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新知」博物馆策展设计中的“当代性”需要“设计内容互为考量”

「博物新知」博物馆策展设计中的“当代性”需要“设计内容互为考量”

10月中旬,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设计学术月暨文创设计人才培养》的课程正在进行。

15日下午,李德庚老师为学员讲授的课程《博物馆策展设计与当代性》在清华美院举行。

「博物新知」博物馆策展设计中的“当代性”需要“设计内容互为考量”

李德庚老师将自身的经历与课堂讲授相结合,从展览构思到形式设计,用策展人的角度为我们讲述展览策划过程,并以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案例分析了博物馆策展设计与当代性。通过这些案例诠释了李德庚老师对于 “当代性”的认识:第一是时间上的“当代”,第二是“当代”这一时段下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判断、认知。这也使同学们构建了新的认知体系。

在课堂上,李德庚老师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1如何做一座展品基本上都在博物馆外面的博物馆?2再做一个新的张之洞博物馆的意义何在?3如何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建立当代叙事?课堂上李老师以自己巧妙地解决方法,跳出传统的博物馆策展和设计工作模式,通过反向的思维,寻求突破,寻求发展,为学员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让学员们对自身的工作认识更为深刻,思考问题有了新的认知。

「博物新知」博物馆策展设计中的“当代性”需要“设计内容互为考量”

李德庚老师从微观入手,通过细节,运用实例,运用理性思维与艺术思辨的展览艺术创造力为我们讲述了博物馆的策展、设计与当代性,用独到的见解启发学员,使文博文创行业的各位同学受益匪浅。

李德庚老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以及相关的设计,从实际的问题出发,让学员来提问,自己一一解答,对当下中国特色博物馆事业展陈设计与策划工作有着先行和启发意义,通过把握博物馆“时间、想象、意志”等方面,为现在博物馆行列中难以表现“主题”的博物馆陈列方面的各个问题提供了价值非凡的探索实践经验。

「博物新知」博物馆策展设计中的“当代性”需要“设计内容互为考量”

学员感悟

梁雪松

李德庚老师则以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案例分析了博物馆策展设计与当代性。对于“当代性”他认为是两个层面的:第一,时间上的“当代”,第二,“当代”这一时段下,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判断、认知。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策展与设计很好的诠释了他对于这二层含义的认识。他的项目策展方式明显带着很明确的“问题-应答”模式,面对棘手的展览项目,他设定了一系列问题,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实际构成了他策展的整体结构。包括确定馆本身不应定位为简单的记忆空间而是一个思考空间;确定“张之洞”与“历史中的张之洞”两条叙事线,并依次设计不同的展示板块(单元)。之后,他介绍了整个展览的各个细部及设计考量。

李历松

李德庚教授精彩的专业策展案例“张之洞与武汉”策展分享,显示了一流理性思维与艺术思辨的展览艺术创造力。其核心“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建立当代叙事”,对当下中国特色博物馆事业特别陈展工作具有先行和启发意义。中国特色博物馆策展思路僵化是较长时间的惯性,多年苏东式的国家主义叙事和后来的英美式他者欣赏性展示叙事,当代思维很少介入策展研究,对象解读和设计思辨。李教授以其把握博物馆“时间,想象,意志”理性内核的能力,对当下难以表现的“主题”博物馆陈列提供了价值非凡的探索实践经验。学习受益匪浅,有马上去打卡观展的冲动

王蔚

当我看到这节课的名称时,我就在困惑:当代性是什么?博物馆策展与当代性的关系又是什么?今天李德庚老师用一堂生动鲜活的案例课给了我答案。李老师跟我们分享的是“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这一案例。一张张浮光掠影,一段段策展设计的心路历程,加上李老师饱含真挚情感的结束语朗诵,仿佛把大家带入到展览之中。

