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與勇氣的幾個隱喻

開篇慣例是一份免責聲明:所謂影評,大多建立在筆者有限的經歷閱歷之上,即“絕對主觀性認知”,所見所感便是我眼中之哈姆雷特,狹隘也好,無稽也罷,皆為一己之見,各位看客聽聽則已。

友情提示:下文充斥大量劇透,不喜童話的朋友不建議閱讀。

片名:《哈爾的移動城堡》

導演:宮崎駿

上映時間:2004年

關於愛與勇氣的幾個隱喻

影片簡介:影片改編自英國的兒童小說家黛安娜·W·瓊斯的《魔法師哈爾與火之惡魔》。講述了戰爭背景下少年哈爾和蘇菲等人如何解開各自人生詛咒的成長故事。

《哈爾的移動城堡》於我而言非說不可,它與《側耳傾聽》並稱作吉卜力系列少女檔中不可撼動的神作,是一部不管回看多少遍仍舊可以開採出奇異礦石的作品,如果說《側耳傾聽》講述了夢想與獨立,那麼愛的勇氣與成長的魄力便是《哈爾的移動城堡》的主旨中心。拋開原著的人設與老爺子改編時見縫插針的自我代入,匿藏在細節裡的有趣隱喻值得每一個童話愛好者細細品味。


關於移動城堡——漂泊不定卻又五彩斑斕的巨大心臟

獨立於城市的喧囂與煙火,城堡在西方文化中歷來有著“封閉”的象徵(參考《剪刀手愛德華》與《呼嘯山莊》),一座隱匿於荒原之中游移不定的機械城堡,更是一種自我放逐式的封閉。大魔法師哈爾便居住於此,為了換取自由年幼的魔法師與“惡魔”交易,自願將心臟作為代價獻給了“火魔”卡爾西法,這座城堡便是依仗著卡爾西法的魔法力量,遊走於人煙罕至的荒野之上。

被施以詛咒的蘇菲婆婆初到時,見到的是滿眼紛繁複雜,雜亂無章城堡景象,像極了哈爾失去心之後,空虛無所依託,企圖通過捕獲少女的芳心來填補內在的空白的遊蕩狀態。隨著劇情的推進,蘇菲對城堡的探索愈加深入,她發現城堡的深處——哈爾的臥室竟然堆滿了五光十色的玩具與寶物,原來無所不能大魔法師也有著孩子氣的童趣。

關於愛與勇氣的幾個隱喻

到這你終於明白,哈爾的城堡就是他的心防,他獨自待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從未容許他人進來過,與世隔絕便是他自我保護,避免傷害的手段。

幸運的是,經歷了長時間的虛無與孤寂之後,漂泊的城堡迎來了蘇菲,一個願意將陽光的味道帶進這裡的90歲少女。

關於自由——極致的自由便是逃避式的自我剝離

不論是與“惡魔”交易,還是建造這座移動城堡,哈爾的初衷都是為了獲得自由。

無疑,他是反戰的,沒有心臟卻懷揣仁慈使他不忍看到被捲入國家間鬥爭的無辜平民白白殞命。同時,他也不想讓自己的能力(魔法)成為國家發動戰爭的工具,強烈的自由主義傾向讓他以心臟為代價脫離了薩里曼夫人的控制。自此便一直以逃避的姿態享受著來之不易的自由。

關於愛與勇氣的幾個隱喻

殊不知自由還有一個的代價便是直面問題的勇氣被消耗,逃避成了條件反射,魔法建築了自己的城堡,卻畫地為牢地把自己逼到了自由的絕境。

“一個人的時候,是柳絮浮萍,是海面上的星星,浮游在這個世界高低左右都無所謂,自由的同義詞其實是百無聊賴。”

關於成長——正視並順從內心的呼喚最需要勇氣

《哈爾的移動城堡》除去打動人心情節設置,最吸引人的便是老爺子在人性塑造上的細緻與用心,像一個極度立體的人類補完計劃,將兩位主角直面困境掙扎後的成長完整地呈現給我們。細節讓人感動:

荒地魔女的詛咒:19歲少女蘇菲身上的詛咒並非讓她變老,而是讓她呈現出與心智相仿的外貌年齡。

務實、沉穩、顧全大局是屬於蘇菲的美好品質,然而過猶不及,這也註定了她性格中的無趣,以及一眼望到頭的人生軌跡——19歲少女守著父親留下帽子店,掌握著精湛的手藝可以製作出各種爭奇鬥豔的帽子,偏偏自己卻帶著一頂最平凡的帽子,內心的無慾無求望眼欲穿。哪怕是在被下咒之後,看到鏡中90歲老婦般老態龍鍾的自己,只經歷片刻的懷疑便接受了現實。

關於愛與勇氣的幾個隱喻

正是這樣“成熟且穩重”女孩,她的成長曆程才更讓人好奇。

小時候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蘇菲來到城堡之後外貌年齡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最近回看時才發現其中的端倪,蘇菲婆婆只有在“少女心”覺醒的時候才會變回少女的樣子。此處的“少女心”不是一般狹義的概念,而是包含著懊惱、不甘、賭氣種種極其“自我”的情緒的少女才會有的心情。

哈爾因為蘇菲打掃浴室動了自己魔法瓶,頭髮失去了耀眼的金色,自顧自陷入“不漂亮活著還有什麼意思”的黑暗沮喪模式時,蘇菲一改穩重包容,失控的埋怨到:“我都沒有漂亮過!”,少女才會有的委屈和難過讓她外貌也跟著年輕了起來。

