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之美——讀沈從文《邊城》


缺憾之美——讀沈從文《邊城》


01.


沈從文,著名的鄉土小說作家,主要作品為湘西系列小說,其中《邊城》最為著名,被視為其代表作。小說情節很簡單,講的就是在湘西邊境一個叫做茶峒的小山城,一位名叫翠翠的鄉村少女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很優美,但是也很憂傷。

這部小說我大約二十多年前就讀過,也許是因為期望值很高吧,感覺並不是太好。這次重讀,比初讀時感覺要好。

02.


當初感覺不太好可能是因為覺得這情節太簡單吧,這篇小說本就不以情節見長,甚至人物形象也不是很豐滿,當然爺爺和翠翠的心理寫得具體細緻,寫風景風俗的更是佔了相當篇幅,重要的是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種淡淡的幽幽的味道,營造的那種純樸乾淨、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氛圍。

不過我總在想,也許現代有很多人嚮往這種生活,但真的在這裡生活不會覺得寂寞嗎?尤其是在渡口,只有她和爺爺。沈從文自己也是從湘西奔去了京城討生活的,在一檔節目中聽到郁達夫寫給沈從文的信,他原本以為去京城能上個大學討個好生活的。

這部小說雖不以情節見長,但還是有情節的,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比較曲折的。擺渡人女兒翠翠與掌水碼頭家的老二儺送,本來郎才女貌,也你情我願,但卻由於種種原因兩人之間產生誤會,加上儺送哥哥天保的加入,爺爺的誤會和磨磨蹭蹭的性格及考量實際等原因,導致天保鬱鬱寡歡出船時出事,而哥哥的死又讓儺送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飽受自責與內疚的折磨,也離開了翠翠。

小說的結尾是開放式的,因為儺送只是坐船下桃源去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把它當成一部愛情小說來看,這情節甚至似乎有些狗血,但因其心理和環境描寫的細膩和清淡,讓人感覺很自然,讓人感嘆這是人性的悲劇。

翠翠母親的愛情也是一個悲劇,因與一個軍人相戀想逃跑,又想到違反了軍人職責和孝順父親之德,而雙雙自殺。

沈從文的小說淡化時代與歷史痕跡(當然風俗場景描寫還是很踏實很有歷史現實感的),當時中國正是兵荒馬亂之際,他筆下的鄉村卻是一派田園牧歌之狀,百姓如活在世外桃源中,這也是沈從文最受人詬病之處,《邊城》也是如此。但就是這樣一個世外桃源,他們的愛情卻依然是個悲劇,仍然被死亡的陰影籠罩著,也許這能更深地揭示來自人性深處的悲劇。而也因為如此,這似乎也更能超越歷史和時代的侷限,具有某種永恆的意味,這似乎又是沈從文最受人推崇之處。

我重讀這部小說印象最深的除了那世外桃源般的山水民風外,還有擺渡人爺爺的那份淳樸。

雖然渡頭歸公家所有,過渡人自然不必出錢,但總有渡過之人覺得過意不去的,要給些錢,他總是硬塞回。他認真地儼然吵嘴似地對過渡人說:“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

顯然他認為這是他的本份工作,他已領了“工資”, “工資”之外過渡人給予的這份酬謝他就不應該得,即使是人家主動的自願的他也覺得不能得。實在卻情不過的,也為了心安起見,便託人去城裡買些茶葉草煙放在渡口,供過渡人往返時免費享用。

這讓我想到了當今的反腐敗,如果掌握一些大小事權的公務人員都能葆有此心,腐敗自然也就無生存之地了。

03.


不過總體感覺還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尤其其中語言有些感覺不是很自然。讀過一篇文章談及沈的作品“他的作品語言有些蕪雜,不順溜,甚至憨拙,像帶有疤痕的喬木枝條,但從整體上來看呢,卻顯得渾樸典雅”(文河《札記》四則中《從文札記》),我覺得這話正好說出了我的感覺。

汪曾琪的小說確實頗得沈之風格,《受戒》是其名作,也是淡遠之味,有的小說與散文幾乎無區別,擅長寫風俗和風物,語言比沈從文的更順暢。

雖然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但正如《邊城》裡講述的那個美麗而憂傷的愛情故事那樣,即使在世外桃源悲劇仍然難以避免,人生總有缺憾,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如此熱愛著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