢之路上威名遠揚。銅奔馬,可以說是大漢王朝開疆拓土雄風的寫照和見證。今天,說起銅奔馬故事,依舊令人拍案稱奇。

故事先從雷臺說起。人們都知道,銅奔馬是從武威雷臺下的漢墓中出土的。這個雷臺就隱藏了眾多的秘密。雷臺是一種很古老的城市建築,它和風、雨、電壇這類建築是古代城市周圍所必須的。其目的是祭祀雷神,祈求平安。或許是雷神從天而降的緣故,人們把雷臺修建為高臺的形式。武威雷臺,作為祭祀雷神的地方,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當時人們修建了雷祖觀。


銅奔馬出土,村民刨開墓室看一眼,便喊有多手多腳妖!誰知卻是

武威雷臺


可是,銅奔馬的出土,卻顛覆了人們對雷臺的認識。銅奔馬出土後,人們懷疑,高臺子最早應該是銅奔馬主人墳墓的高大封土。後來,年代久遠了,人們忘記了下面的墓葬,就逐漸在封土上修建了建築。到前涼時期,國王張茂又築了靈鈞臺。這一事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曾有提及。只不過到了後來,人們只知道這裡曾經是座雷臺,漢墓、靈鈞臺這些都被忘記了。

銅奔馬的第一次亮相就把人們嚇壞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1969年,正是備戰備荒的年代。9月初,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第13生產隊的村民正在挖防空洞。大約到了9月10日這天,揮舞著钁頭的村民,猛地刨了下去。誰知,卻傳來咔嚓一聲,有經驗的村民們知道,這是挖到了啥東西。或許是石頭,或許是磚頭。村民放下钁頭,將浮土層刨開後,發現是一塊磚頭。隨即發現了磚頭砌的牆體。這下,村民們來勁了,打開看看裡面有啥!村民們七手八腳將磚拆開,發現是一個墓室。用手電筒一照,陰森森的,似乎有個妖怪,長出許多手腳,還在微微晃動中向村民逼來。



銅奔馬出土,村民刨開墓室看一眼,便喊有多手多腳妖!誰知卻是

雷臺內部


這時,不知是誰,大喊一聲,挖防空洞的村民們,紛紛逃出地道,隨即各種傳言在鄉親們中間漸漸地流傳開了。


郭沫若看後,連聲讚歎,建議送北京參展

那個墓室中,究竟藏著什麼,怎麼會有長手長腳的“妖怪”?很快,大隊的幹部就知道了這個消息。他們帶著馬燈、武器由地道進入墓室,進行查看。

這時,人們發現,這是一個古代的墓葬。這一點,村民並不陌生。一些墓室中,放著銅馬銅車,這些銅車馬並不是很高。而那些所謂的“妖怪”,其實是雷臺上面長達五六十公分的柳樹根,它們通過墓磚的縫隙,鑽進了墓室,風一吹過,樹根搖搖晃晃,看上去像活了一樣,難怪有人喊是“妖怪”。

很快,墓葬中的各種殉葬品被送到了大隊部。當時,發現墓內有銅車馬和其它文物就讓生產隊會計負責,用麻袋將這批文物搬運到生產隊的庫房保管,隊幹部們還列出了一個入庫文物清單。


銅奔馬出土,村民刨開墓室看一眼,便喊有多手多腳妖!誰知卻是

武威銅奔馬



儘管如此,村民還是採取了封鎖消息的做法。至於保密的原因,則令人啼笑皆非。後來的有關報道說,原來生產隊的兩匹馬前不久突然死去,他們想把這批銅器賣給廢品收購站,換些錢買馬搞生產。儘管強調保密,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消息還是漸漸地傳開了。最初在田間勞動的婦女口中,把發現寶的事情變成了她們勞動間隙的談資。不過,在傳播過程中,消息被添油加醋,誇張放大了數十倍。有地方甚至傳言說,雷臺下面發現了金馬駒。