假扮哈爾的母親,面對魔法權威薩里曼夫人的詆譭與威脅,蘇菲勇敢地在皇庭之上為了哈爾據理力爭,對哈爾的愛慕及因為愛慕催生出的勇氣再一次讓她變回了少女的模樣。

會飛的城堡:直面難題和責任的勇氣,讓自由變得更加輕盈。

魔法師哈爾出場時便是白馬王子的形象,從天而降、無所不能,救少女於危難之中,但拋開華麗的外表及魔法賦予他的強大能力,與蘇菲相反,哈爾的本質是一個過分注重外表而忽視內在的空殼;是一個始終在逃避的流浪者,他逃避戰爭、逃避控制、逃避敵人的追捕、逃避可能承擔的後果與責任。

關於愛與勇氣的幾個隱喻

直到遇到蘇菲,一個願意為他清掃城堡(心靈),讓房間和衣服灑滿陽光味道的少女。華服金髮迴歸樸素(依然帥氣)的白色襯衫;一味的逃避變成勇敢的抗爭;他將漂泊的城堡立地生根,變成家的樣子,為兩人的生活精心置辦;在戰爭逼近的時候為了守護愛人,一騎當千,毅然殺入血海。

關於愛與勇氣的幾個隱喻

關於愛與勇氣的幾個隱喻

談及愛與責任,過往的認知總是讓人覺得它是“自由”的反義詞,而哈爾的改變卻更新了我對愛與自由的認知。在與蘇菲相遇之前,哈爾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為了自由與理想,一面逃避國家的義務,一面化作海燕孤身一人反擊著自己對戰爭的不滿。

直到他擁有了愛,顧慮和牽掛也隨之而來。當他的心臟被歸還回身體時,他感到沉重,同時又無比充實。愛與責任讓他變成了凡人,先前與卡爾西法的契約解除了,但出於更深層次的羈絆,卡爾西法選擇繼續生活在城堡,城堡也比以前遨遊的更加輕鬆愉快。

責任於人類看似是束縛,但卻加深了人與人間的牽絆,或許是一種更加高級的自由。這是無所不能的魔法師的成長,在蘇菲將他的心臟歸還之前,他便找回了自己的心。

關於成全——擁有彼此併為了彼此向過去的自己妥協

不知是否刻意而為之,老爺子的作品模糊很多以往跟性別相關的詞彙:

少女是勤勞、體貼、是家庭的粘合劑,同時也可以穩重、通達、敢作敢為;魔法師法力無邊、英氣逼人,同時又有著任性、膽怯、孩子氣的一面。

無關性別,誰的心緒都會被某些dramatic的場景勾起,愛意突然茂盛,也會在冷卻之後客觀審視愛裡的細枝末節。這便決定了真正的成全應該是相對公平的,絕非一廂情願的自我犧牲,而是基於彼此為對方,為自己考量之後的一種心甘情願的妥協與付出。

蘇菲憑藉強大的內心與春風般的體貼為哈爾修築了心靈港灣,讓一身疲憊的魔法師回到家之後可以找到精神依託,所以他願意為了保護自己愛人直面恐懼,拼死反擊。與此同時,蘇菲在解讀出哈爾牽掛顧慮和義無反顧的原因是自己之後,並沒有成全他的英雄主義情結,而是當機立斷地放棄眼前安逸穩定的生活,回到未被戰火波及的荒野。

比起死去的英雄,寧願一起做躲躲藏藏的老鼠,兩人一起活下去才是真正的成全。

關於愛情——真正的相遇總在瞭解之後

毫無疑問,蘇菲對哈爾是一見鍾情的,鍾情於他的從天而降、英俊華麗、法力無邊,但這卻是一種咄咄逼人,無從靠近的仰慕。當她走進城堡,真正瞭解外表光鮮魔法師私下邋遢、任性、偏執的本質之後,仍為他純粹吸引,願意為他在權威面前辯護,真實的感情才生根發芽。

關於愛與勇氣的幾個隱喻

轉換哈爾的視角,一個對自身形象過分講究的人想必對伴侶外在的要求也不會太低,而哈爾的動心卻是在蘇菲滿臉皺褶,佝僂肥胖的時候發生的。在哈爾發現自己對蘇菲的愛意後,他獻上了兩樣珍貴的禮物:

一樣是安置在城堡內的帽子工作間,房間的擺設甚至窗外的風景都與蘇菲父親的帽子店裡的工作間一模一樣。這個工作間,承載著蘇菲的童年和青少年的夢想與使命,至此可以看到,哈爾是真正瞭解並珍視她的過去、她的理想的。

另一樣禮物是哈爾自己的秘密花園,這是魔法師叔叔留給他的小屋,兒時的哈爾經常一個人來到這片花園,這裡是他最寶貴的秘境,是他內心世界的寫照。現在哈爾邀請蘇菲來,就是來到自己的過去,來到自己最柔軟的內心世界裡。

關於愛與勇氣的幾個隱喻

瞭解對方並願意開放自己,真正的相遇,往往在無條件的接受之後。


寫在最後的是關於久石讓的一些感慨。

《人生的旋轉木馬》作為電影的主題曲,光怪陸離的交響曲華麗且夢幻,後續情節相對應的OST在此基礎上進行改動,同樣的旋律卻寫出了主人公不同的心境。

空中散步:二人相遇時的夢幻和悸動。

ときめき(心動):初見後的分別,蘇菲對無疾而終戀情的憂傷。

さすらいのソフィー(流浪的蘇菲):在蘇菲被施以咒語離開既定生活軌跡尋找城堡的途中,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與雀躍。

90歳の少女:為哈爾辯護的時,蘇菲發現自己隱藏在內心對哈爾的欣賞。

ソフィーの城(蘇菲的城堡):蘇菲承認心意後,決心保護愛人的勇敢與堅定。

忍不住感慨,藝術的最高境界,可能在於靈活地利用五感來觸發玄妙的通感按鈕,以不同的載體與形式渲染同一種心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