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國子監是個什麼機構

古代國子監是個什麼機構

在電影或電視裡,常常看到皇帝下旨,任命德高望重的大儒或博學多才之士,任職於“國子監。”而就任者往往興高采烈,認為皇上聖明,認為自己之才學才德,得到肯定認可。而向其道賀者,絡繹不絕。那麼,國子監,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呢?這麼“熱門?”

國子監,官暑名。簡稱“國學,”亦稱“太學。”是古代朝廷中央教育機構。始建於西晉,初名“國子學。”為教育五品以上官員子弟而設之,是一所貴族學校。北齊時改為“國子寺,”隋代改為“國子監,”此時,多了一項職能,又成為兼掌教育行政機構。歷朝基本沿用此制。唐朝,曾改為“大成司,”又改為“成均司,”旋又復舊名“國子監。”

唐朝的“國子監”招收學生分得等級較細。時所轄“國子學,”招收三品以上官員子弟;所轄“太學,”招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弟;所轄“四門學,”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所轄“律學,”招收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及庶人子弟,主要以學律令為專業;所轄“書學,”同樣招收八品官員以下子弟和庶人子弟,以五經、說文、字林為專業;所轄“算學,”和“律學”與“書學”招收條件相同,以學九章、周髀算經為專業。唐朝“國子監,”轄“六學”即六類學校,招收條件嚴格於等級。不過有“三學”招收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同時亦招收庶人子弟,應是進步。庶人子弟,乃為普通民家子弟,這相比以前朝代,應是個歷史大進步。

宋朝時,“國子監”執掌“國子學”、“武學”、“律學”、“小學”等學。現“小學”之名稱,似是從宋朝始。元朝分置“國子監”、“蒙古國子監”、“回回國子監”等。

到了明朝,始設“南京國子監。”永樂皇帝欲從南京遷都北京,改北平為北京後,即設“北京國子監。”明朝,“南京國子監”稱為“南監,”而“北京國子監”稱為“北監,”有兩個“國子監。”同時明朝,還在地方設置府、州、縣學,在京師設“國學,”選入“國學”者稱為“國子監生。”古時“國學”乃為學校名稱與性質,非現在流行“國學”之含義。清朝沿承明制,但至光緒三十一年即一九O五年廢“國子監”而改設為“學部。”從此,“國子監”成為歷史。

“國子監”最高行政長官為“國子監祭酒。”此職,始於隋唐,後歷代沿用。西晉稱為“國子祭酒。”“國子監祭酒”還有如“國子司業”、“國子博士”、“國子監監丞”等輔佐官員,協助處理並執掌相關業務。“國子監”可以講,即是兼掌國家教育行政之機構,又主要是國家最高之學府。能在“國子監”擔任領導職務,實不簡單,似應當是一種對本身學識學問人品肯定,亦是一種人生光彩與榮耀。2018年11月23日寫成(原創)於小雅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