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电动汽车不行了,跨界造汽油车?

即将进入2019年,造车新势力新闻一个接一个,先是小鹏第一款电动汽车G3上市,紧接着是蔚来第二款电动汽车ES6上市。

再接着是特斯拉又降价了,还有传闻另一家造车新势力奇点汽车发不出工资。最新一次是威马宣布车载智能交互系统完成首次OTA升级,明年实现整车OTA,还有就是传闻威马在湖北黄冈拿地建新工厂。

造车新势力,有很多个头衔,其中一个是“PPT造车”,一个是“互联网车企”。在传统车企看来,造车是他们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好不容易拥有的能力,造车一直以来似乎就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威马电动汽车不行了,跨界造汽油车?

在互联网和金融时代,这样一个固步自封的想法被打破了。汽车行业人力资源已经足够丰富,并加快了在行业内的流动。全球汽车制造工艺发展,生产线集成商不断革新工艺,第三方制造公司技艺炉火纯青,全球产业链布局完善,要造一辆汽车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式的神话故事。

人、物都已经准备好了,全新造车方式来临的最后一环,资金也已经蜂拥而至。说到底,造车真的就只是钱的事情。再不行,行业还有那么多产能过剩的现成工厂和制造队伍,国家也鼓励代工互助模式。

对于产品本身而言,确实是可以关起门来自己好好琢磨捣鼓一两个出来,但最终产品之所以为产品就是要推向市场,有人购买了才是产品。

威马电动汽车不行了,跨界造汽油车?

造车新势力的行业困局

被冠以“造车新势力”的时候,市场已经将其列入汽车行业的另类,或者说并没有将之当作是汽车行业的真正一员。内心怀疑它们的造车品质,质疑他们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甚至于担心某一天就卷铺盖走人了。

共享汽车沦为低端电动汽车的倾销市场,共享单车OFO已经濒临破产边缘,滴滴收购优步中国之后安全问题成为行业关注。

资本市场下的新兴业态,似乎都走上这样一条令人忧心忡忡的道路,让人无法对造车新势力拥有不同的感知。

毕竟其它新兴业态是用户或许可以选择放弃不再继续,但要自己来购买一辆看似高大上,但是明天就有可能找不到庙的汽车,这个可能性几乎没有。

但是,反过来想啊,当年的奇瑞、吉利、比亚迪是什么光景,再往回看其它汽车工业巨头在发展之初,那样不成熟的产品都有人敢购买。为何在全球产业链帮助下的造车新企却无法走进用户的心?

是资本带来的市场黑背景,还是造车新势力喜欢大放厥词,又或是同行的黑公关,还是客户群体太过于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事物?

电动汽车的普及固然需要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需要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布局,但更需要整个行业用更加开放的态度来看待。

威马电动汽车不行了,跨界造汽油车?

造车新势力成功的关键

制造一辆汽车究竟有多容易,传统造车企业再明白不过了。同样的生产线,同样的零部件,甚至于同样的员工队伍,最多是品质层面的差别,只要舍得在生产线和零部件上投入无限的资金,品质是可以不断提升的。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是造车经验丰富的传统造车企业,数据造假、零部件质量问题,车辆制造问题,召回也屡屡发生。

诚然,一个品牌影响力大、品质优良且价格低廉的汽车能让车企市场销售部的小伙伴和4S的销售精英少烧一些脑细胞。销售一辆汽车出去有多难,传统车企在这个车市下行的年关应该有着直接而深刻的感知。

造车新势力远远谈不上品牌,品质也有待考证,价格低廉已经远远不是购车的主流因素。我一直感到疑惑,除了车企的员工,好友朋友圈,还有哪些先驱敢买这些造车新势力的车。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新车下线、量产、交付都是一鼓作气的事情。造车新势力却像是房地产卖楼花一样,下订单后都要大半年才能交付。造车新势力为了抢占时间窗口,在生产线贯通,车辆批量下线之前,就敢接受客户订单,简直可以说是胆大妄为。

威马电动汽车不行了,跨界造汽油车?

造车新势力的盲目乐观

全新的工厂、生产线、供应链和员工团队,往往意味着量产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现实制造能力过于乐观的估计,造成量产时间和交付时间都最终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迟。

蔚来ES8作为第一个交付的造车新势力是如此,而即使是宣称“快就是慢”,内部几次迭代之后的小鹏G3也需要5到6个月的时间交付。

在蔚来和小鹏的第一场赌局中,双方赌的是交付量,而不是产量,证明双方都知道销售比制造要复杂得多。

小鹏宣称年内没有造车新势力能够交付1万辆,蔚来1万辆产量已经达成,交付量也是其必保的目标。虽然不知道蔚来的车主都是哪些群体,但是中国品牌,而且还是一个全新的品牌,在高端纯电SUV交付超过一万辆,也算是历史性的突破。

威马电动汽车不行了,跨界造汽油车?

威马延迟交付目标

在接受预定大半年后,9月份宣布下线并开始交付的威马EX5,彼时1万辆的交付目标已经宣布告吹。威马CEO沈晖面对这个尴尬的结果,竟然把原因落脚于“没想到”,不是因为生产能力跟不上,而是因为交付环节太复杂。

这难道是在开玩笑吗?我不知道交付过程会有多复杂,但是原先的交付流程难道没有经过实践验证,仅仅只是纸上谈兵?

要知道,威马汽车从一开始就看不惯蔚来和小鹏的代工模式,早早就收购了传统车企,拿到造车双资质,并实现自建工厂。

曾经沈晖的一句名言把蔚来和小鹏怼得无言以对,“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于是蔚来选择在上海自建工厂,小鹏选择在肇庆自建工厂。

按照威马公布的运营计划,产品早在3月份就已经下线,用了长达半年的时间来做量产准备,9月底宣布正式交付。这么长的时间,难道仅仅用来验证生产线的实际运行,而没有涵盖车辆销售和交付的测试?