“用当代的视角来解读”,“为当代观众服务”,“让当代观众体会”,这是李老师在课堂中反复提到的概念,让我也渐渐明白了博物馆策展与当代性的关系,就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来策划,设计一个展览。这与博物馆学中“以公众为中心”的思路不谋而合。要做一个让观众看的舒服,读得懂的展览,不仅要展示真实的历史,更要在观众与历史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把历史故事讲给观众听,让观众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课堂上,李老师针对案例提出了三个对于博物馆来说相当严重甚至致命的问题,而他的解决方案就是跳出传统的博物馆策展和设计工作模式,以逆向思维来寻求突破。这种设计思想正契合了柳冠中老师所讲的,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你经历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我想,这些天收获的知识和案例使我受益匪浅,将对我的工作以深刻的指导与参考。

「博物新知」博物馆策展设计中的“当代性”需要“设计内容互为考量”「博物新知」博物馆策展设计中的“当代性”需要“设计内容互为考量”

李维溪

李德庚教授,从一个优秀的设计家,跨界到博物馆展览领域,其锐利地视角、独特地思路与大胆的构想,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他的作品《张之洞与武汉》,堪称开创了博物馆展览的新境界。

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博物馆数量的急剧增长,很多博物馆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藏品数量不足以支撑传统展览形式,尽管李教授的思路来源于其优秀的设计,但李教授在设计之初,也面临过这个问题。这个展览,为各个博物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一种让文物活起来的思路,一种让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路,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从传统展览的阅读者,转变为历史的“亲历者”的可能性!

陈晨

今天下午听了李德庚老师的课程,受益匪浅。李老师没有从宏观大概念渲染,而是选择了自己曾经做过的“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具体案例入手,从展览构思到形式设计,用策展人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整个展览的策划过程。关于今天的课程我总结了李老师讲课过程中的亮点,这些亮点给我在策展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启示。

1、策展的人称可以用第一人称表述,让一个“经历者”使得观众可以体会。

2、年表的运用并不是用公元纪年,而是从人物的角度按照张之洞的年龄表现,拉近了当代人的距离,使观众有代入感。

3、展览开始模拟了一个研讨会,请六位历史学专家就同样的10个问题进行辩论。

4、擅于运用“不合理空间”,在展厅的大面积斜坡上设计了“张之洞博物馆”。

5、中日对比的《劝学篇》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创意依旧很好。

6、张之洞的智库,用当代的语言和前卫的设计,展现张之洞的团队幕僚。

7、拍摄的微电影并不是张之洞的纪录片,而是从一个制作张之洞博物馆的视角进行街拍。

8、张之洞图书馆的设计,输入与输出的关系,非常巧妙。

9、展厅中巧妙的避开了消防卷帘门。

10、展览设计中运用了戏剧性的做法,当你看展时,也成为了展品。

11、报纸排列的展示,选择了共同的主题“女子学堂的建立”。

12、学堂课桌的设计,从小学到大学,配合从小课桌到大课桌,使得展厅丰富有趣。

13、结语部分极为精彩,“一个改革者的孤独”,让观众可以体验特殊历史时期张之洞的功与过。

14、最为精彩的是李老师的一段话,写在横梁上面,只有上到那个位置才能看到,非常棒。

最后我想说,我也是个老师,我讲课从来不喜欢云山雾绕,所以我也喜欢听老师能讲“干货”。

卢婧

其实对于这个题目,我一开始是没明白意思的,博物馆不就在为当代人服务吗?为什么还要考虑当代性?随着课堂的不断深入,我才渐渐理解了,一个博物馆要与现代结合,为当代人服务,其实真的是一件听着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在案例‘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中,我也深刻理解了李老师说的‘用设计的方式思考内容,用内容的方式思考设计’的含义。这堂课给我带来的是新奇震撼以及更多的思考

(上文完:内容来源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博物新知」博物馆策展设计中的“当代性”需要“设计内容互为考量”「博物新知」博物馆策展设计中的“当代性”需要“设计内容互为考量”
「博物新知」博物馆策展设计中的“当代性”需要“设计内容互为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