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招生歧视案”回顾,为何不待见亚洲人?

2014,哈佛终因歧视亚裔坐上被告席

2014年,非营利组织“大学生公平录取”指控哈佛大学在制度上歧视亚裔美国人。

和高考教育制度不同,美国私立名校在招生过程中有极大的自主权。私立名校会通过学校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申请文书,课外活动,体育/艺术特长,高中老师/辅导员推荐信,面试官推荐信等多种因素考虑。哈佛录取新生的这套标准,是哈佛招生办严守的行业秘密。

“大学生公平录取”组织认为,在录取学生时,哈佛大学倾向于录取白人、非裔和拉丁裔学生,把成绩优异、更符合条件的亚裔学生拒之门外,这种基于种族的录取政政策违反了民权法。

“哈佛大学招生歧视案”回顾,为何不待见亚洲人?

这一指控遭到哈佛大学一再否认,但这起诉讼案却获得了近百亚裔组织以及美国司法部的支持。

2018年,“哈佛招生歧视案”开审

四年时里,负责审理本案的法院多次举行听证会。在完成了证据收集后,诉讼双方都向法院要求在案件开审前判决己方胜诉,最终双双被拒,最终案件于10月5日开审。

法庭当天人满为患,法院大楼外媒体云集,一些亚裔人士手举写着“哈佛,停止亚裔配额”等口号的标语牌,声援起诉哈佛大学的非营利组织“公平录取学生”。

“哈佛大学招生歧视案”回顾,为何不待见亚洲人?


为何不待见亚洲人?

案件由法官伯勒斯在审理约3周后做出裁决,但预计最终可能提交到联邦最高法院,其判决结果对招生时考虑种族因素的其他美国高校和对作为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重要成果之—的平权法案势将产生巨大影响。

有观点指出,亚裔学子遭遇不公的根本原因,在于亚裔在美国社会中的话语权较弱。想要主流社会听到自己的声音,需要团结整个亚裔群体的力量。

也有观点认为,进一步改善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扭转美国主流社会对亚裔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是一条出路。

“哈佛大学招生歧视案”回顾,为何不待见亚洲人?

中国申请学生的不断激增,特别是对于常春藤盟校和其他一线名校的热衷,加上媒体对于中国学渣扎堆涌现美国校园乱象的报道,势必使得优秀的中国学生更难突出。如今教育资源差距正在吸引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