我们无法得知威马汽车时至今日产量是多少。按照现实制造能力来说,生产全铝车身、换电模式、高端智能车型ES8的江淮蔚来工厂已经实现了1万辆的产能,对于小型化、设计更加简单的EX5来说,1万辆的产能按道理说应该不在话下。

汽车自燃事件一而再,再而三被曝光,客户取消订单问题愈演愈烈,跨年新车补贴差异观点反覆的回应,到今日宣称交付层面的问题,都让人担心威马的运营,特别是用户运营的混乱。

跟其它造车新势力一样,威马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公关和销售层面。那么在车辆批量交付之后,很大几率出现的使用上的各种问题,相信将足够让威马焦头烂额。

威马电动汽车不行了,跨界造汽油车?

电动汽车的行业机遇

电动汽车是新事物,造车新势力更是新事物,市场原本就存在各种质疑声音,星星之火都可能酿成大祸。汽车制造可以在自家工厂慢慢锤打,但在最重要的用户运营方面,如果不花心思,或许就会本末倒置。产品是基础,但客户才是未来。

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市,还是成群结队的行业巨头,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全新品牌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更是生死存亡。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市场迟早有一点会消除对电动汽车的疑虑,起码行业不会再对电动汽车这个新事物存在过多的负面传闻。

在传统车企面前,尚未实现规模化的造车新势力无法拼造车品质,即使说出来也没人相信。在传统车企面前,具有互联网思维,自建销售店的新势力可以更加贴近用户,利用新兴技术搞清楚客户的真正需求和痛点。

如果在用户服务层面做不好,或者做得不够好,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前后夹击。造车新势力能够通过PPT故事就拿到N轮上百亿的投资,盈利和上市必定会成为一个义务。要想实现资本承诺,换一个角度跟用户讲另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相信不会是难事,难的只是没有想到问题的真因所在。

品质、设计、工艺高超如苹果公司,虽然在产品品质上也屡出问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果粉拥护?是因为苹果手机拥有足够的个性优势,更是因为苹果营造的高端品牌气氛,也更加是因为苹果曾经那些不计成本的“不维修,更换新机”的超级服务。

威马电动汽车不行了,跨界造汽油车?

威马的另一条腿

威马将年内交付1万辆的目标推迟到2019年1月份,且看看这个目标是否会再次延迟。2019年的整体目标是在EX5 pro和EX6上市后,实现10万辆的交付量。即使手握200亿的融资,在车市寒冬笼罩之下,群雄逐鹿中原,相信这样一个目标在极大可能无法实现。

威马似乎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那就是它的生产资质。彼时收购的中顺和黄海的两个造车资质,都可以制造传统燃油车的MPV、SUV等乘用车以及商用车。中顺的造车资质已经花落威马温州工厂,黄海的造车资质最终落在了湖北黄冈。

新项目以星晖新能源黄冈生产基地为主体,一期投资超过25亿元,注册资本60亿元,威马汽车出资比例27.5%。项目规划到2020年年底建成年产5万辆传统燃油和纯电动多用途乘用车(MPV)混流生产能力,这5万产能就是从大连黄海转移过来,看来威马的资金确实足够充足。

无独有偶,蔚来实现了江淮工厂投产之后,开始多条腿走路。自有上海工厂已经开工建设,与长安和广汽的合创项目也将成为蔚来的未来布局的完整补充。

对比蔚来、小鹏,威马的高管团队确实更加贴近传统造车。威马从一开始就跟造车新势力宣称“我们不一样”,这可以是优势,但也有可能是劣势。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变成四不像。

让汽车制造贴近传统,让汽车销售和用户服务更加互联网,这样的一个组合诚然会造成企业内部文化冲突重重,但是只有将两者的融会贯通才是造车新势力的出路。

威马电动汽车不行了,跨界造汽油车?

双积分全面实施,随之而来的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市,政策能否实现平稳交接,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广大用户群体普及对电动汽车更加全面的认知。

在造车新势力舌战群儒几年后,电动汽车时代终于来临。当全行业都进入电动汽车市场,用户群体也能更加直接地感知到更为真实的电动汽车,到那时拼的就是品牌、品质、服务和运营。

传统车企有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两条腿在走路,造车新势力却只有一条腿,在这个层面上看,造车新势力这条路就已经足够艰辛了,市场还得造车新势力拥有几近完美的整体运营把控能力。

威马电动汽车不行了,跨界造汽油车?

研究特斯拉,甚至买一辆特斯拉来拆拆装装是所有的电动汽车车企一个必须的流程,而很多电动汽车车企创始人口中的梦想也或多或少有特斯拉的烙印。

一两年间,造车新势力已经进入到车辆交付、运营的阶段,接下来我们睁大眼睛看一看,这些新势力是否在品牌影响力、销售模式和服务质量上也得到特斯拉的真传。

走高端汽车路线,首个实现交付的蔚来汽车正在打造强大的用户服务体系,接下来,威马汽车和小鹏汽车在汽车交付之后,究竟会怎么讲好后面的故事,值得期待。

借用新特CEO先越说的一句话:所有新势力遇到的问题,我们也终将会遇到,我们会尽力活下去。

我们期待走在前头的蔚来、威马、小鹏们能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能尽量少走弯路,活下去;我们也期待即将到来的爱驰、车和家、拜腾们能够走得更加稳妥一下,活得更精彩。

造车新势力们,活下去,活着,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