一來二去消息就傳到了公社裡。新鮮公社書記對此非常重視,他以視察防空洞為由,來到生產隊。他提出了一個明確說法,出土的古文物,不能變賣,更不能毀壞,要給上級政府反映。至此,這個消息才被上報。

雷臺漢墓出土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和一件罕見的銅奔馬,在甘肅省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實屬少見,說明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墓葬。後來,武威的文物工作者黨壽山先生親自用架子車,將文物搬運到武威文廟大殿保管起來。在當時的環境下,他是冒著大風險的。到11月和12月間,雷臺漢墓中出土的文物先後兩次被調到了省上。不過此時人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銅奔馬的價值。



銅奔馬出土,村民刨開墓室看一眼,便喊有多手多腳妖!誰知卻是

郭沫若和銅奔馬



真正認識銅奔馬價值的是郭沫若,他是銅奔馬的伯樂。時光匆匆, 1971年9月中下旬,郭沫若先生偕夫人於立群陪同柬埔寨王國的賓努首相訪問中國西北地區。甘肅人民為貴賓的到來,準備了盛大的歡迎活動,日程安排得相當緊張。不過郭沫若還是打算去看看甘肅省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當郭老第一眼看到銅奔馬時,就對銅奔馬的造型讚歎不已,認為它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無疑是一件稀世珍寶。據親歷者說,當時,讓郭老大加讚賞的兩件國寶是唐代金銀棺和東漢銅奔馬,並且說“這兩件拿到北京可以引起轟動。你們好好宣傳,我回去(指回到北京)也給你們宣傳宣傳。”


後來,銅奔馬在北京的展覽上才一鳴驚人。


出土後,銅奔馬傷痕累累,專家曾妙手復舊容

如今,在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銅奔馬,給人一種瀟灑俊逸、騰空往前的感受。其實,銅奔馬剛出土的時候,並不是這樣。不僅顏色剝落了,而且身上還有幾個破洞。可以說是滿目瘡痍。我看到的資料說:馬頭上有幾綹鬃毛掉了,頸部一平方釐米大小的孔洞有7個,馬尾斷了,3個馬蹄空著。

這可怎麼辦?還能怎麼辦!自然要修復。不過這樣的國寶級文物,可不是一般人能修的。一來二去,修復銅奔馬的任務,就落到了故宮文物修復專家趙振茂的頭上。技藝高超的趙振茂先生對銅奔馬的創傷一一進行了修補。他先把斷了的鬃毛和馬尾焊上。這是簡單的活,他用銼刀銼好茬口,再焊接,又對馬頸上的孔洞做了填縫。接著,補配、補填空馬蹄。最後,對修補之處進行了做舊處理。銅奔馬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儘管,銅奔馬的樣子復原了,可它身上的謎團,卻至今未解。比如關於銅奔馬的年代,人們就提出了“東漢晚期說”,“漢魏時期說”、“晉末前涼說”、“前涼時期說”、“東漢初期說”等多種說法。


銅奔馬出土,村民刨開墓室看一眼,便喊有多手多腳妖!誰知卻是


而銅奔馬的造型,也不斷有發現。在河西地區不斷有類似於銅奔馬造型的器物出土。上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了有踩著雲彩的銅奔馬,有踩著“山”字形的銅奔馬,而材質也並不侷限於銅,還有陶奔馬。陶馬尤其有特色,它是燒製後組裝而成的,大體造型是,馬背有飾鞍,長尾飄舉,三足騰空,右後足踏一展翅飛翔、回首驚顧的飛燕。可見,其大體造型和銅奔馬造型相一致。因而,有人認為,銅奔馬是漢代相馬式,朝廷發給養馬之地,參照評定良馬的標準。

事實是否如此,還有待人們的進一步研究,屆時,將會有更多的銅奔馬故事呈現給大家。

銅奔馬出土,村民刨開墓室看一眼,便喊有多手多腳妖!誰知卻是

講述人:著名文化學者 董洪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